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网页链接{当硬件“吞噬世界”,巨额AI投入背后谁在受益? (qq.com)}

这些资本支出都是在做什么呢?主要是巨头们都在狂买GPU芯片,投资于AI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的冷却系统、服务器等等,大家都在赌AI是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这些巨额投入也促使英伟达进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

但在这些繁荣背后,当科技巨头们都囤积了太多芯片,所带来的回报到底有哪些?怎么判断对AI的投资回报率?加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的英伟达,下一阶段的隐忧是什么?除了芯片之外,AI的受益题材还有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1. 不过除去云服务外,未来几个季度,市场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软件公司何时能利用AI推动收入增长?

但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微软,也只是展示了AI对云需求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应用程序端如何以及何时受益,还不清楚。

英伟达也急于给这个问题以答案,否则大肆购买硬件的趋势可能会减缓。在最新的英伟达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了一个数据,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在英伟达的计算和网络产品上每投资1美元,四年内就能赚到5美元——意味着年回报率为50%。

2. 首要风险在于,芯片公司属于典型的周期股。如同上一小节所说,科技巨头们已经有大量资本支出在芯片和服务器上,当他们囤积到一个阶段之后,是否会到一个暂缓投入的时刻?特别是如果AI给科技巨头们带来的真实收入不及预期的话,此时就需要时间来消化库存。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库存变化,不可能永远高歌猛进。

比如ARK的凯茜·伍德在最近重申了英伟达的周期性特征,她以2017年为例,那时加密货币行业的兴起导致市场对英伟达GPU需求激增,一度也过于旺盛,大家急于购买GPU,以至于出现了超出正常需求的多倍订购,最终导致了库存积压。

目前,黄仁勋给予市场的解决方案是“主权AI”。他最近在很多场合强调,各个国家会建立自己的主权AI,都会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所以根据地域把科技公司客户完全区隔开了,这会令英伟达的芯片与数据中心产品再次受益。

另一大风险因素是竞争。虽然目前英伟达的GPU产品独霸市场,最新的财报中净利润达到了57%,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每100元收入,都会有57元是净利润,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垄断性水平”。

英伟达作为卖方爽了,就意味着买方肯定会着急了,没有下游客户愿意看到上游供应商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一个普遍的商业常识。

如今所有科技巨头都希望有更多选择,都在推动供应商多元化。


如今,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三巨头(苹果微软英伟达),都是AI的积极参与者,很多投资者也都在盯着他们的财报,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AI落地的迹象。

当然,微软的订阅式人工智能软件Copilot和云计算服务Azure,依然是2024年人工智能早期商业化的晴雨表。

此前,很多投行也进行了调研,试图听听公司技术高管的意见。Morgan Stanley调研了上百位CIO,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第一个AI大模型项目,将在2024下半年或2025年之后投入生产。UBS的调研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所以在今年下半年,有更多问题需要被回答,包括是否有“杀手级”应用出现?能否产生收入,特别是利润?以及一种新经济是否真正在诞生等等。这些问题有助于搞清楚,我们处于Gartner曲线的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