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及2019-2023)跑赢97%基金经理的心得及展望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5回复:38喜欢:54

2022年,本以为就很难了,没想到2023年的持仓体验比2022年还要差,赚钱效应非常不理想,这是我整体的感受。有人说,你2023年盈利86万元(截止:2023.12.12),还觉得体验差,那是因为我关注的并不仅是自己持有标的本身,而是A股、港股、美股、以及全球的市场。我重仓持有$小米集团-W(01810)$ ,在环境极其复杂的离岸金融市场,依靠它盈利了86万元,运气加持,我总把这形容为一个人的福报。
近几年,我见证了什么呢,在$中远海控(SH601919)$ 股东集体向管理层要分红的时候,我以一己之力劝诫他们抓紧止盈、止损;我见证了乐开花的寒月霖枫从盈利150万到本金亏光倒贴银行30万退出股市;我见证了骨骼清奇的大妈,把证券账户密码忘记,从而导致$长春高新(SZ000661)$ 仓位由5万本金赚到500万,赚了99倍的传奇;我见证了小犇同学的不可一世,成也通策医疗,败走通策医疗;我见证了比我早两年的省心省力,充值魅力,被股市折磨的死去活来;我更多的是见证了带着理想,兴冲冲的进入市场,最后被股市教育的股民。那时候我们终于明白一句普世的道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如何在2023年跑赢97%的基金经理,我大体把问题的核心总结为几点:第一,摒弃让自己无法翻身的选择。
这里面有很多面向,包括:Ⅰ.永远不动用杠杆资金。因为杠杆资金,它会放大人性的贪婪,我们可能只听说过标的买成瘾性的,在投资观念方面,也要放弃让自己成瘾性的错误选择,杠杆资金可以在行情好的时候放大它的功效,也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放大它负面的反馈,所谓盈亏同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Ⅱ.要尽量避免亏大钱。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自己要知道如何不亏大钱,不就不会亏大钱了,您这是悖论啊。我可能更多是从交易的心理上去剖析这个问题,我始终秉承一种观念“因为不懂,可以不碰,不要因为错过机会拍大腿,这导致自己由于不乱买入,也没损失一分钱。”在一个熊长牛短的市场,观望,等待,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交易,这属于内功;Ⅲ.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业。既然要长期的活下去,那么就需要用闲钱投资,而不要抱着单车变摩托的思路,有可能一把变成摩托,也有可能摩托没成,单车变成了螺丝钉;Ⅳ.做仓位的管理。仓位的管理,并不一定是真的把标的分散出去,而是真的懂这家企业,比如我就是芸芸众生的小散户,我在逐渐的把标的由个股向ETF组合靠拢,咱没做过生意,把握不好企业的合理估值,做不到细致入微的企业评估,那就尽量对自己诚实一些,不懂装懂从而导致倾家荡产的案例比比皆是。

第二,多向专业的人士学习。
我大概是在2023年结识的@北方的wolf1985 ,是在某音上,因为我经常刷视频,从投机的角度我有一套自己的核心交易框架,但是交易这件事儿,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中国的二级市场也就是三四十年,最终随着注册制的发展,也会美股化,去散户化,最终无论投机多么厉害,还是会回归生意的本质。

我们冥冥中,是要相信人以群分的,全哥这个人,经历了13年创业的过程,大大小小的亏吃了不少,活到40岁左右的同龄人,大差不差都会有个感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投资和生意,还是在于实践,而不是书本的理论多么通达,这就像你看着菜谱,叫的上菜的名字,和自己亲手做一道菜是两码事儿。经过5年股市的摸爬滚打,他也逐步从做生意的角度,把股市摸清楚了,从“仓位管理”、“价值投资核心三要素”、“价值投资逻辑和原理”、“困境反转股票发掘方法”、“安全边际”、“怎么在生活中发觉翻倍股”,多重维度构建了自己的交易体系,是雪球里真正从做生意的角度打磨交易实践的投资人。

这样,我就可以把专业人士的交易实践框架借鉴过来,正是由于我不做生意,不够专业,才可以借用更成熟投资者肩膀,填补自己认知的漏洞。


第三,锚定方向,弃高选低。
股市里,永远伴随着牛熊穿越,永远面临着板块轮动,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选手,尽可能的用常识去做选择题,这种常识不限于: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所有标的,都有它合理的估值,在高位的时候,永远是“所有人都认为这家企业优秀”、“成交量不断放大”、“股东人数叠加增多”、“图形呈现高高在上”的趋势,我们可能因为这种刻板印象,抓不住贵州茅台片仔癀等等历史大牛股,但也不会因为盲目的自信,而买在了山顶,无论多么优秀的企业,长期的波动必然存在暴涨、暴跌的历史进程,比如2000年附近科网泡沫的亚马逊,暴跌-90%,又有几个人具备穿越历史的眼光,不现实的。

第四,紧跟政策,困境反转。
我开始关注$小米集团 ,实际上是2010-2011年,我是小米第一代手机用户,从花1999元购买第一部小米手机开始,见证了小米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可谓“年少买小米手机,中年买小米股票”。介入小米股票,是在2022年末2023年初,这4-5年的股市生涯,见证了太多的股市鬼故事,但是隐约觉得小米8-11元的赔率很高;叠加恒生科技2021年初调整已有2年;2022年小米业绩进入冰点,雷军和团队的能力,具备困境反转,开发第二增长曲线的赔率;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远远不够。综合评估这些因素,就让我避开了题材股、高位票、垃圾股的坑,而默默的选择守护小米一起成长。

双减政策落地、反垄断实施把市场吓坏了。在最近三年特殊历史阶段,投资者已经不能纯从企业基本面、行业的熟悉度、投资技巧上去把握机会,有时候政策性的倾斜将对行业和企业产生影响,新东方股价的暴跌,中概的大幅调整,就是因为政策的导向,对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前提条件之下,$小米集团 未来10年规划,和国家的大力发展方向相应,即便商业模式和苹果有差距,企业毛利率不高,未来几年也不会太差。

以上,就是2023年的年度总结,写的很随意,水平不高,但适合我风格的操作就是最好的操作,我也需要向比自己能量更大,段位更高的人去学习,不断给自己认知缝缝补补,终生学习,永无止尽。
下面的内容,是我对未来的展望篇章,之所以要去对未来进行展望,是基于这5年以来,我看到了,听到了太多“赚了又吐回去”、“亏的倾家荡产”、“赚过十倍,收益仍旧均值回归”的真实案例。我不想重蹈覆辙他们的轨迹,而从概率上看,拉长交易周期,每个交易者又不可避免的将碰撞均值回归的概率,或早或晚。
这种思考的过程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把股市当成一份事业;有点像自己是没有回头路的全职交易者。结合自身的风格,大差不差会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布局:

我未来会搭建一个“短、中、长”的长期仓位配置。怎么理解这句话那?我发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股民,总想用炒股替代工作,这本质上没有对与错、好与坏。那就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

第一,工作和股市投资的共通点是什么?我觉得最核心的那个点在于,它们需要创造“正向现金流的反馈”,工作按月发工资,股市可不会按月给发工资,甚至遇到牛熊穿越,行情差的时候,还会把赚的赔回去,甚至折损本金。那如何在股市形成现金流的正反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有个大仓位标的,它的分红足够覆盖经营性收益(工资),先把这个长期的痛点解决掉;

第二,长期获取分红,并不能产生账户超额收益的溢价,如果一个人全职交易,为了正向现金流反馈,就注定分红仓位不能动,不然全职交易的保障就没了,那么,如何产生超额收益,就在于用分红的资金(加上临时拆借部分分红标的资金),进行3~5年翻倍的操作,获利了结之后,再次进行资金的重新分配;

第三,根据个人资金情况,在国债逆回购预留机动性的零花钱,解决日常生活的开支。

在这个“短、中、长”闭环的框架打扎实之后,这个交易者才能考虑“全职炒股”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这个前置条件,大概率全职交易者,最终都需要“重新回去上班”。没有交易闭环的操作,拉长交易周期,都一定会遇到极端行情,破产因子会导致财富的沦陷。
这一切全部打造完成,还有个条件,就是“国运”,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因为俄乌冲突,也退市了。交通银行百年的运营,股权大换血也发生了好几轮。
在股市里,2亿股民,我总是认为自己不聪明,所以我习惯守拙的操作,慢就是快,从更长的周期角度拉回到现在考虑问题。这种风格以及投资框架只适合我自己,并不代表适合大多数人,我们一一来拆解:
Ⅰ.长线获取标的分红,普遍讲,没有个500万本金,其实买入高分红标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基数少分红也少,这个好理解;同时,我们并不确定买入标的的净利润是否下滑,动态看,有可能面临分红降低及本金折损的概率;再有,真正本金500万以上的账户,实际上是很少的,80%的股民账户实际不足50万元人民币。
Ⅱ.中线获取超额溢价,股市每几年一轮回,挖掘翻倍股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无论投机,无论投资,即便挖掘到了超额收益的标的,如何建仓,持仓时的心态,交易周期的确定,如何处理止盈,都需要交易者长年累月的沉淀,积累对应的能力和经验,讲起来简单,知易行难。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就是机动性资金,而这恰恰只需要动动手指。这篇年度总结是写给自己看的,也分享给有缘的朋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散户,运气好,跑赢了97%的参与者,这个事实结果也印证一点,普通股民在股市,只要保持独立思考,复盘总结,不断学习,也有立足之地,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别人嘴里的幸存者偏差。
2022-2023年,雷军给每个人煲了不少心灵鸡汤,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
2023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我知道绝大多数投资人在2023年都很不爽,但是,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中途的一时成败不能盖棺定论,到达终点之前都不叫输,与君共勉,2024年江湖再见。


结尾彩蛋:
Ⅰ.看好2024年的A股和港股行情,沪深300年线三连跌,恒生指数年线四连跌,赔率高;

Ⅱ.沪深300指数年线三连跌,从概率上讲,第四年继续阴线的概率小,可以用闲钱分批建仓对应指数基金,赔率高;

Ⅲ.医药反腐,只是为了肃清行业,基于老龄化不可逆的事实,以及国产替代的需求,中国未来将出现伟大的医药企业,所以,大周期机会依然在,创新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调整相对充分,从5年~10年角度看,依然是机会;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如果做职业的,长中短仓位设置,完全赞同,小米我也拿了两年多,经历8块钱

02-18 01:14

思想相当成熟。两年前我要是有你现在的觉悟也不至于上杠杆亏损60万 赌徒思想最终都是失败

05-02 15:37

05-02 16:11

我觉得吧,至少经历一个或者两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再来说这些,也许更有说服力

你是抖音上的那个天天说自己亏钱的博主么

你是🈶️东西的

01-13 08:48

点赞,学习了

2023-12-17 13:43

不错,看你的帖子有收获。

2023-12-14 01:42

高手啊 小米拿到现在

2023-12-14 01:10

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