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韭菜的成长记录--第一回 缘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写在前面: 写下本文纯粹为了记录自己在学习投资过程中的得失与体会,回顾自己的错误,以能更好的展望未来。所言所述、均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第一回 缘起

炒股票这事要从我的老父亲说起,我父亲五十年代初生人,少时聪颖,但受困于年代背景和当时家庭的贫困,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毕业就奔赴上山下乡,回城后做了个普普通通的工人。

那个年代工人收入真的很低,八几年到九几年,月收入不过从几十块到几百块,刚刚够一家人的嚼谷,要存钱是万万不能的。但父亲是个有手艺又爱折腾的人,做家具、修理和转卖摩托车,九十年代攒了一点点钱,很不多,一两万的样子,同时竭力找各种赚钱的门路。就是在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开始搞股市,父亲就一头扎了进去,追涨杀跌。

年少不知疾苦的我并不知道多关心家里的经济状况,但想来那时候父亲辛苦赚来的钱是很快打了水漂。因为那时候我刚刚有了些童年记忆,本来作为小院里第一个万元户,我的玩具什么的都是小区孩儿帮中的翘首,在我们那个西北小城的小家属院里,我是第一个拥有拉风的儿童自行车的小朋友,大家伙排队争先恐后的想要体验,而我背着手、扬着头,钦点和我玩得好的小伙伴优先体验,洋洋得意的样子仿佛历历在目。但不久之后,我们家就泯然众人了,吃的、玩的、穿的全面落后与小区平均水平,一到冬天家里的饭桌上永远都是咸菜和面,就像上顿吃完了没端走一样,这是我童年记忆中对家里经济状况改变最深的记忆。

父亲并没有放弃,前前后后在股市里浸营了十多年,牛熊周期走了好几轮,一直是赔多赚少,并没有起色。期间随着我求学和家庭开支的增加,为了增加收入,父亲一度总在下班后骑着摩托车出去载人赚外快,在深夜疲惫的回来,有时候会给我带两根卤的香甜入味的猪尾巴,而我总从床上一跃而起,大快朵颐,这成为了我很怀念的年少回忆。

直到二零零八年前后,我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不再需要家里负担生活和学习的费用。父亲又有了一点积蓄,不多当时估计也只三、五万元,但他仿佛突然顿悟,应该说建立了他自己的交易体系。在我踏入职场、职业上升期、结婚生子,平稳发展的这十几年里,父亲将自己的三、五万元本金做大了十多倍,期间还经历了P2P被骗和父亲大病的部分支出(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父亲没有读过什么正规的投资书籍,也是从K线图、多方炮、阴包阳、老鸭头、金针探底的技术分析派入手,历经几轮牛熊的洗礼,最终归拢成了一些朴素的道理:

1. 只做熟悉的股票,因为你知道它值多少钱

2. 分批买卖,在没有系统风险的时候越跌越买,越涨越卖

3. 选股要选低PE、低PB、低价格,再好的股票,价格高也不买(经常被他拿来举例的便是茅台),不买明星股,不买爆炒过的股票,最好是市值200亿以下的小盘股。

4. 只做2~3只股票,不能满仓,留有足够现金应对意外。

父亲和我分享这些的时候,我其实听不太懂的。我在一家以天道酬勤为导向、以繁重的工作量著称业界的公司工作,又颇为自不量力的生了两个孩子,多年来一直埋头在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和永远需要操心的育儿中,白天赶工、晚上盯娃的作业,娃睡了再加班写个材料,忙起来吃饭都是开着电话会议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劳烦父母为我付出良多,而我却没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陪他们聊聊天,听他讲讲他最引以为傲的股市战绩,而这也成了现在我心中最深的遗憾。

后来我慢慢学习了一些价值投资的理论之后,发现其实父亲通过实践,无师自通掌握的这些道理和价值投资最重要的那部分理论不谋而合,低PE、低PB、低价格的思考完全就是3P理论的实操复现,当然也因为完全来自于实践,父亲对风险的规避很玄学,完全来自于“盘感”,缺少对行业趋势、公司运营质量和财务的分析,比如自由现金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投资收益,如果以最终他的成绩来看,他应该是取得了10年十多倍的投资收益,虽然和很多雪球大V相比不算很多,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父亲也完全是把股票当成了事业在做,每天9点到下午3点必定坐在电脑面前,一直坚持到最后。

最后,是的,最后,我现在是坐在电脑面前,面前的玻璃窗上挂着父亲笑眯眯的照片,一边打字一遍泪流满面。父亲走于今年3月,在顽强的和病魔抗争了八年之后,累了、去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唯一廖慰自己的是,我陪父亲走过了最后一段时间,安安静静的陪他看股票、听他讲MACD运用的心得,帮他看手上两只票的最新报价,陪他安详地走完了最后的时光。也正是在最后的这几个月里面,我开始萌生了做股票的想法,以期能更自由的掌握自己的时间,更从容的面对未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母亲和家人。我办理手续从公司离开,保留了一点点能每年分红的股份,确保有些散碎银子用于保障基本的生活。陪父亲之余的闲暇时间从《炒股秘籍K线图解读》开始一步一步过渡到阅读《股市长线法宝》、《彼特林奇投资之道》、《海龟交易》、《聪明的投资者》等一些价值投资方面的书,开始混迹于雪球论坛,接受各位大V的思想洗礼。

父亲的经验让他善于识别机会,比如去年底他就发现了四大行长期投资的机会,当然因为确实没想到价值兑现,就在今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而我资金周转到今年3月左右才有钱,又缺乏对大势的判断力不敢再买入,最终我错过了轰轰烈烈的中特估行情。

但由于父亲3P理论完全依赖自己摸索,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对于风险的判断和躲避依赖于他个人对盘面的解读,一旦踏入价值陷阱,则带来极大风险。父亲当时的两只重仓股是拓邦和长远理科,拓邦是从三四块的时候介入的,当时的成本早已是负数;变数最大的是长远锂科,父亲选它的理由是上市后价格一直走低,PE 20倍,22年利润增长率110%+,完全属于越跌越买的范畴。但以现在我掌握的浅薄知识再去回头分析,长远锂科22年才上市科创板,历史业绩水分不小,经营现金流一直基本为负,说明赚的是假钱,更没有自由现金流。锂电是典型的周期行业,23年初的行业情况由盛转衰,想必大家都了解,可以想见这个股当时的风险其实有多大。

父亲走之后,很快就到了年报和一季报公布期,长远锂科业绩变脸,从盈利增速+100%到-99%,股价从14断崖下杀到11块多,当时还是个纯种小白的我,吓得全部清了仓,当然这个举动现在来看是理智和正确的,因为当前长远的股价已经来到了8块。

到我们这个年龄,算是薄有一点积蓄,在过去的学业或者工作的主业上往往都多少取得或曾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很容易让人迷失,觉得学习能力和经验是可以移植的,偏执的认为自己同样可以在投资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识。至于我,因为从父亲那里多少学到了一些道理,就更加容易陷入对自己的盲目自信。

而现实往往是懂得了无数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万卷书,绝对抵不过行万里路的实操。在我自己资金到位后,3月底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拿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和父亲留给我的两个股票,开始了股票市场的试水,很快现实就要教我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