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投当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今年市场不好,天雷滚滚。

有城投过来的同事,在说如果不过来,还安稳。

我们就调侃,要不让上东家收购现在的东家。

同样一批人,就能交房了。

同事说,城投也没钱。

我说城投可以有钱。

城投来接,我们交房,产权挂在城投名下。

纾困的资产变现多少,抵押的贷款能增值多少,就看城投本事。

总的来讲,城投风险不大。

好些个地方纾困都是打2折。

这是十年来的土拍市场。

今年基本是腰斩,而成交里边还有一半是地方国企和城投。

也就是说,城投虽然还没开始托交房,但前端的托地已经干了。

不过近期上方出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今年半年的时候,全国地方城投的债务总额13.74万亿,这里边有一半是21年-22年增加的。

而且这里边大部分出钱拿的地,都还没有周转起来。

本来一个带动上下游的行业,搞成了被动囤地。

而上下游不带动,托底的钱就是寅吃卯粮。

所以在21年数据突增之际,15号文出台,城投平台信贷、债券、非标三大融资渠道均被压缩。

上方指示,建立和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并提出,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比如鹤岗。

现在国家对城投踩拿地的刹车。

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的传导性,萝卜蹲链条迟早要来,赶紧限制规模。

一方面是落实“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而不要把钱进到了房子里。

要投资,也要防范债务风险。

那就只能控制投资的流向。

比如近期一些城投开始宣布不再作为融资平台。

财政+金融+国资,是我理解的城投。

城投可以在不受财政约束的情况下,借助国资在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去解决政府需要的资金。

不过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业务少、回报下降),以及很多企业、产业的成熟,还有财政体系对微观的把控越来越强,未来城投不得不从原来的举债投资基础设施,转变为投资实体产业。

比如无锡和尚德、新余和赛维、南昌和欧菲光、上饶和闽发铝业

这些都是城投入股企业的案例。

对于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西部地区的融资平台来说,老城投依然是药。

但对于东部这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投则需要提供另外的资源去吸引产业,比如作为风投,这是高科技产业亟需的。

新城投当立。

如合肥,已经成了一个投行。

城投依然要利用隐含的政府信用低息举债,只不过是投资变了。

从原来的基础设施基金转变成为私募股权基金。

只不过就像地产转型,前提是得存量化债,增量转型。

王老板目前看就很不错——华夏幸福债转股

接下来城投在今年地产的教训下,大概率的稳起的。

只是上方对隐形债务的清零,不均衡地域的转移以及非标金融机构的降息让利和逾期展期。

也是有者地产前车之鉴的。

城投的从业者也可以多想想了。

当然也可以考虑入股地产。国有资本的混合制收编

$地产ETF(SZ159707)$ $城投债ETF(SH511220)$ $华夏幸福(SH60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