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险和重疾险,各有不同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3回复:12喜欢:258

我们在购买健康保险的时候,经常会糊涂,医疗险好像也有重疾保险责任,重疾险还要买吗?是不是重复了?


这是两款完全不同的产品,正好来普及一下医疗保险和重疾保险的不同。

我们在购买健康险的时候,有两类保险产品是经常遇到的:医疗险和疾病险。

其实健康险还有: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不过相对产品较少,不太常见。


现在较好的医疗险产品有:平安e生保2017,众安尊享e生2017等
较好的重大疾病保险有:弘康健康一生重疾A款,阳光随e行重疾,华夏健康人生2016等

平安e生保2017购买链接:网页链接



医疗保险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特殊医疗、意外伤害医疗、高端医疗等不同的医疗类别,主要是保险或者补偿由于医疗带来的财务损失,是以医疗费用、手术类别、住院天数等为依据的,一般的医疗产品都是需要被保险人先期垫付保费,后期再到保险公司理赔、报销的。即便是医疗险中有重疾的责任,也是说报销重疾产生的医疗费用而已,还是要自己先期垫付,后期再找保险公司报销。



疾病保险包括重大疾病、轻度重大疾病、特殊疾病、癌症疾病、女性疾病等和各类疾病相关的保险产品,理赔条件一般是以初次罹患某种或多种疾病相关的,也有把不同疾病分类分次赔付的,成为多次赔付的疾病产品。这类产品大部分是以疾病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大部分是直接给付保险金的产品,不需要被保险人先期垫付费用,而是一次或多次给付保险金。



一般的理解是,医疗保险是为了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主要是药费的非社保报销的部分开支,还有一些自费的项目,因为社保门诊医疗的报销上线是2万,住院大病医疗报销的上线是20万,超额的部分还是要自付的,而且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保,都有报销比例的不同,很多费用还是要自付的。


而疾病保险是为了减少因病导致的收入减少,因为疾病原因造成的无法工作、收入损失等,还有很多次生财务损失,例如进口药物和医疗器材,营养费、特殊病房、看护费等,这些费用基本都属于自理部分,收入的损失往往是大头儿,所以疾病保险的传统概念,都是要购买超过5倍年薪的保额,但是由于在购买中药综合考虑收支、年龄、风险等因素,因此最终往往会调整。


理解了这两款产品的不同,就能理解e生保和随e保是两款完全不同的产品,医疗险和重疾险是完全不同的保险责任。



至于购买顺序呢,我认为,医疗险在先,重疾险在后,因为医疗险的责任更广,重疾险只是对特殊的疾病有保障,防癌产品的保险责任更窄。



如果没有社保,先要考虑具有普通门诊责任的保险产品,不过目前这类产品太少了,保额也不高。类似于以前泰康的蒲公英。如果有社保,就推荐平安e生保或者众安的尊享e生,主要防范高额医疗费用造成的财务损失,从品牌和服务来考虑,我更推荐前者,平安的服务网络、经验和公司实力都要好于众安,产品的延续性更强。链接可以在我的原创专栏里有。如果资金充裕,可以考虑高端医疗保险,比较适合年收入50万以上且医疗需求强,所在城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人。

疾病产品传统就是重疾产品,还有很多特定疾病、防癌等类型。重疾产品中最好选择有轻症重疾的产品。重疾的种类并非多多益善,一般来说,行业协会规定的25种已经涵盖了96%以上的发病率,其他增加的疾病种类,只能是锦上添花。轻症重疾责任是近年的新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疾病被提前发现和非开胸治疗,这类疾病的治疗费用也不便宜,需要疾病产品来弥补费用开支。多次给付的重疾产品也是新变化,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是并非最主要的,因为一旦某人罹患癌症,其实癌症细胞会扩散,不同器官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大了,多次给付会增加对这类病患的费用补偿,但是最终理赔上的比例并不算高,所以也属于锦上添花的功能。



综上所述,医疗产品和疾病产品都是普通人需要的,医疗产品相对费用便宜,以一年期的短期产品居多,疾病产品更倾向于长期产品,费用更贵些。两个产品并不矛盾,都需要购买。


一年期的医疗保险如果停售咋办?原则上说,目前少有长期医疗保险,有也是住院类型的,津贴型的,停售很正常,不用担心,一方面保险公司不会放弃客户的,一方面目前产品迭代速度很快,所以市场上的好产品只会越来越多。


还是那句话:先有再优。

全部讨论

2017-02-22 08:32

留存了

2021-10-06 11:43

众安尊享e生2017刚才问了一下,已经下架了,有啥可以替代的吗?院外靶向药有可以报的吗?

2017-05-10 09:26

非常好,一直不明,学习了。

2017-03-19 18:33

重疾和医疗险

请问家有父母为港澳永久性居民,现在分别64岁和65岁,但是长期在大陆生活,故无法享受大陆农村社保,其两人也无退休金。。。儿女均为公司一般员工。。。请问应如何购买保险保障生活?我问过市面上好像没有这个年纪的老人医疗险?重疾险呢?请问有何好的保险推荐?

2017-02-22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