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二十载-我的投资理论和实战体系完全版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95回复:109喜欢:924
第一篇:我的投资经历一、学习和尝试阶段(1996-2001)
    1996年,我在一本商业类的书里看到几篇有关股票的介绍,立刻就被其内容吸引了,随后就通过各种渠道去尽量多了解这个当时还算比较新鲜的事物。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也没有电脑和网络,了解股票的渠道很少,报纸和电视成为我了解股票的主要途径。
    这样一直到1999年的“5.19”行情,已经模拟演练了一年多的我实在忍不住了,到城里开通了自己的第一个股票账户。那时候开户的营业部买卖还得自己填单子,我记得填单买入的第一只股票叫“赛格三星”,也没太多的理由,主要就是价格低。后来干脆买了电脑在家看行情,陆续还买了“工大高新”、“东方电子”、“科利华”等一些所谓的科技股。
    初入股市运气还不错,从99年下半年入市到2000年的上半年,半年多下来还盈利了20%多,但后来大家也都能猜到,到了2001年的年中,经过了一系列的追涨杀跌,收益率已经由赚20%多变成亏20%多了。此时,家里已经跟人合伙开了个店,由我爱人去打理,但自己也有了重回老本行做生意的想法。
    2001年下半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回到老本行做生意,但生意做了没两年,效益不好且看不到发展前景,我选择了退出。我还能做什么?炒股能养活一家子吗?我决心试试。2003年开始边做股票边学习,买了一堆书看,在网上也搜集各种各样学习的资料,在家认真研究。投资社交媒体很火,自己也经常上网发点分析文章,后来,还在几个大的财经论坛开了专栏。那个时候,前半夜睡觉的时候很少,到现在这个坏习惯也没完全改过来。随着自己的炒股水平突飞猛进,网上被关注人数也与日俱增。虽然当时本金不多赚的钱生活起来还较为拮据,但至少,我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把投资作为终身职业的信心。
二、职业投资阶段(2005-2015)
    这个阶段需要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投机者的我,下半部分是投资者的我。
    2005年,我的职业投资生涯正式开始了。这时候正好赶上了A股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自己的收益也跟着股市的不断上涨而水涨船高。到了2007年的年底,3年投资收益已经有6倍有余。随着股市的节节升高和管理的资金增多,我感到有些不妙和吃力,07年底我出了部分股票保留了现金。上半年股市下跌的很快,转眼跌到了3000多点,我又满仓了,而且觉得自己持有的股票很不错,市场也跌了这么多,没啥大问题了。但市场是无情的,转眼间08年中的时候,持有的三只股票跌幅已经过半,我选择了清仓,但轻仓后我企图早日翻本挽回损失而过早入场做短线,导致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最终结果是2008年全年我的亏损幅度高达65%。这让我一度情绪非常的低落,既懊悔又自责,也逐渐停掉了几乎所有的专栏和博客。
每当我感到无助和迷茫的时候,我就喜欢看看书。这个时候,我在家里翻出了对我当时很有帮助的一本老书-《菜根谭》。当时我反复的读这本书,每次都是看着这本书才入睡,逐渐的,书中的儒家禅道思想一点点的驱走了我心中所有的苦闷和无助,这也是我的网名“儒峰”的由来之一。
    一点点从痛苦中解脱后,我开始重新振作。2009年,借助市场的强劲反弹,加上自己磨练的已经算不错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交易基本功,全年取得了近乎翻倍的投资成绩,把08年的损失挽回了一半多。接下来我就陷入了长期的迷茫和困惑之中,我不能再有哪怕一次08年那样的失败,自己过去的理念和方法一定是存在问题的,今后的投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2010年,又是一本书,这本书引领我开始投资转型,并开启了我投资生涯中的新篇章。这本书就是马尔基尔的经典著作-《漫步华尔街》。
看过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我原来是按哪种方式在炒股,原来还有另一种更适合的投资方式-价值投资,原来自己苦学的波浪、江恩、道氏、混沌等理论其实完全是建立在随机漫步的基础之上的,原来股票还有内在价值的存在。我发现已经入市十年自认学了所有炒股技术的我,直到此刻才刚刚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之门。
但进门容易修行难。2010-2012年这三年,我对股票市场的关注度不高,也减少了仓位和操作,三年下来收益方面加上申购新股的收益也就基本持平。但三年来我在投资知识上的收获是巨大的。这三年基本读遍了经典的价值投资类书籍,如《聪明的投资者》、《战胜华尔街》、《安全边际》、《投资者的未来》等几十本投资巨著,自己的投资理念也脱胎换骨,价值投资体系也逐渐成型。
    2013-2015年,在自己已经较为成熟的价值投资系统的指引下,三年来的投资收益率分别是46.83%、27.54%、47.21%,尽管绝对值不算很高,但我对自己的理念和体系的稳健表现是满意的,尤其是2015年牛熊更替后至今市值还创出新高的表现和08年的巨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头看,尽管经历了08年的巨亏和投资理念的彻底转型,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十一年里还是取得了1188%的总收益,年化26%的收益率。相比投资收益的取得,自己在心理素质、投资理念和能力上的巨大进步才是最大的收获。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投资不但是一个可以作为职业养家糊口的方式,更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值得终身投入其中的事业。
三、资产管理阶段?(2016-?)
    准确的说这个阶段我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我并不确定自己会走上资产管理这一步,但的确有了一点是否可以尝试一下的想法。去年,咨询了雪球的私募工场项目,感觉尽管有专业机构的帮助但过程还是比较繁琐,加上孩子今年要高考也就一直搁置着。期间,自己也一度打消了这个念头,即便不做资产管理,自己也可以活的很好了,况且,自己并不想给自己多余的压力。
    今年随着孩子高考的临近,我意识到孩子上了大学后自己可能就完全放松了。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会是自己希望的那种生活吗?自己会习惯吗?毕竟不到20岁开始做生意的我,一直是在忙碌和压力下生活的。如果趁着四十几岁还有精力和一点点野心,继续干一番事业又如何呢?我忍不住有时也会这样想想。
    但做资产管理和自己投资毕竟不是一回事,压力会成倍增加,毕竟管理的都是信任你的投资人的钱。做事就要敬业是我一直的方式,一件事我只要做了,就会为此付出自己的全部。成立公司发行产品,并成为这家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对我而言到底值不值得?我并不确定。也就不去想了,走一步算一步,我先摸摸底,如果我做资产管理,会不会有人愿意认购我发的产品,这个才是前提条件,然后我再考虑下一步。没人有意认购的话我也就不用纠结了,继续作一个普通的职业投资人也挺好。
第二篇:探讨一些有关投资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投资?
    1995-2014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8.07%。期间CPI指数的升幅也常常大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所以保留现金和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保守的理财方式都无法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而只会让财富贬值。
近年涌现出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和P2P等新型理财方式,尽管利率较储蓄要高,但依然幅度有限,其中一些高利率的理财产品亦隐含着相应较高的风险,尤其是去年以来部分P2P商家的破产让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至于买黄金或者外汇,我一直把黄金和外汇当作投机品,而且长期持有黄金或者外汇进行投资的回报是相当低的。
    能够去自己去创业做生意固然不错,但大部分人尤其是上班族是难以实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买入股票成为公司股东来间接实现这种生意上的投资,而且是完全让其他人为自己打工,不用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且可以投资多家公司,这难道不是很好投资方式吗?总而言之,我认为股票投资是能够实现财富增长的最佳理财方式,没有之一。
二、投资的回报率多少是合适的?
    投资当然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回报,甚至是取得比其它投资方式更高的回报。长期来讲,股市可以提供给大众的平均收益率是6%-8%每年,但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投资机构都达不到这个平均的水准。我们做投资,当然是想取得超过这个水准的收益率,否则就不如转向其它的投资方式了。
    百分之多少的年均收益率是完全可行且较为合适的呢?我觉得是年均20-30%之间。尽管这个收益率已经可以跟国际投资大师相媲美,但并不是很难做到。至于更高的回报率,我觉得那需要冒更高的风险和采用更激进的投资策略才能够获得,而且对应的风险可能是成倍增加的,风险收益比并不完全匹配。
 三、投资的主要风险在哪里?
    我的基本观点是风险不在市场,而在投资者本身。
    每个人都有弱点,其中包括一些人类共性方面的弱点,比如贪婪和恐惧。还有一些各人特有的性格方面的弱点,如有的人不够果断、有的人做事草率、有的情绪化严重、有的懒于学习和思考等等。克服人性和自身的弱点,是投资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也是规避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源所在。
 四、买股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为了赚钱,这好像一点没错,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赚钱只是买入股票的一种可能的结果,还有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亏钱。
    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买股票的目的是买入资产,用以抵抗通货膨胀和获得增值。”这其实跟巴菲特及其他一些投资大师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他们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而股票的本质其实本来就是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权,至于其交易属性,那是市场赋予它的一附加功能,而这个功能显然经常被市场过分的利用和夸大了。
 五、什么决定一笔投资是赢是亏?
    可能有人认为是买入和卖出的时机,有人认为是公司的选择,还有人可能认为是运气等其它因素,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价格,也就是买入的成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一笔股票交易如果最终盈利了,那一定是低买高卖的结果,如果高买低卖就会亏钱了。所谓的低买,当然是买入的价格低了,当然这个低是相对公司本身合理价格的低,而不是去满市场找低价股那种。那为什么低于公司的合理价格买入会赚钱呢?这个就是证券市场特有的价值发现功能决定的。一家公司的股价被市场低估都是尤其特定的因素的,比如市场陷入低迷、公司暂时经营困难、市场出现不利于公司的传闻等等,但只要公司本身优秀。这些不利因素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消除,公司的股价也会回升到合理甚至高估的状态。
六、上市公司具备哪几种价值?
    我认为,每家在市场上交易的公司都具备着三种价值。
    即时成交的股票价格只代表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者叫它“交易价值”,其本身还有一个理论上一定存在的“真实价值”,或者叫它“内在价值”。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价值并不一致,要么市场价值高于真实价值,要么真实价值高于市场价值。扩展开来,所有的上市公司还会存在一个“预期价值”,或者叫它“未来价值”。当然,不同投资者眼中的预期价值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买进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预期买入公司的价格(价值)会提升,而卖出该公司的投资者则预期未来公司股票的价格(价值)将下降。并且在不同投资者的眼中,未来价值的多少以及“未来”的时间是多长都是完全不同的。
    有分歧才有交易,有分歧价值投资才更有效。
七、价值投资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简单说,上市公司价值的市场化错配是价值投资得以实现的源泉。即市场价值不等于内在价值,现在的价值也不是未来的价值。
    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这种价值错配的根源是市场的非有效性造成的。这种非有效性主要来自于大众投资者普遍采用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投机方式,以及市场本身就存在一些看不见的“价值盲区”。
    另外,不同投资者对未来价值以及未来的时间有多长有着不同的判断,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总是在被高估和倍低估之间波动,而公司价值从低估到合理进而再到高估的过程,就为价值投资者创造了低风险投资的机会。
八、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靠什么?
    简单说靠的是的“投资理念和体系”。 
    理念如果好比是大脑,体系就是身体;理念如果是内功,那体系就是外功;理念如果是门道,那体系就是方法。理念和体系都是个性化的,别去照搬巴菲特或者其他大师,你只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体系也从不完美,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九、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哪里?
    还是要说一下影响和引导我走向价值投资之路的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这本书。这本书中将投资称为“坚实基础理论”,把投机称为“空中楼阁理论”。
    坚实基础理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以期通过买入公司的部分股权获得合理的收入和长期资产增值。空中楼阁理论专注于心理预期。在大众乐观的将希望建成空中楼阁前买入,占得先机。两者的区别还有一种,前者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也更接近投资的本质;而后者是需要提前预判和精准揣摩的,不确定性较大。
十、投资比投机更容易吗? 
    有人可能会说一定是投资更容易,要不投资者怎么大多都能赚到钱呢。
其实,我觉得投资者之所以比投机者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除了投资的原理更接近于股票的本质之外,还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一是因为投资要对公司进行估值以及要财报分析,让人觉得很复杂,感觉不如投机来的简单,进入的门槛相对的高一些,投资者的人数相对也较少。二是部分投资者是曾经失败的投机者转变过来的,他们学习过的知识更多、经历的也更多、更加的理性和成熟,所以里面的成功者相对的比例较高也是很正常的。
    补充一个小差别:投机入门简单但掌握起来难;投资是入门不易掌握起来不难。无论投资还是投机,都只是个人选择问题,没有谁更容易之说,其实都不容易。
十一、作为一名投资者我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我是专职做的,比大多数只把投资作为第二职业的人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专职投资让我比不专职的人更努力,因为我不但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投资,还可以更专注在这件事情上;二是专职让我更能够坚持,因为也没有别的退路和选择。虽然坚持也不代表一定成功,但不坚持一定不成功。 
    另外,我还有两个优势。一个是自己早年就经商,初中毕业就开始了,所以高一时才会辍学,尽管做的只是小生意,但做实业十几年的经历,让我可能跟没做过实业的人看生意的角度还是会不一样。比如,看待一家上市公司,我经常会假定我就是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且考察公司的战略和公司的管理层素质是否匹配。
    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投资上我是摔过大跟头的,也可以说是破产过的。这个跟头让我对投资、对自己都有重新的审视,也从此逐渐的从投机转型到价值投资这条更符合自己个性和经历的道路上来。另外,一次彻底的失败也磨练了我的心理,让它变得更强大了,也让我更加的坚定目前的投资体系,避免了以后的投资在路线上出现偏差。
十二、我的投资理念和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做好事情我们中国人都讲究要既有“道”,又有“法”,所谓“道法自然,知行合一”,就是我追求的一种投资境界。
    道:即平常所说的“门道”,法:指的就是“方法”。投资中的道,一般叫它“理念”,法,称之为“体系”。投资理念加上投资体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投资系统。
    网友“闲来一坐话投资”有句比喻非常好,他的原话是:“与其预测风雨,不如打造方舟。”其实,投资系统就是我们在股海中行船的方舟。 
第三篇:我的投资理念和实战体系
一、我的投资理念:
(一)不要亏钱
    对于任何一项投资而言,保住本金都比获得利润更重要。所以,尽量避免永久性的损失,我认为是投资的第一课题,也是首要的任务。
    当然,所谓的不亏钱并不意味着一点都不能亏,主要是强调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结果。在市场处于熊市时,少亏损有时也是一种胜利。延伸开来,对投资而言,熊市时跑赢市场,远比牛市时战胜指数要重要的多。在这一点上,价值投资往往能在市场整体处于下跌时期取得不错的投资成绩,而投机是很难做到的。
    价值投资本身在规避风险上具有些许先天优势,也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方式,但低风险投资不等于一定就低收益,运用得当完全可以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的。
    概括来说,我觉得做到这几点对不亏钱和少亏钱也有很大的帮助。
1、独立思考,理性客观。
    尽量不为市场的涨跌或者其它投资者的情绪所干扰,只遵照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来买卖;
2、逆向思维,深入思考。
    如果说思维的深度基本决定了你成就的高度,那么能否做到逆向思维就决定了你能否成功。
3、贴近公司,远离市场。
    尽量多的去了解上市公司以及行业的基本面情况,少关注证券市场的涨跌和波动;
4、不急不躁,稳扎稳打。
即便市场对你而言已经成为提款机,也要一点一点的取出钱来,如果想一次取的太多,那么就可能取不出来了。
5、道法自然,知行合一。
    就是要做到既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同时又要做到知和行的高度一致。
(二)投资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买入和拥有的。
    长期而言,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百分之百正相关,这是我从事并坚持价值投资的思想基础所在。因为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它只是弱有效,也就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经常不等同于其内在价值。所以,在某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预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是一种风险很低且很有效的投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稍显古老,现在更流行利用预期价值来进行投资。也就是买入将来预期价值将持续提高的公司,即所谓的成长股投资。
    这两种投资方式都殊途同归,一个是买入现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一个是买入将来价值会提升的公司,如果发现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公司,那一定是个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投资有价值的公司?我的做法是:
1、价值股买打折品。
    所谓价值股是指相对于它们的现有收益,股价被低估的一类股票。这类股票通常具有低市盈率与市净率、高股息的特征。
我喜欢在以下情况下买打折的价值股:
1)经营稳健的大公司遭遇“黑天鹅”事件时;
2)市场崩溃或者处在长期熊市的谷底时;
(3)所在行业处在景气度的低潮期并有见底或回升迹象时;
4)公司的实际价值未被市场真正认识到,且错的离谱时;
5)公司的市盈率处于其历史市盈率的低点附近时。
2、成长股买稀缺品。
    成长股是指这样一些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它们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持续增长,而且其速度快于整个国家和本行业的增长。这些公司通常有宏图伟略,注重科研,留有大量利润作为再投资以促进其扩张。由于公司再生产能力强劲,随着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也会上升,股东便能从中受益。
    稀缺性和价格往往是一致的,所以成长股很难买到打折品,估值合理就可以考虑买入。
1)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是一家企业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的稀缺性指的是经过残酷市场竞争后的胜出,而非行政干预或政策保护下的人为垄断;
(3)成长股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销售额的增长,以及不牺牲利润的情况下市场份额的扩大;
4)利润过于丰厚且进入门槛不高的行业往往会引来更多的“掠食者”,使蓝海最终变成红海;
5)必需消费品和医疗健康行业更容易产生成长型企业,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追求确定性
    投资是一项讲究概率的游戏,投资之道即在于如何提高自己获胜的概率。
    只把股票当作交易筹码的投机者往往买入完全被市场高估的热门股票,期待着有人在更高的价格接手,这样的举动无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价值投资者喜欢买入价值低估的公司,至少是估值合理的股票。经过了详尽的分析并为不良预期预留了足够的安全垫,无疑是风险较低且获胜的概率较高的方式。
    为了提高确定性,我会这样做:
1、正确的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和有多大;
2、拓展但不试图迈出自己的能力圈,坚决不做能力之外的投资决策;
3、只买自己看得懂的生意,只投资自己信得过的企业;
4、多角度、深层次、近距离的观察目标公司以及公司的管理者;
5、不提倡止损操作,但如果真的看错也要勇于承认并且及时纠正。
(四)复利累积
    价值投资追求的是绝对回报。
    价值投资者不会去跟别人或者市场去比较收益率,追求相对回报是投机者常干的事情。价值投资者更希望实现风险可控的复合增长。这个世界上一个非常奇妙而伟大的事情就是复合增长,常年的稳定积累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复利奇迹,使财富自由成为可能。 
    这里有一张表格,是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的年复利收益率,其中“股神”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965-2010年的46年间,其年均复利率是20.3%,感觉一点都不高,但累计起来却是惊人的4923倍。
    做投资需要无比的耐心和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能成功。想一夜暴富,还是去买几注彩票更合适。下面这张表是一位网友搜集整理的(抱歉我忘了名字),结果应该大致上是准确的。我们来一起看看大师的复利,会让内心平静而不浮躁。
二、我的投资体系:
(一)低估买入: 
    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计算公式,而且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和竞争、经济形式和国家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发生变化。所以,我理解的估值是模糊和动态的,是无法用某个公式去准确估算的。所以,即便我对公司进行估值,也是定性分析的成分较多,约占70%;定量较少,约占30%。
    通过针对公司基本面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及横向和纵向的估值比较,我大致上可以得出某家公司的某个时点的至少三种估值判断:高估、合理和低估;继续深入研究后可以得出大致五种估值判断:严重高估、高估、合理、低估和严重低估。
    如果某公司的股价相对应的市场价值较公司的实际价值要低估甚至低估很多,那买入它就是有安全边际的,不但风险较小且可获得确定性较高的利益回报。
1、定性分析:财务报表以外的非量化分析。我主要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去分析企业。
(1)、 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
一家企业拥有的资产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实物资产,一种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再次重申,我认为一家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拥有强大的品牌。任何的实物资产都是可以轻易获得的,但拥有一个强大的品牌却非常的难,只有多重因素经过长期的互相正向作用,才可能塑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近几年,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又创造了一项竞争优势,那就是平台优势。在这个行业,品牌优势被弱化,平台的资源优势被强化。(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也就是企业的壁垒如何;
一家企业在现有的竞争环境下能够胜出已属不易,但这还不够,如果行业的门槛较低,很可能还有大量的潜在竞争者加入进来。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壁垒加以保护,那么暂时取得的优势在大量的竞争者出现时,可能很快就不复存在,企业的利润也会随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微薄,甚至陷入亏损的泥潭。
(3)、替代品的威胁。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创新力如何;
严格来说,没有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不可替代的。但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不断的创新,总是能够比竞争对手要好一点,那么也就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我概括为企业对上游的定价权如何;
如果一家企业所需原材料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供应商手里,那么这样的企业利润是无法保证的,其持续经营能力也是让人担心的。典型的如钢铁、石化、航空等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比较敏感的行业。
(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我理解为企业针对下游或消费者拥有的定价权如何;
    企业拥有定价权,才可能在行业处于低谷或外部经济环境变差的情况下还保有适当的利润。这样看来,已经将强周期性企业排除在外,比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历史经验也表明,周期性企业并不适合长期价值投资。什么样的企业拥有定价权?往往是那些拥有强大的品牌和竞争壁垒的企业才拥有定价权。另外,产品或服务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定价权。
2、定量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数理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企业信用结果。
(1)市净率要低。市净率等于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
    目前我不会购买市净率超过5倍的股票,未来这个标准会每隔几年降低一个数值,未来可能会降低到2倍。
(2)市盈率也要低。市盈率等于股价除以每股收益。
    价值股预期收益率对应的市盈率不超过20倍,最好在10倍以下;成长股预期收益率对应的市盈率不超过30倍。(预期收益率为未来三年可能的年均收益率)
(3)市销率最好也低。市销率等于总市值除以主营收入。
    一般观点认为市销率对于暂时亏损或者净利润有着巨大改善潜力的企业比较有效,但我发现它不但对零售企业非常有效,其它大多数行业的企业也都可以用。
利用市销率判断公司价值,对不同的行业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比如零售业数值1以下为好,传统制造业可放宽到2或者3,高科技行业相应的就更高些,可以放宽到5,但不能过10。
(4)PEG指标要低。PEG=市盈率除以长期增长率。
    我借鉴了林奇的标准,即PEG在1以下的才算合格,为0.5左右的可以买入,为1.5以上的为高估,为2以上的坚决不碰。
长期增长率的取值很重要,我针对不同的公司标准也不同。比如经营稳健的大蓝筹型公司,我一般取前五年或者前三年的增长率均值;而高速增长型公司,我取未来三年的预期增长率均值,无法估算的用前四个季度的增长均值模拟;困境反转型公司不适合用PEG指标进行估值。
(5)市净率与市盈率的乘积。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性质的公司,目前我分三个档来要求:1档是10。比如市净率为1,市盈率为10,目前适用于银行、石化等大蓝筹;二档是30。比如市净率为2,市盈率为15,适用于一般制造业的公司;三档是60。比如市净率为3,市盈率为20,主要针对成长股。
(6)常年自由现金流为正。
    自由现金流是指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用于支付维持现有生产经营能力所需资本支出后,余下的能够自由支配的现金,它旨在衡量公司未来的成长机会。
    这方面我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允许某一两年遇到经营困境或者大笔投入的公司没有现金流,但公司常年有自由现金流是一个必须的标准。
(7)持续的分配股息。
    股息显然不是我们获得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但股息率可以作为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标准之一。公司是否常年分配股息,也是一个辅助的检验公司的方面。可以从侧面看出一家公司是否重视它的投资者,是不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
(二)组合投资: 
    建立组合狭义上来讲就是把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公司按不同的仓位分配到组合中,通过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对冲和平抑一部分因选择性错误造成的风险。
    但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无论多么的多样化,都无法消除整个市场下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广义上来讲,组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投资品种,如债券、分级基金、权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市场衍生品,以及其它的海外市场。熊市时一些可以作为风险对冲的品种的作用尤其明显,如融券、看跌期权、分级A等。
    市场上一直有种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集中和分散持仓哪个更合理。其实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相对集中下的适度分散。”
我目前这样管理和配置我的投资组合:
1、  组合中至少有5个不同的行业
    我主要投资于消费(食品饮料、商业零售、必需消费品生产等)、终端产品制造、医药、能源和金融行业,对拥有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公司,对具有市场热门题材、行业也十分热门的富有想象力的公司,我都尽量不去碰,它们要么我看不懂,要么就是估值太贵。
2、 组合中至少包括3种不同性质的公司
    关于公司性质,我比较认可林奇的划分方式。即将公司分为低速增长型、稳定增长型、高速增长型、周期型和起死回生型,在A股我再加上一个资产重组型。这几种公司都可以投资,但相应的投资策略并不相同。
1)低速增长型的公司大都是发展缓慢的处于传统行业的大公司,我投资这样的公司时会更重视价值的深度,即低估的程度,一般股价在净资产下方是最好的。
2)稳定增长型的公司已经过了创业期,企业处于上升期发展顺利,这样的公司投资起来风险相对较小,低估或合理时可以买。
(3)高速增长型公司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的成长股,其业绩增速一般是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股票的估值也经常处于较高的水平。我投资这种公司会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如果不具备这一点,那么高成长很可能不久就会失去。
4)周期性公司我一般不太喜欢去投资,因为需要结合经济的运转情况来判断此类公司经营的高峰和低谷,这对我而言是比较难的。
5)起死回生型即困境反转的公司。我比较喜欢买处于暂时困境的卓越公司的股票,如果这种困境不是公司的战略失败造成的而是行业发展的趋势造成的,那么更好些。优秀的公司将来继续优秀的可能性非常大,暂时出现经营苦难股价下跌时,正是作为长期投资标的的好时机。
(6)资产重组型公司造就的投资机会应该是A股市场的一种特色。虽然此类型公司价值的变化来自于企业的基本面的变化,但在不具备信息优势的情况下,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近几年我已经很少关注此类公司了。但如果是自己真正熟悉的公司,具有确切的资产重组动作,还是可以关注和考虑的。
3、组合中的上市公司家数在5-10家
    我认为5-10家公司这个数量对于资金量10万-1亿的都可采用。既照顾到集中,也兼顾了分散。再加上以上的两点,我现在的投资组合是5-10家公司,分别来自5个以上的行业,至少3种不同性质的公司。
4、适当投资于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股票市场的一种补充,其性质为投资工具的一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适当的时候,部分金融衍生品是可以适量适时适度的去参与的,比如分级基金、可转债和股指期货等。组合中加上衍生品,我目前把总的品种数控制在不超20个。
5、适量参与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我目前只少量参与了港股,时间也不长,处于试探阶段,暂不多述。通过参与港股市场,我对价值的了解又加深了几分。不同的市场,尽管价值投资的原理是一样的,但对待价值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6、熊市时不妨做做阿尔法
   去年才开始学习和尝试阿尔法策略,并在年中牛熊转折前用减仓的资金陆续买入分级基金A类做对冲,抄到了分级A的底。5000点左右时还少量的融了一些券,所以尽管一直保留了3成的长期A股仓位,但股灾后市值反而屡创新高,初试牛刀的效果就非常好。今后,还会适时加入诸如股指期货、风险套利等手段,进一步丰富阿尔法策略,争取更多的绝对收益。
(三)动态再平衡: 
    除了买什么和多少价格买之外,投资中还会涉及到买多少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仓位的管理。所谓的动态再平衡也属仓位管理的范畴。
    没有详细的分仓,就谈不上对仓位的管理,现阶段我对仓位的划分是这样的。我把单只股票的持仓划分为8种仓位,名称分别对应其仓位占比分别为:轻观察仓:1%、重观察仓:2%、底仓:5%、轻仓:10%、中等仓:15%、主力仓:20%、重仓:25%、顶仓:30%。
    单只股票第一次买入我基本都是只买1%,继续观察后觉得可以正式建仓就直接加到5%,如果觉得还需观察但可以再买点就加到重观察仓。后面的仓位大都是根据价值的低估和看好该公司的程度而逐渐累加的,买之前我并不会设定几个价格档再买入,但原则是看好的公司越跌越买。单股的最大持仓我设定为30%,这个是牢固不破的,再看好的公司,股价再便宜也遵照此原则。
    动态再平衡有的人采用的是股债平衡,而我的做法显然要激进些,是持仓品种仓位占比方面的再平衡。
    在组合中,当某公司的股价出现上涨,导致持仓占比超过原仓位比例时,则卖出多余的仓位;在某只持仓股出现下跌,导致持仓占比低于原持仓比例时,则补上不足的仓位。比如某公司原持仓占比为10%,计划这个仓位占比不变,但由于股价上涨导致仓位达到了11%,那么卖出多出的1%仓位,仍保留原来的10%。如果因股价下跌仓位占比跌到了只有9%,那么买入1%补足到原来的10%仓位。
    进行动态平衡,有的采取设定超出或不足的比例后进行无脑操作,但我目前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对于占比超过或不足多少幅度进行动态平衡,我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根据市场情况去随机做决定。但原理应该没有差别。有了动态平衡的存在,无论个股的市场表现如何,我都能保持它有一个认定合理的仓位占比。这样做的同时,也变相是在高价减仓和低价加仓,一定程度上平抑了账户市值的波动幅度,又可降低部分风险和增加收益。
    我补充一个观点。不管是市场的波动还是市值的波动,它们本身都不是风险,但市值的大幅波动容易导致投资人的心理出现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四)好公司、好股票: 
    简单说:低价买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好公司是我进行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
我心目中有一个好公司的大概标准:
1、具有长期且良好的经营历史;
2、管理层精明能干且正直诚实;
3、业务或品牌具有某种竞争优势;
4、产品或服务需重复消费;
5、效率高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较同行低;
6、净资产收益率和毛利率双高;
7、低负债,企业拥有良好的现金流;
8、处于发展前景没有重大隐患的行业;
9、公司重视自身形象和投资者的利益;
10、公司没有处于长期衰退趋势之中,即非“僵尸”公司。
    好公司经过时间的洗礼当然更可能成为好股票,这里的好股票的意思指的是市场表现。正因为证券市场并不是十分有效,所以,公司的市场价值趋于内在价值的时间段只能是中长期,短期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和内在价值无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投资也是一种在证券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套利行为。投资一家公司的时间有多长,主要看它价值最终实现的早晚。
第四篇:我对一些关键词的解读
    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投资问题我想表述一下,是对我投资系统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它不在这八个理论和体系框架之内,但某种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1、心态:
    心态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我认为必须做到这三点:平和、耐心、果敢。
2、杠杆:
    杠杆如果使用不当,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杠杆本身也只是一种投资的工具,适当的利用虽不会雪中送炭,但能做到锦上添花。另外,大多数市场情况下是不适合用杠杆的,只有在极端市场情况下才可以适度的利用多空杠杆,来起到放大收益和对冲风险的作用。
3、看盘:
    价值投资者用不用每天看盘只是各人的选择,我觉得不存在应该和不应该的问题。我是基本每天都看盘的,但并不是时刻盯着盘面,大部分时间在看有关公司和行业的资料,市场行情只是看看持仓和股票池里的公司股价的变化,各种排行榜如涨跌幅等是很少去看的。我看盘只起到观察和记录的作用就够了。
4、财报:
    从事价值投资一定要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不管你看的多或少,深入或不深入。但分析财报并不是一项投资决策的全部决定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公司,分析财报在整个投资决策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
简单说就是:公司的业务越简单易懂,财务报表在重要性越大;而业务越是复杂难懂的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也会相应的降低。
5、预测:
    我不完全反对预测市场,但我认为市场的大部分是无法预测的。如果预测,预测那具备可预测性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即便如此也要有几种不同结果的思想准备且预留出容错的空间。
对于预测我还有一个观点:预测因素中参考的时间段以及预测的结果距离现在的时间越长,我们预测的准确率会相应的越高;如果越短,则准确率越低。
6、逆向:
    从事价值投资一定是需要有逆向思维的,不具备逆向思维,就无法克服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恐惧。
    持有股票的大多数人恐慌性的大量卖出,股票才可能比它实际的价值更便宜。只有具备逆向思维,你才能在别人急于抛售的时候敢于出手接飞刀。相反,在其他人争先恐后的抬高价格去买入你持有的公司的时候,具备逆向思维,你才会舍得将已经高于实际价值的股票脱手。
7、左侧和右侧:
    价值投资基本上是左侧买入,即在股价的下跌过程中买入。这样的做法显然无法避免套牢,但好处是可以避免追高;而右侧交易则是在股价上涨的过程中买,即趋势性交易。但这样显然是要追高,且同样无法避免套牢。
    两者各有利弊。但综合起来看,左侧交易可以降低买入价过高的风险,这点上追求顺势快速获利的右侧交易很难做到。另外,即便都是套牢,左侧买入因买入成本较低,也比右侧追高买入后的套牢暂时的损失要小。
8、偏见:
    我认为每个人的投资过程都带有一点个人的偏见。比如偏爱某行业或者某类型的公司,甚至偏爱某个公司的创始人或管理者,又或者偏好某种条件下的买入和卖出操作等等,这对投资而言,偏见虽然谈不上有好处,但其实也无妨。
正因为有偏见的存在,投资才会有分歧,投资的风格才具备一定的独有性。我不认为某人会成功的复制某人,所以,我向大师学习,但并不去模仿大师。
9、交易:
    我不赞成价值投资就是买入一堆便宜的好公司然后就长期持有不动的做法,这种做法无疑是可行也确实有效,但却是低效的。
    市场的不理性情绪提供了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价值投资者在长期持有低估的好公司的同时,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的情绪进行部分仓位的低买和高卖交易,从而逐步降低持仓的总成本。这样做难免也有犯错的时候,但即便错了也不至于造成永久性的损失,且留有纠错的空间。
10、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十年后再回首,其实自己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能够从事证券投资事业,主要还是来自于当初对股票对投资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我继续在投资之路上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第五篇:附录和附言
一、附录1:
2005年开始职业投资以来的历年收益率统计:
     2005年,收益率:  51.38%(盈利)
     2006年,收益率: 161.07%(盈利)
     2007年,收益率:  53.74%(盈利)
     2008年,收益率: -61.35%(亏损)
     2009年,收益率:  97.41%(盈利)
     2010年,收益率:  - 9.83%(亏损)
     2011年,收益率:  23.55%(盈利)
     2012年,收益率: -11.06%(亏损)
     2013年,收益率:  46.83%(盈利)
     2014年,收益率:  27.54%(盈利)
    2015年,收益率:  47.21%(盈利)
11年来的投资总收益是1188%,年化收益率26%
附录2:雪球组合


二、附言:

    这么多年搞股票投资,我也算是经历过一些风雨了。能够一直坚持走下来,除了自己的那份对投资的执着外,要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是你们一直在背后支撑着我。
    另外,还要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各位网友们,你们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希望今后我们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共同进步。
    
                                                                                         儒峰
                                                                                        2016年4月18
@沈潜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私募工场 @方舟88 

全部讨论

2019-07-29 00:03

这位大哥在雪球有4万粉丝,我大致看了他的文章,我觉得他肯定是学会了股票。他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启发,他是学股票第14年接触到价值投资的好书,到现在他炒股应该比较轻松了。个人觉得他的水平在良好左右,不算优秀,他看的书算是好书里面的中等书,不算好书里的好书。不过证明了,股票不像做生意,没有机遇,只能看书

2016-05-02 14:45

1999年的5.19我也买了东方电子,全仓买入好几天不涨,全部资金,当时别的胶票每天涨就他不动,几天不动心烦的要命,卖掉第二天就涨停了,一辈子忘不了,后来不炒股了气死了,

2021-10-14 15:03

可以出本投资的书。

2021-06-19 12:18

牛逼 牛逼 好文

2021-03-29 21:46

学习了

2020-12-15 14:26

用五力分析,值得赞许

2020-12-15 13:46

字字珠玑

2020-04-02 15:12

不乏真知灼见,多谢分享。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体系写出来,对自己也是莫大的好处,方便时刻对照反省

2020-03-02 21:36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