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Bar】凤翔判官苏东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九公子的琴四川眉山有一处历经战火、修缮与重建的古建筑群。那是900多年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仨的故居——三苏祠。世人皆知,唐宋八大家,苏家三位在列。苏轼,词开豪放一派,诗、文、书、画皆是大家,被称为“千古英雄”,他的一幅《木石图》被拍卖到了4亿元,这样一位一生丰富多彩的才子,给后人留下太多故事和回忆。


“厂长”上任,凤翔于雍

每年秋招时节,处在热议风头的第一话题就是“人生第一份工作”。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凤翔府来了一位青年才俊。带着“进士”和“朝廷命官”的光环,苏轼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古称雍,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即在此地。因“凤凰鸣于岐、翔于雍”的传说,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凤翔府。今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任职那年,苏轼离开父兄,赴凤翔做官,一路诗酒,不慌不忙,还写给苏辙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大理评事是审理案件的京官,签书凤翔府判官也就是苏轼在凤翔要做的事情,相当于是凤翔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协助知府处理事务。而此时的苏轼才20多岁,春风得意。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与第二任上司的关系。这位上司也是眉山人,皮肤黝黑,高度自律,不苟言笑。故事就从苏轼“转岗任职”后说起。他体察民情,治理水灾,减轻税负,又主张振兴茶酒业,鼓励老百姓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在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苏轼邀朋把盏,“举酒于亭上”,畅饮凤翔当地名酒——柳林酒,酒后留下名篇《喜雨亭记》,盛赞柳林酒“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至今在凤翔东湖尚有墨迹遗存。

柳林酒于近代改名“西凤酒”,苏轼可谓千百年前西凤酒的“铁杆粉丝”。苏轼不仅自己喜欢喝酒,还给皇帝喝,并亲自学酿酒技艺。自此,凤翔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酒乡。酒业发达了,苏轼成了柳林酒的代言人、名誉“厂长”。那老百姓自然更加喜爱他,还有同事称他“苏贤良”。问题来了,这年纪轻轻的,有才华,人缘还那么好。“苏贤良”被男上司陈公弼听到了,就不愿意了,我还没个贤良,你这么小就有了?叫苏轼贤良的那个人被打了板子……苏轼每次写的公文,陈公弼都要改很多次,直到面目全非,把苏轼气得不轻。苏轼也不忍着,时不时地还为自己辩解一番。才华出众的苏轼心想,连皇帝都赏识自己,怎么就遇到这么苛刻刁难的上司呢?一次,陈公弼让苏轼为后花园新盖的亭子写一篇文章,苏轼灵机一动就撒泼了,十分感性地写了一篇《凌虚台记》,大致是说物有废兴,人世无常,历史的发展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赤裸裸地叫板上司啊。陈公弼看后,不仅没有生气,还让人原封不动地刻在凌虚台旁的石碑上。后来,苏轼总算明白过来,上司“刁难”他的用意是磨练自己的心性,用心良苦。

陈希亮,字公弼 图为电视剧《苏东坡》剧照

若干年后,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放逐海南,夜宿牛棚

人生总有起伏,有得意亦有失意。公元1097年,人们流连于市井,丰富、喧哗、热闹,而苏轼,困于孤岛。62岁的他被贬到海南儋州。宋朝不杀文官,最重的处罚就是放逐海南。儋州在一座孤岛之上,周边一片荒凉。

木石图 苏轼

几番周折,苏轼在当地人的热心帮助下,筑了几间泥屋,勉强有了落脚的地方。一日,苏轼喝醉了,迷了路,越走越觉得不对劲。那时候没有导航,没有手机,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真是难为他了。苏轼突然灵机一动,跟着牛屎的印记,找到了他家隔壁的牛棚,这才到了家。那晚,苏轼许是在这个海南的牛棚睡着的吧。在儋州流传下来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这段往事,苏轼有诗记载:“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在海南期间,苏轼和弟弟苏辙见了最后一面。《宋史》记载: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小就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三苏(从右到左:苏洵、苏辙、苏轼)《老学庵笔记》记录了两人见面的场景。苏轼在儋州,苏辙在雷州(今属广东),两人在滕州(今属山东)见了面。兄弟二人在一家饭馆买了面条一起吃。面条很难吃,汤也难以下咽。苏辙便放下筷子唉声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愉快地将面条吃完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老弟,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苏轼经过多年磨砺,清醒而自信,早已经明白:世间一切苦,都是在穿越自己的心灵。

正如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唱《定风波》一样,“都说生命是一次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梦有多远,爱有多深,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政坛老将,文坛盟主

从凤翔府的书生治国、西湖的烟雨蒙蒙到黄州的人间如梦,从东京的春风得意到海南的孤云倦鸟……苏轼在宦海沉浮,起起落落,不知不觉成为政坛一位老将。提及苏轼的职场生涯,不得不提王安石。两人因政不同道不合,有时闹得很激烈,苏轼被打压,多次被贬出京城。处在同一时期,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全面变法,强调“渐变”。苏轼一直为民着想,主张仁治。比如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因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地,得疫病的人很多,他曾自己拿出五十两黄金的积蓄,建造治病场所。选择不同,苏轼和王安石不知不觉成为“政敌”。两位巅峰伟人,相爱相杀,终于在江宁相会了。隐居多年的王安石穿一身朴素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轼。慌忙之中,苏轼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这对“政敌”,在此时,相逢一笑泯恩仇。

次日,两人还一起饮酒作诗。王安石甚至劝说苏轼,留在钟山,和自己作伴。苏轼最让人钦佩的还是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趣的是,在苏轼以前,欧阳修是文坛领袖,然后欧阳修发现了苏轼,苏轼成了继欧阳修以后的文坛盟主。秦观、黄庭坚、张耒这些人都纷纷投在他的门下,成为苏轼的弟子。他作诗自然而然,行云流水,他曾经说过最讨厌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他一直提倡的也是畅所欲言的创作氛围,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宋朝文坛会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江湖了。真、执着,他也的确做到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梦,不敢去做,有许多想要做的事情,却说自己没时间。因为缺乏一份坚持,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康震教授曾统计过,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40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