下猛药却未有起色,后劲马上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市场表现畏首畏尾,产生的严重的「抗药性」。

周一盘中,半导体大基金三期重磅推出,3440亿的“超级药量”,也只硬了一天。

周二盘后,上海楼市推出“沪九条”,标志着超一线楼市开始放开限购。很多人都在高呼:楼市喜迎史诗级重磅利好!地产股又要起飞了!

结果昨天地产不仅不涨,反而给A股拉了坨大的,暴跌近3%。

资产缩水是低迷的核心

万科为例,这几天在出让深圳湾的总部用地。2017年拿地花费31.4亿,今次出让价22.4亿,亏了9亿,如果算利息的话还要多亏6亿左右,一共亏了15亿,也就一半。这还是大股东深铁接盘,完全市场化走只有亏更多。

假设一个人本来持有价值1000元的各类资产,有600元债务,那这个人的净资产是400元。如果资产缩水一般,变成500元了,那么净资产就是-100元。等于分文没有,倒欠100元。这还有啥信心,做啥事都没信心了。

万科卖楼这件事情啊,实际对资产价格体现已经慢,股市的提前显然是领先的楼市好几个身位了。所以后面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那些带来资产增值的现象,会被市场特别认可,上游材料涨价,公用事业涨价,都能被市场所接受,可见对资产增值何其热情。

当前的难点

但炒股之所以难,就是不是以为你想明白一个道理,就能诸事顺利。比如现在谁都清楚中石油是现金奶牛,但是这就好比,回头看,傻子也知道中石油H股2002年时很便宜,2003年巴菲特很快抄底了。这跟2年多前的中石油一样,分红都有10%以上。一眼就能看出的便宜才是真正的便宜,不是要算出來的。但2003-2007,中国石油五年大牛市,大部分人意识到中石油好都是最后一年,接最后一棒。而2020-2024又快五年了。

所以不排除,接下来当大家看到某个产业增值、股价大涨的时候,很可能又要成为最后一棒了。

当然,这问题不仅我们要面对,机构投资者一样也要面对。而我观察下来,机构投资者应对的方式,就是提前动作。

就拿一季报披露的公募基金增仓股来说,如果等到4月中旬看到公墓基金增仓的数据,再参与这些股票,股价早就涨上去了。而一开始,机构增仓的表现,就是机构行为在增仓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积极参与了。

这方面,对比一下上证指数的「机构行为」就能看的很明白。 2月20日,橙色代表的积极「机构行为」出现,但在3月26日消失。

我们再看一季度的公募基金十大重仓股里,一季度增仓最大的美的集团,在12月19日之前就已经出现积极的「机构行为」持续不断了。说明机构行为当时提前积极。同时在市场3月26日积极「机构行为」再度消失之后,美的集团也是在4月1日就提前出现「机构库存」并且持续。

换而言之,机构不断参与买进的股票,「机构行为」上就往往是提前于市场就已经积极起来了。这点看不清,后面容易被涨涨跌跌的市场搞晕。

盘面小结

1、盘面情况:今天市场继续缩量,两市成交额缩至7000亿,多空双方不愿交易,观望气氛浓厚。缩量导致板块持续性差,热点纷纷冲高回落,赚钱效应比较差。两市涨跌对半开。盘面上,电力股和铜缆高速连接股补跌,卫星互联网冲高回落,只有小金属和光伏上涨。大部分个股趴着不动。

2、投资笔记:市场还在缩量,行情没有持续性,操作难度比较大。缩量一般不利于短线操作,因为持续性不强。但缩量是中线比较好的买点,因为浮筹都在缩量中清洗完毕。目前仍以中线布局为主。

3、好的方向:光刻胶、光伏等板块展现了一定的上涨韧性,观察他们的持续性。卫星互联网等六月中旬海南基地竣工消息。军工、海风等其他科技方向,继续等风来。

晚上的重要消息

中国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增。经济过去一段时间确实是一般,但也不是没有亮点的,出口方向的订单其实都还挺好,不少传统产业都走出了第二春。“走出去”是值得持续关注的方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确实太强了。

特斯拉的技术引领叠加Transformer的大规模应用,纯视觉路线目前呼声更高。当前智能驾驶方案出现了技术路径的收敛,这也是车厂的市场化选择,未来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可能跟随消费者的选择进一步优化调整,或出现竞争格局的再次变化,但投资上秉持强者恒强可能胜率更高。

本篇就写那么多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全部讨论

05-30 07:55

分析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