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熊市猎人小作手回忆录(二)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刚刚开始,和其他股盲们一样,低价和低市盈率是我选股的唯一标准。我分仓买入了几只不同行业的低市盈率的5元左右的股票,随着大盘上涨,虽然也有盈利,这些股票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但是收益率已经足够让我妈心动了,我妈天天被动的陪我看财经频道,就像我被朋友洗脑一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搞传销必须要求同吃同住),慢慢误以为股市是联富济贫的红会,把一些积蓄也投入了进来,在傻子都赚钱的行情中,随着盈利增加,我哥也在我妈的劝说下把他的炒股帐号交给我管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希望自己拿着几万元开始我的职业炒股生涯,因为我哥和我妈都是控制欲非常强的人,我哥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国企经理,而我妈像所有属虎的人一样,永远不会服输;这两种性格的人炒股是最糟糕的,他们永远不接受失败,所以无法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取经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中国千古传诵的谎言中最经不起推敲的一个。

第二回 决定做超短模式

我不是一个记性好的人,如果要追溯细节,可能我需要跑好几家营业部,把交易清单打出来花大量的时间校对,所以具体的股票和时间请允许我春秋笔法带过。在大牛市中,每天看着大量涨停的牛股,相比之下,我的股票虽然也在上涨,却只能算是蜗牛。这段时间我一直靠看巴菲特的理论坚持自己的信念,然而我远西安的大哥隔三岔五的打电话过来,讲评我的选股,“委婉”的建议之下,我卖出了这几只股票;其实长期持有的话,这些刚好是牛市下半段高潮的补涨股,其中有只铜业股涨了超过10倍。为了提高炒股效率,我每天不停的研究股票和老股民的经验,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媒体报道了一位一年赚了5倍的职业高手,我一下子被吸引了,那位职业高手的盈利模式是只买涨停股,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也是散户们最无法接受的操作模式,然而我大学学的最好的学科是概率论(这门功课挂了,为了补考自己自学,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补考考了高分),我当时就做了一个统计表,每天统计股票涨停后当天的表现(计算封板失败的概率)和第二天的表现(上涨的概率和涨幅,下跌的概率和跌幅),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赚快钱的模式,于是我很快进入了实践阶段。

从美食其实可以推敲国民性——披萨把馅儿铺在外面勾人,所以在全世界意大利人是最浪漫,他们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70岁还坚持包养情妇,民众似乎也习以为常;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因为中国人个性含蓄低调,讨厌炫耀资本的暴发户,闷声发财才是是我们的传统。从开始涨停模式后,我的操作就顺风顺水,我每天把资金分散买入4到5只涨停股,基本第二天都有不错的收益,并且我还在不段的总结经验,并没有就此满足,所以我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股票,利用概率统计知识来修正操作思路。此时我的周收益已经超过上班时的年薪,但是当时我却没有向任何朋友炫耀过,我想做一个低调的人,可是这种努力并不能抑制我内心慢慢的膨胀,我只是以为我是个低调的人。

几乎每天都在亢奋的状态下度过,收盘后我会和我妈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作为调剂,然后作为一个略带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继续趴在电脑前努力研究股票,当时几乎每天都要把所有的股票看一遍,结合实盘操作,渐渐我发现股市里最奇妙的现象,同涨同跌的共振效应。共振效应分三种,行业共振,比如券商股中的某一只大涨,其他券商股也会跟风上涨;题材共振,在游资的炒作下某些同题材的概念股同涨同跌;最奇妙的是同庄共振,这个比较罕见,同一个庄家,用相似手法操盘两只无关联的个股,形成的共振,记得好像最突出的例子是江苏开元和沙隆达A。关于追涨停的研究也不断的突破,我把涨停股的进行分类,涨停时间,有无题材,流通市值,第几个涨停,是否开板等要素做成统计表,统计第二天的赚钱效益,不断加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我把自己研究的经验写成操作秘籍,有7,8页之多。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叫杨修的高智商谋士,才华让一代枭雄曹操也甘拜下风,有一次君臣一起骑马出行时看见一个谜语,杨修见之即破,曹操骑了三十里才想出谜底,感叹地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类似的秀智商的故事还有许多,最终这位天才因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被曹操杀了。是曹操不能容忍有人比自己聪明吗?曹操手下,才华在杨修之上的有郭嘉、程昱、荀彧、贾诩,喜欢没事儿就和曹操秀智商的却只有杨修一个,这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年的我,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我还没有体会到聪明和智慧的不同,自视甚高,自以为掌握了炒股赚钱的秘诀后,股市对我来说就是个提款机——然而危机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