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Wu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2喜欢:2
我觉得这和价投信仰的没有矛盾,首先是看具体生意,其次才是合适的估值水平,自下而上投资者追求的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逻辑,而市场整体阶段性是由货币供应周期驱动的。由于股价是估值和生意的乘数,而往往短期估值变化比生意变化快,看得短的人归因于估值,看得长的人归因于生意,没有对错,只是交易的时间长度不同。

热门回复

2022-06-19 19:11

错了。林奇是1981-1993年,正好是保罗沃尔克加息到20%,打破滞胀之后的13年,弄出的高收益。

2022-06-19 18:49

最近也是陆陆续续地捡起来了一堆以前很少看的宏观类的资料,确实有些打开眼界的感觉。但是,并没有因此感到迷茫或者开始质疑价投信仰,而是很开心察觉到了一些以前埋头自下而上而忽视的盲点。所有资产估值最根本的锚都是货币本身,AIAE本身与均值回归并不矛盾。作为主动投资者,适当地了解宏观周期是必要的,但过于宏观的规律反而对投资指导意义不大(专门做FICC的除外...);其实对价值投资者,反而尤其如此。诚然,巴菲特“不关心”、“不懂”宏观已经被发现是以讹传讹,1977年他老人家发表的那篇通胀雄文也确实是常读常新;但巴菲特、林奇和邓普顿这批价投大师业绩最亮眼(大概都在年化30%+)、超额收益最显著的一段时期,恰恰就是在通胀居高不下、经济滞胀、指数十年原地踏步的70-80年代。

不因单一因素而行动,有共振比较好,未知的东西太多了

2022-06-19 19:35

忙啥呢?[为什么]

2022-06-19 18:40

短期看估值,长期看生意。

货币的影响跟宁静的例子没有矛盾之处。货币影响整体,包括好的生意和不好的生意。但是货币供应少的时候——熊市的时候,好生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其实思路也还是放水牛市,收水熊市的逻辑,就是量化了一下。

乘数效应,懂的都懂DDDD[牛][斜眼][呵呵]

2022-06-19 20:49

有定价权的企业,一般会变通胀这个‘危’为‘机’,要么抢市场份额,要么涨价。这些人的审美有一定类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