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 2.0分组方案公布,能解决临床大夫们的“怨言”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过去三年,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的浪潮,汹涌席卷了全国超 9 成的统筹地区。

这场颠覆性的支付方式改革,影响着每一位临床医生。“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计算器”,几乎成了每一位临床医生适应这场改革时的初体验。

在开始与DRG/DIP交手时,临床医生时常因DRG/DIP的分组方案不够科学而被困住——

内科的病组复杂,科室总是亏损;外科新技术多,但DRG分组没纳入,常不能用;血液科疾病复杂,病组划分粗糙,经常全院绩效垫底,医生收入也一落千丈……在过往3年,来自临床的声音到最后往往一个问题:“DRG政策什么时候能稍微修改一下?”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DRG/DIP 2.0版分组方案。

《健闻咨询》注意到,与上一版分组方案相比,DRG(2.0版)分组方案的核心分组(ADRG)从376组升级至409组,对此前版本中的部分病组进行了优化和细化;DIP分组方案(2.0版)则包含了9520种核心病组,能够覆盖95%以上的住院病例。

根据相关通知,2024年新开展DRG/DIP 付费的统筹地区将直接使用2.0版的分组方案,而已经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则应在年底前完成2.0版分组的切换准备工作,在2025年开始使用2.0版分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2.0分组方案的发布,还伴随着对多项配套政策的强调,包括特例单议机制、鼓励基金预付、健全完善谈判协商机制等。

这次分组的优化和升级,能解决临床大夫们的“怨言”吗?

核心分组增加33组,谁喜谁悲?

根据《按病组(DRG)付费分组方案2.0版》,核心分组中一部分病组得到细化。

比如,在此前版本的核心分组中,只存在“心脏移植”这一个分组,但2.0版本的分组方案中,“心脏移植”被拆分为“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这两个分组。

据发布会介绍, DRG 2.0版分组重点对临床意见比较集中的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

在2.0版分组方案正式发布前,多名医保领域研究者都向《健闻咨询》表示,新版分组方案对分组进行细化是肯定的,因为此前1.0版和1.1版的分组方案都存在部分不够贴近临床实际情况的问题,所以才会基于临床的呼声和诉求进行更新。

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曾召开5场座谈会,邀请医疗机构人士参加,听取了关于DRG/DIP分组、医保费用结算、协同改革等方面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帮助形成了2.0版的分组方案。

一位卫生政策研究者指出,从国际经验来说,医保部门本身也会对实施DRG的医院进行监测,观察DRG实施过程中成本的变化,监测到一定程度就会对DRG分组方案进行调整。

关于分组不够细致带来的弊端,临床一位前DRG领域医疗信息化行业从业者曾介绍说,比如一些妇产专科医院,就对新生儿领域的分组表达过不满。

在此前版本,新生儿相关分组中,手术组的数量很少,只分出来三类手术——一类心血管相关手术,一类腹部手术,一类其他手术。

这就导致很多复杂手术(比如新生儿头颅相关手术就是既复杂,成本又较高的手术)都只能归到其他手术里,而其他手术这个分组的定价一般不会太高,而那些专科医院做这类复杂手术的量又相对较高,这就导致这些医院做这类手术做的越多亏得越多。

《健闻咨询》注意到,在2.0分组方案中,新生儿相关手术分组由3个变成了4个,新增了一个“新生儿(出生年龄<29天)除心血管 外复杂手术”的分组,这似乎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和改善,不过这样分组的效果如何,能否解决妇产医院相关困境,仍有待地方医保局的落地。

一位接近DRG国家试点指导组人士表示,此次2.0版分组方案回应了临床要求细化和优化分组的呼声,但想要完全满足所有临床的期待是不现实的,因为DRG的本质是把非标准化的东西按照标准化的规则,逐渐进行标准化的过程。

“如果按照临床思维,病组可以无限细分下去,这样反而失去了DRG的本来意义。”

为监管异地就医做准备

《健闻咨询》注意到,2.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中的一个细节,跟1.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相比,存在微妙差异。

CHS-DRG细分组是对 《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 376组核心分组的进一步细化,是DRG付费的基本单元。可以理解为国家制定的对细分组制定的参考标准。

在1.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中,针对细分组,要求是各试点城市参考CHS-DRG细分组的分组结果等,制定本地的DRG细分组。而在2.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中,国家医保局要求,2024年新开展DRG/DIP 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的分组方案。

简单来说,在1.0时代,国家医保部门更鼓励地方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DRG细分组,国家医保部门的细分组方案可作为参考;但在2.0时代,国家医保部门则更鼓励地方直接使用已制定好的细分组方案,地方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DRG细分组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了。

2.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指出,要“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的规范性、统一性。”

上述接近DRG国家试点指导组人士表示,在1.0时代,医保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均不佳,甚至不少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也较差,所以不能强制要求地方落地1.0或1.1版本的分组方案,而是应该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己地方特点的分组方案。

但经过了3年的试点探索,试点地区已经积累了足够标准化的医保数据,经过大数据处理,可以产生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分组方案,所以在2.0的新阶段,则更鼓励地区直接将国家的分组方案“拿来”使用。

多名医保政策研究者认为,这种变化也释放了一个信号,按照这样的改革路径,未来全国可能有望实现统一的分组方案,不再有地方差异。

亦有卫生政策研究者指出,异地就医曾是DRG无法监管的领域,也是不少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利用DRG监管异地就医的构想已经箭在弦上。而从1.0到2.0的变化,地区间的DRG分组差异逐渐变小,这可能也是为DRG监管异地就医做准备。

“DRG限制新技术入院”的问题,解决了?

每谈及DRG改革,“限制新技术入院”经常被医院和医生诟病。

“因为DRG分组方案的调整周期一般是2~3年,两三年前新技术使用的成本,所占的权重(即DRG病组对应分值)是没有统计数据的,这就导致新技术的应用受限,在临床上矛盾突出。”一位行业专家表示。

一位杭州某知名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在DRG改革刚起步时曾向《健闻咨询》表示,在临床,DRG改革后倾向于选用成熟的、经典的技术,“因为分组落后于临床实践”。

我们用几个具体的疾病,可以更直观理解新技术和DRG支付之间当下的沟壑。

比如,上述心血管内科主任所常见的疾病“房颤”,在近十年国内其实发展出了安全、有效且不再需要终身抗凝的左心耳封堵术。在中部某城市,该病所入的DRG病组均费在4.5万元左右,但如果使用左心耳封堵术,其实际治疗费用应该在8.5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临床使用了左心耳封堵术,医院每做一例手术,就会亏一例。

又如,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目前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术,但这种疗法需要用到导管耗材,价格在9000元左右,但这一疾病在当地所入病组的支付标准也仅有9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医保支付仅够导管耗材的费用。

“病人只能去做传统的高位结扎和剥脱,这意味着医疗服务倒退了。”一位三甲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曾表示。

在DRG改革扩面落地的数年,各地医保部门也逐渐关注到新技术面临的这一问题,曾数次细化本地分组规则。

上文提到的左心耳封堵术,2021年,杭州多家医院发现这一分组的问题,杭州市医保局和浙江省医保局向国家医保局反映这个问题,把它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病组标准。但是有的地方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上述中部某城市的一家三甲医院,其话语权没有杭州的医院那么大,无法说服医保部门修改分组,只能定下规矩:每个月心内科只能做1例左心耳封堵术。一年下来,该医院仅完成了15例病例的手术治疗。

在过往三年,很多地方都在探索DRG之外的其他补救措施——包括除外支付、点数追加补偿、新技术系数等。只是,几番探索下来,落地情况似乎都不容乐观。

除外支付的新技术目录迟迟未能公布、针对达芬奇机器人的点数追加补偿逐年退坡,医院仍旧困在DRG对新技术的限制里。

本次2.0版本分组方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强调了多次“特例单议”制度,直面过往DRG/DIP改革对新技术和新药械的限制。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表示,特例单议机制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复杂危重病例充分治疗、支持新药新技术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改革时间短、政策宣传还不够等原因,一些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特例单议机制不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这个机制的存在。所以在2.0版本分组方案相关通知中,专门强调了“特例单议机制”。

在国家医保局看来,DRG/DIP改革并不排斥新技术和新药械,但仍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至于什么才叫“合理”,则非常依赖地方医保局的决定。

进院落地,DRG/DIP的“镇痛”还将继续

今年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按原规划,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都将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超9成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5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

在DRG/DIP从试点走向全国的数年里,当暴露出的问题在各地医院复现时,临床医生曾做过反复的“拉锯”。

就拿新技术来说,医生反复在DRG/DIP的框架下做一次次申请和尝试。

但一位调研过全国多地的学者告诉《健闻咨询》,据他观察,各地申请新病组的成功率并不高。“想申请新的病组,医院要有勇气提出,要有话语权去影响医保部门,还要有足够的病例数来计算权重,更要求医保部门政务水平高,愿意为医院解决问题。”这么多条件加在一起,新增病组并不容易。

特例单议在很多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ICU主任曾表示,医院把所有特病单议名额都给了他们科室,否则他们亏损将更严重。

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报而不批”。《健闻咨询》调研多地了解到,在一些地区,医疗机构申请特例单议的成功率并不高,在一些统筹资金较为紧张的地区,有医生甚至抱怨说“特例单议”形同虚设,几乎没有成功过。

一位接近国家医保局人士曾透露,“一些医疗机构对特例单议机制的使用,连1%都用不到。”这是因为,中央宏观政策和地方政策落地还需协同。

恰在此时,DRG/DIP病组库2.0到来,我们期待着试点先行区踩过的坑,在2.0到来之后,各地将不再重蹈覆辙。

但需要明确,DRG/DIP病组2.0解决的是分组合理性的问题,至于随着DRG/DIP改革所带来的次生变化——诸如医院关心的分值贬值问题、医生关心的结余和奖金挂钩问题、患者关心的被推诿问题,这些能否解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一轮的磨合即将开始。

(孙海蛟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 / 严雨程 宋昕泽
编辑 / 李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