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投资者都有财富自由的机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14回复:6喜欢:56
编者按:曹仁超先生离世,《证券市场红周刊》深感惋惜。
  曹仁超先生生前曾多次接受《红周刊》的专访,对于A股走势和经济形势做分析和判断,无论是大顶还是大底的研判都非常准确。而让《红周刊》多位编辑记者深有感触的,除了他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深刻认知,还有其谦逊的性格。每次接受《红周刊》的采访,他都会先用文字进行采访回复,然后再通过电话和记者深入地沟通。就是一个小问题,他也会非常耐心地解释。从他身上完全看不出“股神”和“超人”的影子。
  如今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红周刊》谨以此篇文章,向曹仁超先生致以深切的悼念。
  2月21日,香港著名投资评论家曹仁超因病逝世,享年68岁。这位身形稍胖、总是面含微笑的投资大家,在4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将5000港元变为亿万财富,造就了一段了不起的创富传奇。他也失败过,曾经两次输到一无所有,但他学到了平常心,更学到了“趁势”“谋略”“看清自己”的股市进退之道,因此被无数投资者奉为“香港股神”——尽管他对此避之惟恐不及。 
“股神”前传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后改名“曹仁超”,希望能成为“超人曹”。对“超人”的向往,源自于他改变贫困生活境遇的强烈愿望。曹仁超祖上曾是上海富商,传至他父亲一代却已没落。1951年,曹母带着3岁的曹仁超到香港投奔曹父,在曹仁超13岁上,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更为艰难。一家生计全赖曹母在工厂打工赚来的几十块薪水,虽然生活辛苦,可曹母全力确保曹仁超三兄弟上学读书,还教育他们:要诚实、有爱心、有信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争气——这影响了曹仁超一生。 
  因为家境贫寒,曹仁超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冷遇和白眼中度过的。邻家丢了东西就会怀疑是他偷了,最后证明根本没有这回事,但也还是得不到对方的一句道歉。他发誓要赚钱,赚大钱,要争气。曹仁超生前每提过往经历必提母亲,更不敢忘母亲让他做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这班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人,出身贫穷,一心拼命赚钱,以求用财富证明自己的能力。” 
  1967年,曹仁超中学一毕业就决定出来赚钱,开始在纺织厂学维修纺织机。那时候,纺织厂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30%、工作较为稳定,他每月能拿到270元。可这对他来说,依然是个“魔咒”。因为好奇心强烈,他经常将整部纺织机拆散却不知道怎么组装回去,这招致领班骂他蠢、骂他笨。几个月后,他转去假发行业发展——他这次跳槽其实目的“不纯”,真正的目的是追到未来的太太。他这位命中注定的红颜很“高冷”,开出的条件是他不能在工厂做工,要成为穿西装的人。而这个要求正中曹仁超的下怀,他本来的愿望和兴趣就是赚钱。 
  1968年秋,经同学引荐,曹仁超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虽然穿上了西装,但他每日的工作只是打杂,月薪只有220元,较原来反而少了几十块。为了赚到钱,他到公司旁的洋行兼职帮人打英文信,每天能赚20元;他还投稿赚稿费、给人补*英文等等。一年多后,他勉强攒足5000元。 
  5000元,对于当时的工薪阶层来说不算是小数目,但放在股市却算不了什么。靠着这5000元,曹仁超开始了“快进快出”的炒股生涯。当时正值香港股市走牛,像曹仁超一样火速杀入股市的人不计其数,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参与其中。而交易规则也便利了像曹仁超一样的“小散”——当天可做买入和卖出操作,实际交款要等到两周以后。曹仁超往往在买进当天就卖出,获利了结——这在当时是最普遍的玩法。而且,曹仁超专炒高风险股票,最高时他手中持有市值达100万元的股票。 
  他入市的时候,香港恒生指数只有100点,到1970年底已经攀升到192.04点。在这波牛市中,香港出现了专职“炒股人”,“股神”比比皆是,曹仁超的5000元身家也已经变成20多万元,升幅逾40倍,成功跻身“股神”之列。 
  紧接着的1971年,香港股市经历了一轮先跌后涨行情,曹仁超此间刚好学着运用一套新引进的炒股方法——融资炒股,结果20万元身家跌至7000元,被打回原形。 
  在随便一只股票都会涨的时代,没人怀疑股票还会跌,曹仁超也一样。 
  香港股市的走势似乎也在让“曹仁超”们确信,跌只是暂时的。因为香港股市在1971年调整之后一路上行,到1973年香港恒生指数冲破1700点,全民炒股再度重演。曹仁超的几千元再度炒到50万元,但有了上一次教训的他,清盘出场、外出旅游。随后香港爆发大股灾,1973年股指下挫75%,1974年下挫60.5%,曹仁超成了极少数幸运儿之一。到1974年中,当恒生指数跌到470多点时,曹仁超自信股市见底、旋即入市,但到了年底恒指跌到150点左右,他的50万元也变为10万元。 
  更糟糕的是,因为香港公司普遍性的裁员,曹仁超还丢了工作。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曹仁超曾在码头呆坐一晚。有媒体说他曾想自杀,他马上纠正说有过绝望,但从未想过轻生。
  也是在那一时期,他和太太有这样一番对话:“老婆,我几乎输至一无所有。”“我早料到你会这样!”太太更给他讲了一年前学车的缘故,就是防备他有一天失业,她还有一技之长来养家。这番对话让曹仁超备受触动,发誓时刻警惕自己、勒住自己,不要轻易“尽地一铺”(广东话,孤注一掷)。
  在事后总结那段经历时,他仍是以“投资”论,当时“年轻气盛,尚未懂得适时离场的道理,在泡沫爆破后太早入市,结果损失惨重,我发誓从此不会再被泡沫所淹没”。
“止损”才是不败之道 
  1973年后,曹仁超在《信报》当起了专栏作家,笔名“老曹”。他每周为读者奉上喜闻乐见的《投资者日记》,纵论欧美日以及香港的资本市场和政经形势。这个专栏让他收获了众多粉丝,内地不少股民的股票知识也是拜“老曹”所赐。 
  在报章中发声,往往意味着一个投资家的没落,一个股评家的崛起。也的确,曹仁超用了5年时间调整心态、寻找策略和方法,期间仅仅尝试各种方法而已,直到80年代初才敢真正入市。彼时,他已经建立起系统性投资策略,不再感情用事。是故1987年的股市大跌、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爆破、2000年网络泡沫爆破,以及2007年的金融海啸,老曹虽有小损失,但都能安然逃命。特别是1997年后,他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只占投资总值的30%,其余已分散到房地产、外汇、债券及黄金等方面。 
  曹仁超在个股投资中的战果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政府决定每年定量供应50公顷土地后,楼市起飞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他拿出60万元买入3~5只地产股,长期持有,到1997年获利了结,变现2000多万,升幅逾30倍。1990年汇丰银行收购英国米格兰银行,他以每股8元~12元的价格买入汇丰银行股票,1997年以每股80元卖出。2003年1000万元买入香港五大地产股,2006年离场,获几倍回报。除此以外,1995~1997年他大举投资英国房地产,2006年~2008年卖出了结,赚到逾100万英镑利润。至2009年退休,他的身家已经过亿(不含物业)。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提及如果将1万元交给著名投资家巴菲特,40年内能获80倍回报,变为8000万元。曹仁超脱口而出:“只要你每年令自己的财产增长25%,40年后你就是第二个巴菲特。关键是持之以恒,不是一年,而是年年25%。” 
  曹仁超在1969年以5000元入市,40年后也已经过亿,复利率值(不考虑物业投资)不输于巴菲特。可他与巴菲特完全不同,他试过技术分析、价值投资,但又不属于这两派,他只属于“老曹”派。 
  曹仁超认为,投资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尽力避免亏损。“很多人害怕被嘲笑眼光失准,宁愿亏损下去也不肯止损,最终泥足深陷。”他始终认为,股票投资不是一场游戏,只知道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不足以言胜,成功的投资者在进入股票市场之前须事先准备上佳的策略,同时做出最坏的打算,即万一事与愿违,立即止损离场。“将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充分运用,再配合眼前形势,严守纪律,临危不乱,方能胜出。” 
  曹仁超的方法是止损位一般定于高位回落15%的水平,赚钱获利则最少要求投入资金的升幅达50%~100%。“‘止损不止赚’,将亏损局限在15%到20%,让利润往前跑。如能长期保持总资产每年增长15%,1万元本金在40年后会变成256万元。”
  “只要不亏钱,身家过亿是迟早的事。”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2004年时,曹仁超开始采用穆尔丁提出的“牛眼投资法”。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趋势投资的理念后,他形成了曹氏“牛眼投资法”。这套方法的第一步是以创业投资资本家的态度来投资:不怕高风险,只追求100%或以上的回报。这要求投资者在筛选二线股时,要做足数据搜集工作,找到起飞行业独具创新精神且纯利大幅增长或开始扭亏为盈的公司。第二步要耐性十足。“事实上,10只二线股可能有8只不具有投资价值,问题是如何找到剩余的2家?怎样捕捉钟摆摆到极端又摆回来的时刻?如何射中‘牛眼’?这考验眼光,有时还靠一点点灵感。”但曹仁超并不建议投资者盲目地持有股票而不止损,尤其是在大势已去的行业。 
创富三部曲 
  曹仁超最为内地股民熟知的是2009年准确预判到A股走牛行情。当年4月,曹仁超根据房地产政策和技术分析判断,A股将走出一波牛市行情。实际上,在经历了之前两年A股两次大跌后的股民彼时正心有余悸,A股从4月2300多点上攻到8月的3300多点时,许多人错失机会。这波行情的确立,让内地投资者把曹仁超奉若“股神”,但他每每听及,便会立即“闪人”走避,因为之前说他忽悠的就是这些人,还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当神,他也会犯错,害怕被“捧杀”。 
  “股神”头衔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股市赚到钱。曹仁超在股市摸爬滚打40多年,5000元身家变成亿元级,他还创立了自己的曹氏“牛眼投资法”,还有“趁势”“谋略”“看清自己”的投资者进退之道——这些理念集结成册,分别是《论势》《论战》《论性》创富三部曲。 
  在《论势》中,他强调“有智慧不如趁势”,他把自己在香港股市的成功归结于香港经济腾飞,具体到投资方面是要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中、长、短期策略。在《论战》中,他强调坚决“止损”,与巴菲特“永远不要亏钱”的法则异曲同工。他还强调,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耐性、智慧和勇气,三者缺一不可。在《论性》中,他强调只有逐渐培养成功的投资者性格——谦逊、充满好奇心、思考独立、知所进退,并能时刻保持平常心,才可能从投资小兵成长为投资元帅。 
  这是他数十年投资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生前投资中所遵循的铁律。
  在1975年到1981年时,他每次在股市获利都会买些名牌或珠宝送家人,享受一下赚钱的乐趣,他将此称为“财富效应”。不过,1981年起,无论薪金增加还是投资获利,他的生活规律已无改变,他称为“金融世界与现实世界分割”。 
  这种分割本身也是为了聚焦,他的工作和兴趣完全集中在投资这一个点上。看书,他只看有关投资学的书籍;旅游,他观察的是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逛的最多的是书店;交友,他绝大部分好友也是集中在金融圈内。太太常批评他的话是:“在投资方面,你是奇才;投资以外的事,你是个大笨蛋。” 
  即便是身在病中,曹仁超依然关注于经济与股市。他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指出,展望美国及中国都不会进入衰退,也不会进入GDP高增长期。由此来看,他看好中国经济的“势”。对于A股个股,他觉得软件、垄断性企业、纯利年涨两成的企业、抗跌股以及健康和医疗企业值得关注。
  生前,他自诩只是(股票)战场上的一名老兵(老兵不死,只会消逝)。如今斯人已逝,留下的惟有智慧和启迪。■

全部讨论

2016-04-11 19:39

2016-03-06 11:19

好文

2016-03-06 06:50

我通读他的书,只能说他跟对了香港一直上升这个势。愿他安息吧。也不在每天都写几千字洋洋洒洒的大字了。应该是挺累的。要说他要离去之前看好的行业是你们加上去的吧。

2016-03-06 00:59

有笔误么?

2016-03-05 20:39

2016-03-05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