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时刻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做盟友的要小心:美国在苏伊士战争中是怎么“坑”英国的?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各大洲都一批盟友鞍前马后地伺候,称得上是“威风八面”。不过这些做美国盟友的国家可要考虑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有“卖队友”的习惯,就连号称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都被狠狠地“坑”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实力大幅衰落,“日不落帝国”迎来了“夕阳余晖”。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英国当时拥有的“殖民体系”还足以影响全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英国不惜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和美国翻脸,支持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

1952年7月23日,作为英国傀儡的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成立,英国也被迫撤走在埃及的全部驻军。1954年,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少有的政治家纳赛尔就任埃及总统,开始计划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9月30日,英法两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所谓的“国际管理方案”,试图迫使埃及重新交出苏伊士运河。但这一方案不仅遭到了埃及的坚决反对,也被安理会否决。于是英法两国决定直接使用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

不过由于国力的衰落,英国当时没有足够军力对埃及单独开战。于是英国便邀请以色列参战,一方面可以补充军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争取美国的支持。而以色列则想趁机削弱作为阿拉伯国家领头羊的埃及,从而稳定其在中东的地位。

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先由以色列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吸引埃及军队主力增援;然后英法两国在利用巨大的海空优势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和机场,乘虚登陆攻占苏伊士运河区,切断埃军的退路;最后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合围歼灭埃军主力。

1956年10月29日,由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沙龙指挥的以军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向西奈半岛的埃军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而埃军主力果然像英法以联军所预料的那样向西奈增援,英法便趁机开始空袭埃及在苏伊士运河附近的基地与城市。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埃及总统纳赛尔做出了正确判断,下令埃军放弃西奈半岛,集中主力防守苏伊士运河地区。虽然埃军在退往苏伊士的途中损失惨重,但基本保住了部队的有生力量。因此联军攻占苏伊士运河的行动遭到了埃及军民有力而顽强的抵抗,战局陷入僵持。

正在作战的埃及人

就在这时,纳赛尔下令用沉船彻底封闭苏伊士运河,引发欧洲的大规模石油危机。这场战争本就让英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苏联甚至发话要对英国实施核打击。英国不但在战场毫无进展,如今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了。而英国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国能遵守北约协定向英国提供支持。

苏伊士运河战争时的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美国明确告知英国:只有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美国才会履行“北约”所规定的条款,并要求英国在十二个小时内停火。而且美国总统还下令军队进入全面警戒状态,在实际上威慑英法两国。

苏伊士运河战争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美国同时开始抛售英镑,导致英镑大幅度贬值。美国还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否决了英国的贷款请求,并停止了对英国的经济援助。美国的做法不仅让英国本就处在危机中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也进一步稳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另外,美国还与苏联共同在联合国要求英法两国停火撤军。虽然这一提案在安理会遭到英法两国的否决,但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了通过,这也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少有的一次联合行动。最后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英法两国于1956年11月7日停火撤军,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却没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在战略上遭遇了彻底的失败。苏伊士运河战争也被认为是西方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而英国之所以没能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取胜,美国在背后的“捅刀”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证指数(SH000001)$ $道琼斯指数(.D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