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支付业务发展史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扫码、指纹、刷脸,我们身边的支付越来越便捷,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号称“新四大发明”之一,但支付的领先也就是近10几年取得的。纵观人类历史,支付伴随着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货币出现以前,支付的行为就普遍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支付的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一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书籍,但凡有经济史的章节,就一定会提到“交换”。“交换”行为背后就是“支付”最本源的业务逻辑。直到一般等价物(比如贝壳、金银、纸币)的出现,都还是“交换”的本质,姑且算是“支付”的雏形。在支付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在“安全”和“便捷”之间进行取舍,信用类的货币(比如纸币、票据类)都是在解决“便捷”的问题,在通讯不畅的年代,不具备实时入账的条件,通过信用的支付是很容易出现“安全”的问题的,有部电影叫《猫鼠游戏》,就是钻了“安全”的漏洞,获取了非法的收入。所以会有钱庄、银行的信用背书,来解决“便捷”背后的安全问题。

时间来到上世纪50年代,“大莱俱乐部”(Dinners Club)的创立,开启了信用卡业务。大莱卡是为了证明俱乐部会员身份,同时可以对消费记账,实现了“先消费后付款”的理念。解决的依然是“便捷”的问题。这个解决方案打开了现代支付业务的大门。在信息化未来临之前,大莱信用卡不断扩大使用场景,也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支付行业开始演变出专门为商品和服务出售方提供受理和结算的服务,就叫他“收单机构”。我们使用的信用卡很多卡号和姓名都是凸印的,仙股哥来讲讲这个凸印是干什么用的。商家为了能受理信用卡,收单机构会提供一些空白凭证给商家,商家出售产品后,把卡片上的信息“拓印”到收单机构提供的空白凭证上,一般会有一台“压卡器”负责采集卡面的信息,然后交给持卡人进行签字。每隔一段时间商户会把打上交易信息的凭证交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会根据凭证上的信息,去为商户要钱,然后打到商户账上,并且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么一波流程下来,是不是现代支付体系的基本业务流程就出现了。“收单”收的就是这些凭证的单据。


随着通讯技术的改变,支付业务把面对面的“收单”开始向信息化转型,首先是POS终端的引入。POS雏形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是为了监督雇佣人的不轨行为,跟我们现代意义的POS不一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最早出现了电子收银机,基本具备了现代POS的功能。我国真正开始引入这些设备,最早能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有些商场引入了日本的收银设备,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办公室与商业部科技质量局推动了收银设备的展示和选型,才开启大规模POS应用。此时的POS收单业务,是基于磁条介质,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兼顾了“便捷”和“安全”,解决了纯手工收单的到账时间长、需要人工跑来跑去送单据等问题。信息化阶段,将原来手工的业务流程抽象成“授权”和“清算”两个主要流程,建立了支付的基本业务流程和系统框架。支付业务登上了信息化的快车,无论是规模、便捷、还是安全,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商户的经营行为由线下开始发展到线上,实物POS的使用受限,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开始研究线上受理信用卡的方式,推出了“网关支付”功能。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一个支付网关提供交易信息采集的页面采集交易信息,沿用传统POS的一些通讯规范,对安全检查进行升级,这个时候出现了CVV2检查、3D认证、问题挑战等等解决非面对面情况下,认证交易者是持卡人本人的问题。这个阶段,仙股哥认为是传统POS的延伸,通过技术层面解决“安全”的问题,为支付的参与者提供“便捷”的一个过程,而且,我认为线上化的支付是“快捷支付”的雏形。海外亚马逊,国内携程,都在利用这个功能,通过记录支付卡信息探索无感支付,甚至在一些航空公司在电话售票方面运用线上的这些技术。但线上网关存在一个致命的“安全”问题,平台方(亚马逊,携程等)推出了所谓无感支付,要留存客户很多支付安全相关的个人隐私信息,一旦丢失,会存在很大的盗刷风险,如携程被撞库后就发生过大规模支付隐私信息被盗的事件,持卡人只能通过更换卡片的方式来解决,携程把损失都转嫁给了银行。线上化带来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除了“授权”和“清算”两个流程外,又抽象出“订单”的概念。用订单来约定用户的购买意愿,通过传统支付的授权来实现订单的付款,这个概念为后来的“快捷支付”和互联网线上、线上线下一体化提供了商城领域和支付领域的业务隔离,是快捷支付迅速提升客户体验的基础。

最初的跨银行支付,是以VISA,MASTER等国际卡组织网络为基础完成的,我国的银联网络是随着1993年的“金卡工程”慢慢建立起来的,银联的发展仙股哥可以再安排一篇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业务手段的创新一定会有不足,那就一定有方法来解决,POS线上化安全问题出现后,出现了更多的验证手段和管理措施来规避这种风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风险。中国市场中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优秀互联网企业,在“快捷支付”的规则建设和推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面对面支付的安全问题。仙股哥就从网关支付开始用时间表的形式来介绍快捷支付一步步走到千家万户的过程。

1998年,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在美国诞生,开启了支付变革的篇章;


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成为串联中国跨银行支付的先驱,解决了跨行支付受限,行业间规则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同时沿用国外先进的第三方支付技术规范,开启了支付网关模式,这种模式至今依然在使用;


2005年,支付宝开始通过担保交易概念将支付网关模式向第三方担保的账户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快捷支付”来讲是里程碑意义的转变,把第三方从交易转接路由的技术和基础环境提供者向交易安全背书人的角色转变,也为后来支付机构在支付流程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2005-2008年期间,电商开始逐步发展,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不再适用大量订单的场景,支付宝担保支付的场景在淘宝封闭的体系内逐步取得优势,银行开始纷纷对接支付宝,以获取淘宝连年攀升的交易额;


2008开始,电商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迅猛发展,平台担保支付逐步成为主流,线下支付方式慢慢被淘汰;


2011年,央行正式发放首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获得合法地位,微信和支付宝开始名正言顺的在支付场景上开启创新;


2003年-2011年期间,第三方支付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混乱发展,直到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才开启了有序竞争的序幕;


2014年,以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为标志事件,开启了“快捷支付”的序幕,让手机操控的支付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成为时尚,2014年也被誉为移动支付元年。此后,大量的商业银行开始与支付巨头对接,通过直连方式接入支付机构以获取备付金沉淀和支付份额,支付机构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成为名副其实的支付生态入口;


2015年开始,针对蓬勃发展的“快捷支付”市场,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各种规定,如《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完善银行卡机制的通知》等重磅文件相继规范支付市场蠢蠢欲动的创新行为。同时相继出台了I,II,III类账户的管理规定,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修订,如快捷支付在小额支付,大额理财支付等不同应用场景修订细则,特别是在支付限额上,有限制的放开,以满足市场真实的支付需求;


2016年9月6日,出台《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即96费改, 从监管层面降低支付收单环节手续费率,促进支付市场发展,也借此机会,市场上扫码收款产品开始诞生;


2017年1月份,央行一纸《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旨在解决支付机构安全和备付金资金归属问题,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但遗憾的是,2017年4月17日并没有完成,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改造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微信支付宝作为“断直连”最大的受害者,并不积极的配合监管。


2018年,监管机构继续就“断直连”发难,发布了《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操作细节。将“断直连”的大限推迟到2019年1月14日。市场上绝大多数“快捷支付”业务都通过网联和银联断开了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备付金实现全部上收,彻底解决了竞争规则不公平的问题。




后记:


支付的发展伴随着“便捷”和“安全”,参与者推动着支付不断前行,刷脸、指纹、声纹等更多的身份认证在保证“便捷”的同时,让非面对面支付更加安全。5G,物联网等基础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民币的面世,将揭开支付的新篇章,让我们一起见证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支付业务不断进步,造福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