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热潮,并非互联网泡沫的重演,科技股没有被高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文 | Lei Qiu

Wentai Xiao

编辑丨吴海珊

AI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近来备受市场关注,不仅新型的机器学习技术有望提升生产力,而且许多潜在应用机会仍待发掘。然而,市场是否过度追捧AI了呢?

随着企业纷纷将大量资金投入超级运算技术,市场不禁怀疑科技行业是否正在重蹈1990年代与2000年代初互联网泡沫的覆辙,也就是科技股不断飙涨,但最后导致走向崩盘的局面。尽管我们能理解市场的疑虑,但这两波科技热潮实际上不能相提并论。

要了解原因,不妨先回顾一下互联网泡沫的来龙去脉。

AI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自营收

而非臆测

互联网时代来临时,电信与有线电视供应商投入数十亿美元打造互联网基础设施,而在融资泛滥与投资气氛过热的背景下,科技股屡创新高。然而,能够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型,导致科技股估值超过了公司基本面。发展到最后,许多初创企业的估值过高、资金耗尽,导致互联网泡沫破灭。

有人或许会说,目前的AI服务器建设,让人联想到互联网时代曾经风光一时,最终却给投资者带来惨痛教训。预计至2024年底,各家企业、云计算公司与各国的AI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1千亿美元。

但两者的相似之处仅止于此。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许多企业,目前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超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获利。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创造大量营收,应用面包括云计算应用程序、基础设施软件、社交媒体广告等。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发展时已有需求支撑,有助于云计算资本密集度(资本支出占总营收的比重)维持稳定 (图一)。

过去的互联网热潮建立在对“旗舰新品”的期待,但最后期待落空。相对地,目前积极发展AI的企业不仅已经获利,投资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效率。

AI支出仍有增长空间

目前企业支出集中在打造进一步的数字基础设施,即加速运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其中之一。加速运算技术是效率更高的运算基础设施,能够应对AI与非AI工作,从社交媒体内容推荐,到概率定位、再到药品开发模拟等,用途包罗万象。这类基础设施多为云计算领域,不妨把云端想象成是供电给实体世界的“电网”,但供应的是先进计算功能。由于有助于提升效率、乃至于投资回报率,各领域采用AI的速度比许多人预期得更快。

加速运算技术颠覆既有做法,让原本不可行的工作变成可能。根据ChatGPT预估,如果使用高性能服务器CPU,以通用运算技术训练拥有1,750亿个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式,需要5年时间;反观如果采用高性能服务器GPU的加速运算技术训练,预计只要2到4个月。此外,相关仿真软件公司估计,以加速运算技术进行高阶空气动力学仿真,可将仿真时间加快33倍。

相关市场仍存在巨大成长空间。目前每年CPU出货量达1,000万到1,500万颗,反观加速运算服务器不到100万颗。联博预计,全球运算能力安装量当中,加速运算技术占比不到25% (图二),两年前几乎为零。

科技股是否被高估?

联博认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固然值得期待,但AI还需要几年才会普及与受到广泛应用,而AI代表重大的科技转移,因此投资者也需要时间才能发掘长期受益企业。

自1990年代初以来,互联网科技不断更迭,从窄频到宽带,再到移动互联网问世,现在更有生成式AI,相关科技来到转折点。科技发展到现在,联博认为不应该与互联网泡沫做比较,而应该把AI看成是第三代互联网(Web 3.0) 的延伸,即以点对点网络互相连结,并以机器学习为驱动的更高效、去中心化的网络。

因此,联博认为市场过剩资金有一大部分已在2022年消化,当时科技股随着市场下跌而大幅修正。时至今日,科技股已走出疲弱不振,但联博不认为科技股被高估,而且科技股目前估值也远比互联网开始发展时合理(图三)。

科技行业周期发生巨变时,势必会导致市场波动,但无论市场如何,颠覆式创新企业有望为股票投资者带来回报。回顾历史,推动重大创新技术的企业倘若经营成功,业绩往往有机会获得长期显著的增长。因此,联博认为企业若能以AI建立起差异化优势,长期成长可期,进而有机会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回报。

目前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与产品周期正处于萌芽阶段。从产业趋势可知,此次热潮并非另一次科技泡沫。联博认为,只要耐心以对,并坚持纪律,股票投资者便有机会发掘以实际盈利为基础、而非追求不切实际愿景、并具有长期支撑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作者Lei Qiu系联博集团颠覆式创新股票投资组合经理,Wentai Xiao 系联博集团颠覆式创新股票资深研究分析师。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