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学习(二)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4回复:9喜欢:91
摘自老股民文章,在此表示深深谢意。
        在我看来,保险业的投资价值主要看两点,一是业务开拓或者说营销能力,二是投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投资能力。
       保险业最舒服的经营环境就是逐渐、缓慢、长期的加息周期,比如说可以有每年加息0.1个百分点,连续加息30年甚至更长,那么保险业将赚的盘满钵满,当然这是在开玩笑的。保险业的投资能力或者说资产配置能力是重中之重。在保单回报成本已定的情况下,提高了保险资产的投资回报,那么就意味着提高了股东的投资回报

       我在开始研究一家陌生公司的时候,我喜欢进行一次兜底翻的工作,即先看看公司在历史上的财务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公司历史上的获利能力,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是否经常捣糨糊,是否经常在财务报告上加加减减进行追溯调整,具体的做法就是今年在利润表上体现经营利润,明年部分亏损了就减少公积金,不愿意体现在利润表上,如此长期积累,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与公司历年利润表上体现的经营业绩出现差异。也就是说,按道理1+1=2,但很多公司并不会1+1=2,可能只有1.5。这就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好玩的地方。

        虽然说过去并不代表未来,但我就是喜欢从过去看未来,否则我怎么看未来呢?总不能凭空想象未来吧。同时,在这里说句大家都不爱听的话,按我的经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造假概率90%以上,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嗯,有人问我,你相信上市公司的利润表吗?
我说:我不相信。
继续问:你不相信?
我说:不相信,因为假的多。
继续问:你真的不相信?
我说:嗯,我相信,只要大家都相信,我深信不疑。
嗯,矛盾吧,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我。

        我们都知道,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构成,假如在没有资产评估升值贬值的情况下,今年的净资产=去年净资产+今年利润+今年募集资金+其他综合性损益-今年分红。所以,我会从这一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开始,把历年的初始净资产、实现利润、现金分红及募集资金数额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加加减减计算出一个理论上的净资产值,然后把报表上的账面净资产值减按上述公式计算出的理论净资产值,假如出现正数,那么意味着公司有隐瞒利润的嫌疑,假如是负数,那么意味着公司有夸大利润的嫌疑。嗯,还是看一下统计数据吧。

附表一:中国平安历史净资产差异统计表(勘误重列)


       数据统计显示,2003年末,初始净资产148.82亿元(这个初始净资产中,历年募集资金毛估估86.86亿元,没收集到分红数据),2012年末账面净资产1596.17亿元,其中,历年募集资金854.22亿元,历年实现利润983.99亿元,历年分红232.79亿元,理论净资产值1754.24亿元;2012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123.68亿元(属于去年未实现的利润,但已进入净资产,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炒股票没兑现的浮动盈亏)。如此,账面净资产1596.17亿元-理论净资产1754.24亿元-其他综合收益123.68亿元=负281.75亿元,假如我们相信平安历年利润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意味着中国平安281.75亿元的净资产不翼而飞;假如认为这个年末净资产是真实可信的,那么就存在夸大历年利润的嫌疑,这个差异占历年983.99亿利润的28.63%,说实话,这个占比有点大了。(勘误:2003年以来的累计募集资金由854.22亿元,勘误为860.92亿元,增加6.70亿元人民币;加2003年以前中国平安历年募集资金毛估估累计86.86亿元,平安始成立以来毛估估募集资金累计947.78亿元人民币,占2012年末1596.17亿元股东权益的59.38%。)

        如此,意味着中国平安成立25年以来,其股东权益的60%属于募集资金,40%属于企业经营所得,这个比例之高,让我想不到的,估计全世界的公司很少有那样的吧。怪不得有人说,平安只要把这些募集资金去存银行的大额存款,不需要经营什么,差不多也可以得到这些回报。

        同时,也找到了股东权益(前面说的是公司净资产,这并不严谨,现在改称为股东权益)与历年实现利润的差异之处,找到了源头。平安在08年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增加公积金4.93亿元,减少未分配利润153.82亿元,合计减少股东权益148.89亿元。09年会计政策变更,增加公积金4.11亿元,减少未分配利润146.26亿元,合计减少股东权益142.15亿元。两者合计减少了股东权益291.04亿元。如此,就差不多了。

       在此我就把我自己的土八路验证公式再说一下:今年股东权益=去年股东权益+今年利润+今年募集资金+其他综合性损益-今年分红。

        按这个公式把历年来数据整理出来毛估估一下,就可以看见长期以来属于股东的股东权益的来龙去脉。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说,股东权益的增加包括现金分红才是股东长期投资的真正回报

       整理清楚以后,中国平安历年来股东权益出现288个亿的差异,有据可查的,我仅查询到在2009年报中,由于会计政策调整而对2008年度追溯调整149个亿,剩下139个亿不知去向。

       平安的那些投资者也不知道139个亿的股东权益那里去了,非常遗憾,没人知道。对于我来说,我无意一定要找到这些数据的来龙去脉,只要我了解了心中有数就行了,反正大家都不知道的,也不想知道,那么也无所谓的嘛,何况你们投资者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股东权益,我这个投机者也没必要关心的嘛。

       其实,用我个人不懂财务的土八路方式,从净资产或者说股东权益及历年净利润入手,就是为了看一下平安的每年利润是否真实可信,其他的无所谓,仅此而已。

       中国平安股东权益从2003年末的149亿元,提高至2012年末的1596亿元,增加1447亿元或973%即10倍多,年均增长30.16%;在这个1447个亿股东权益的增加额中,属于股权融资的部分为861亿元,占比59.50%,属于历年经营获得的增加586亿元,加历年现金分红233亿元,累计经营所得819亿元,占现有股东权益比例为51.32%,募集资金超过经营所得,这就是上市公司的好处,可以从市场通过股权融资或者说出卖股权来提高股东权益。

内涵价值
        保险业有他的特殊性,比如说一张长期的寿险保单,在开头的三年里,其代理人佣金及公司管理费用,可达到初始保单收入的100%以上,第一年的代理人佣金加费用,高的可达到60%左右,但作为收到的保险金却是以负债或者说借款形式存在,借钱是要还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假如采用一般企业现收现付的会计准则,那么势必造成保险业财务上的巨额亏损,无论你这家保险公司的财力多么雄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现事实上的资不抵债,而且需要连续亏损几年时间。所以就有了保险公司需要七年以后才能获利的说法。
       如此,你就没办法采用市盈率市净率来进行估值,一家烧钱企业怎么估值?也无法采用类似互联网企业式的市占率、市销率来估值,所以就需要另外一套核算体系来衡量这家保险企业的实际价值,说白了就是计算一下这些目前造成巨额亏损的保单的未来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内涵价值
        保险业的内涵价值,就是精算师对各种长长短短、五花八门的保单,采用一系列对未来的假设,通过计算而得到的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企业价值评估值,就相当于企业作为兼并重组参考的评估值或重置价值,企业在具体交易的时候可以高于这个评估值成交,也可以低于评估值成交,评估价值就是个参考值,反正大家都可以讨价还价,坐下来慢慢谈。简单的说,这个保险业的内涵价值,就是保险企业的评估价值。保险业的内涵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一般企业的净资产值
       至于说这个内涵价值的估值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真实有效的问题,这是保险公司自己搞出来的东东,是鉴于一系列对未来的假设所进行的计算结果,其中某个假设或者说参数对未来实际情况的差异,就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或者说不真实,而且寿险保单的期限比较长。只要其中一个参数出现微小的差异,结果就会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在发达国家保险历史上,由于长期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大规模亏损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这个东东你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不能相信
       由于平安投资能力低下,平安寿险公司内涵价值中有效业务价值应打六折处理

       中国平安内涵价值经济假设:投资回报率假设从2012年的4.75%,每年增加0.25%,逐年增长到2017年的5.5%之后保持不变;所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为11%。
       中国人寿内涵价值经济假设:投资回报率假设从2012年的5.1%,逐年增长到2016年的5.5%,之后保持不变;所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为11%。
       从以上两家保险公司内涵价值计算的两个主要假设条件看,预期投资收益率或者说投资回报率,中国人寿的5.10%高于中国平安的4.75%,高出0.35个百分点。那么这个预期投资回报率是什么呢?这个投资回报率就是公司认为我的全部投资的资产,在未来每年可以赚那么多钱。所以,这个预期投资回报假设数据越低,那么内涵价值的计算结果也越低。
        这两家的未来投资的假设回报率上限,都限制在5.50%,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他们都认为保险公司所有投资资产的每年收益超过5.5%,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也许是保监会的限制,限制你不要乱来,用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假设条件来提高内涵价值计算结果。
       这两家保险公司所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都是11%,没有差异,这个假设条件对于内涵价值的计算结果,正好与上面的预期投资回报率相反,贴现率越高,内涵价值的计算结果就越低。
       那么这个11%的贴现率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贴现率其实就意味着你的投资收益率。假如你以1倍的市涵率买进中国平安,假如不考虑一年新业务价值的增加值,假如中国平安的投资回报符合4.75%的预期,那么你未来的年收益率就是11%。

         我个人并不喜欢研究具体业务,怕麻烦,效果也不好,就喜欢毛估估,喜欢框架性的东东,不喜欢研究具体复杂的多样性业务或者说鸡毛蒜皮的事。

中国平安各子公司初步分析及展望
嗯,还是先来个图表看数据吧。

注1: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内涵价值是什么,我在这里ROE指标采用期末内涵价值ROE计算。其他子公司一律按内涵价值等于净资产。
注2:上表中的“其他调整”是这里子公司合计数与集团合并报表之间的差异调整。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看见中国平安各子公司在2012年的经营业绩:
1,平安寿险公司,总资产10369.93亿元,净资产496.61亿元,内涵价值1775亿元,净利润64.57亿元。期末全面摊薄(下同)内涵价值收益率3.64%,内涵价值占比62.08%,实现净利润占比32.20%。
       由此可见,平安寿险公司的内涵价值投资收益是比较低的。当然,假如把属于寿险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计算进来,那么这个收益率就可以提高不少。假如不考虑后续的浮动盈亏,那么这个综合收益就相当于本期的实现净利润。一般来说,由于2012年寿险公司把历年潜在的亏损基本处理完毕,2013年开始就可以轻装上阵,内涵价值收益率的大幅提高是可以期待的。
       在这里,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平安投资能力或者说资产配置能力的不足造成,按我的理解,当然不一定正确,假如可以做到内涵价值精算师4.75%的投资回报率,那么从道理来说,2013年的净利润就不少于目前这个内涵价值1775亿元的11%,即相当于可以实现195亿元净利润或者说综合收益。这就是内涵价值与假设条件及实现利润的逻辑关系。相对于平安上万亿的投资资产,提高1个百分点的收益就是上百亿的利润。
2,平安产险公司,总资产1349.34亿元,净资产268.38亿元,内涵价值268亿元(按净资产计算,下同),净利润46.48亿元,期末内涵价值收益率为17.32%,内涵价值占比9.39%,净利润占比23.18%。
        平安的这个产险公司确实很不错,几年来一直高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高,实现利润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今年或有可能将形成增速下降的拐点。从常规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当市场份额达到20%的时候,会形成增长率瓶颈,需要调整,需要养精蓄锐。
3,平安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2120亿元,总资产160.72亿元,净资产151.47亿元,内涵价值151亿元,净利润15.24亿元,期末内涵价值收益率10.06%。内涵价值占比5.30%,净利润占比7.60%。
       说实话,平安信托2012年的经营结果真的是一塌糊涂,在整个行业高歌猛进的一年,平安信托的管理资产规模仅增加8%,恐怕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吧,人家增长个50%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真丢人啊平安。
       在这里,最主要原因是当家人对信托公司战略方向或者说何去何从的举棋不定,导致信托公司人心涣散,过一天算一天,更多的为自己的后路去向考虑。当然,信托公司的未来应该会有提高空间,但人才的流失是要命的东东。
4,平安证券公司,总资产323.29亿元,净资产85.53亿元,内涵价值86亿元,净利润8.45亿元,期末内涵价值收益率9.88%。内涵价值占比2.99%,净利润占比4.21%。
       这个就不多说了,随着未来或有可能的牛市,未来业绩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平安银行,总资产16065亿元,银行净资产847.99亿元,权益资产444亿元,内涵价值444亿元,实现净利润132.32亿元,为中国平安贡献净利润68.70亿元,期末内涵价值收益率15.54%。内涵价值占比15.54%,净利润占比34.26%。平安银行的内涵价值不足寿险公司的四分之一,但实现利润却相差无几。
       就短期来说,处于磨合期的平安银行存在不确定性,就长期来说,我看好平安银行的未来。当然,假如平安银行当家人邵平的经营理念与集团马明哲出现差异,那么就有麻烦,会再一次引起震荡。
6,其他调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也没去找,平安五家子公司的合计数低于集团合并报表数据,所以就在这里进行其他调整处理。其中,总资产少了174亿元,净资产少了150亿元,净利润多了2.94亿元,净利润很好解释,应属于除银行外其他四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损益。这有多有少的现象好奇怪,难道说还有其他未进入合并报表且没赚钱的子公司?我不懂财务,望知情者告诉我一下,谢谢!
7,除寿险外另外五项合并数据,总资产18073亿元,净资产1100亿元,内涵价值1084亿元,净利润135.93亿元。期末内涵价值收益率12.54%,内涵价值占比37.92%,实现净利润占比67.8%。
        很显然,除寿险业务内涵价值以外的内涵价值收益率处于正常范围内,寿险业务的内涵价值收益率偏低,且已经连续五年无法达到精算师计算内涵价值的假设条件,这就是我判定中国平安投资能力不足的依据。由于投资能力低下甚至是乱来,所以导致收益达不到计算内涵价值11%贴现率的假设条件,这就是我毛估估平安寿险公司内涵价值中有效业务价值应打六折的逻辑关系。(注:这是在把投资富通250亿一次性亏损做了剔除处理,把牛市熊市做了技术性处理平滑以后的结果。)


中国平安,历史上几件蠢事
1,九十年代为了生存,为了抢市场份额,推销了不少高回报保单,虽然退了一部分,目前仍在痛苦中。
2,由于自身股价的暴涨,导致发高烧,做出国际化之策略,导致投资富通的全军覆没。
3,2008年初,股价上涨以后的狮子大开口,意欲再一次定向增发进行国内或海外收购与兼并,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合计圈钱约1600亿。平安的恶性圈钱之嫌疑,间接促使熊市开始。当然,股市圈钱的计划也没有美梦成真。
4,07年11月份,保监会在各保险公司的强烈呼吁下,把保险公司可直接投资于股市的资产占比5%提高至10%,中国平安急不可耐的进入,接手最后一棒,导致08年熊市中巨亏。
5,中国平安与上海家化之争。从所有者或者说股东的角度去说,平安想要的目的无可厚非,很正常,也是平安的权力或者说权利所在。马明哲的行事逻辑本来就是:要么你听我的,要么你走人,没有其他选择。但是,问题是你不能那样做。这属于下三滥的作派或者说街头小混混的流氓行径,为人所不齿。何况在这里还有个法人地位与股东地位之间的关系。
        如此,将导致中国平安未来在收购好企业的时候提高相应成本。对于好企业来说,你必须提高价格才愿意给你,否则我宁愿选择价格低一点,但有共同理念的人合作。总而言之,这是得不偿失、自砸招牌及损人不利己行为,也是作为知名企业最不应该做的事。

中国平安定性分析:
1,中国平安投资能力欠缺,寿险业务竞争力不足,但综合金融具备优势。
2,平安员工有理想、有拼劲、有竞争力,但中高层有问题。
3,保险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未来难免恶性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4,平安身有隐疾,处于亚健康状态,管理层不足信任。
5,整体评价中国平安非优秀企业,但行业内平安优秀,具有综合金融优势。
6,中国平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平安是值得期待的。
7,目前股价处于历史低位,卖出请谨慎。
8,就相对价值短期(一年两年)看,投资价值低于银行股;中期(三年五年)看,投机价值高于银行股;长期(十年二十年)看,保险股投资价值高于银行股。
9,年内择机少量买入,静观其(战略方向,股市趋势)变。

银行与保险
1,就发展空间来说,保险业大于银行业。
2,有人说保险股比银行股安全,其实不然,有数据证明,保险业遭受灭顶之灾的概率比纯银行高,保险业的风险点比银行还多。现阶段的我国银行,无非就是两个主要风险点,一个是流动性风险,一个是经济衰退风险。保险业具有股市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人类瘟疫风险,利率波动风险等等。
3,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在于:银行是所有人离不开的行业,保险是我可有可无的行业。所以,保险的经营难度或者说竞争性必然就高于银行。
        在我看来,就确定性来说,银行股确定性高于保险股,就投资价值来说,银行股投资价值高于保险股。
        银行的业绩增长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是否牛市没什么关系。保险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于牛市泡沫的形成,没有牛市就没有高速增长。
       银行的确定性比较高,只有宏观经济发展一个约束因素。保险的确定性比较低,有着宏观经济发展与股市发展两个约束因素。
       历史数据证明,保险股内含价值收益率远低于银行股净资产收益率,前者是会计假设结果,后者是低估的真金白银,在企业价值分析中,把保险股内含价值与银行股净资产相提并论的都是耍流氓。
        从发展前途或者说发展空间看,保险业高于银行业;从经营业绩的稳定性看,银行业优于保险;从行业风险看,两者难分伯仲;从行业集中度看,两者都比较高,且都有逐渐分散趋势;从个体的市场占有率看,平安高于兴业,这是个不利因素,且平安保险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有下降(其中产险业务稳步提高,寿险业务逐渐下降,银行业务逐渐提高)趋势,兴业市场占有率有稳步提高趋势;具体到这两家公司未来发展前途或者说经营业绩成长性的综合来看,我估计不差上下,考虑到这两者的估值差异,我个人觉得还是兴业更胜一筹。
       在熊市中,很多人会把保险股内含价值与银行股净资产相提并论,认为保险股内含价值就相当于银行股净资产,其实,这不是一回事。内含价值是通过一系列会计假设的计算结果,不是真金白银,具有主观性,银行股的净资产是真金白银,具有客观性或者说严谨性。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保险股内含价值是企业相对高估的净资产,我国银行股净资产是企业低估的净资产。


保险股特征
        在我国这个投机性市场中,保险股具有明显特征,由于保险股本身也参与炒股票且投资能力低下,其经营业绩将随着大盘的涨涨跌跌大幅波动,也就是具有典型的戴维斯双击或双杀特征,不宜长期投资,宜牛熊轮换操作为佳,市场疯狂时不宜持有。
       未来,或有可能的市场疯狂时,需要记住一句话:保险股价的底线在内涵价值,且内涵价值也是可以减少的。
        保险股的内在价值或者说根本不在于他的产品,更在于他的投资能力或者说资产配置能力。哪怕是在银保销售的短期理财类保险产品,只要具备资产配置能力,照样可以获利丰厚,且风险更小。寿险业务的内涵价值是面团,一定范围内可以随便揉

       我从不懂保险到略知一二,保险太难了,整整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来几乎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都在平安系,摘录及自己计算生成的数据成百上千。为了给自己的人民币负责,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初探系列的作用或者说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框架性的了解中国平安的历史或者说过去。在我的心里,对于上市公司,不管你在说什么,也不管你在做什么,就看你的结果是什么,历史数据就体现了过去的经营结果,长达九年的历史数据,完全可以勾勒出一家企业的大概状态。就好比是了解一个人,当你完全了解了他从16岁到25岁之间,这九年时间内的为人处世,那么你就差不多已经了解了他的未来或者说性格脾气。假如说中国平安就是家百年企业,那么现在恰恰就是他的25岁生日。

        虽然我对保险业在牛市中赚的钱(如同投资基金)仅作为净资产的增加来看待,但对于并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市场主力会把保险业炒股票的超额利润采用PE去扩大。我,愿意利用市场的这个错误定价去关注平安。

新华保险的经营数据?我需要09年以来的年度数据:
1,总资产
2,净资产
3,保费收入
4,内涵价值
5,净利润
6,总投资收益率
7,其他综合收益
8,可投资资产
9,基金、权益投资量
老股民2015年1月买入新华保险

       老股民股价看那么高,但不一定持有到那么高才卖出,只要我找到市场中更高性价比的公司,我会毫不犹豫的卖出,不管什么价,哪怕亏损割肉也不管。我没有成本概念,心中只有标的公司未来价值与性价比多数人在同一个标的上进行高抛低吸,我在不同的标的之间采用性价比模式进行高抛低吸以选择N个中长跑选手接力赛赢得马拉松比赛的操作策略。

        兴业银行的市场价已跌进净资产,我们没必要怕什么了,一份未来可以达到年均20%收益率的资产,目前已低于净资产交易,想想也是醉了。

---------------

PEV法估值分析

作者:我是腾腾爸

网页链接

一年多前,我也是一个保险盲,对保险公司财报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市场上又没有专门写保险公司财报分析的文章,所以只好借助度娘和其他网络大V的文章,搜、看、问、疑,悟、思、学、记——这八个字,就是腾腾爸进阶的诀窍。我还不敢说已经入门了,但至少找到前进的方向了。

今天就现学现卖,再好为人师一回。

要想理解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必须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源头说起。保险公司和其他一般公司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一般的公司卖出产品,利润基本上就能计算出来了,而保险公司卖出产品后,无法准确的计算出利润,还需要等到保期结束之后,才能确定真实的利润多寡。

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保险公司某年年初卖了1000人的保单,每人交1万元,共收到保费1000万元。

预估这一年会有50人死掉,每死掉1人,保险公司赔偿10万元,则全年会赔偿500万元。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会拿去做投资,预期投资收益率为5%(事实上,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不可能全部拿去做投资,这里为了简化,略去其他占用资金渠道),则一年可赚50万元。

为了经营,这一年公司预估会支出各项费用30万元。

如此,理论上,年底保期结束之后,这家保险公司可以赚到的利润是:1000-500+50-30=520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年初收了1000万元,年底可以赚到520万——但这520万元,是年底才可得到的利润。大家都知道,钱是时间价值的,年底的520万,和年初的520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年底的520万,怎么折算成年初的520万呢?

这就有一个风险折现率的问题——假如我手中有100万,拿去做生意,一年可以赚10%的利润,那么100*(1+10%)=110万。同样,年底的110万,就可以用公式110/(1+10%)=100万。这个10%,就是风险折现率。

如果保险公司也把10%作为风险折现率的话,那么年底收到的520万利润,转化成年初的利润就是:520/(1+10%)=473万。

这473万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有效业务价值”——先记住这个专业名词。

上边的利润测算,有很多都是假设的,现实是:

预估50人死掉,事实上可能只有40人死掉,比预估的少10人,少付赔偿100万,而这100万在年初的预估中是被计提掉费用支出的,所以就会转化成利润。这叫死差益

反之,预估50人死掉,事实上死掉了60人,比预估的多10人,多付赔偿100万元,而这100万元在年初的预估中是包含在利润中的,所以就会从利润中转出,交给赔偿受益人,所以真实的利润就会少100万元。这叫死差损

同样的道理,投资收益,现实值可能与预期值不同,现实值比预期值多,这叫利差益,反之叫利差损

费用这项,也有费差益、费差损

凡是叫益的,都是增加利润的项目,凡是叫损的,都是减少利润的项目。

从这段介绍看,有效业务价值受死差、利差、费差的影响极大。所以站在年初的时点上,设定的条件越严格越保守,估算的业务价值越可靠。

那么有效业务价值就是内含价值吗?

还不完全是。那1000人投保带来的473万收益还只是保费收入中可能收益的折现值。事实上公司搞经营,提前一定还会有资本金投入的,比如有300万元的提前性投入——站在年初的时点上,公司还没有真实的收益,这300万就是公司的净资产。

因此,在计算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时,除了有效业务价值,还得加上这部分公司原本就有的净资产。

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才是公司年初时的“内含价值

现实中,每年的净资产变动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上还得作些必要的计算和调整,叫“调整后净资产”。故:

内含价值=有效业务价值+调整后净资产

生活中,保单不会是一年期的,而是会连续交保费的,这叫续保;不交了,叫退保。所以退保率也会影响有效业务价值的计算,退保率越小越好。同时每年又会有新增的保单,这部分保单的价值,叫“新业务价值”。我们举的那个例子,计算出的473万元,其实就是当年的新业务价值。

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是不包括当年的新业务价值的,但当年的新业务价值高,意味着下一年的有效业务价值会提高,内含价值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也举足轻重,因为今年的新业务价值就是明年有效业务价值的后备军。二者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两点:

1、内含价值其实是一个静态量,因为它居然不包括未来的新业务增长;

2、内含价值的测算,受到很多种会计假设的影响,死差、利差、费差、退保率、风险折现率是其中5个最重要的变量。这5个变量,假设越保守,说明内含价值的测算越靠谱。

所以,用内含价值为保险公司估值,也有天生的缺陷:

1、它是静态的,没有考虑进未来企业经营的增量;

2、它受制于各种假设因素的影响,准确度取决于假设保守程度。

但是呢,这种估值方法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长处,就是它相对充分地考虑进了保单利润递进贡献的特点。

这一点,是3P法则无法克服的。

全部讨论

07-02 11:41

很多人收藏了这个贴子。对平安的分析很到位。

2017-03-20 21:01

当年净利润除以今年内含价值去比ROE,说明中国平安投资能力低下是有问题,平安大量投资的陆金所,汽车之家,大健康等等,等等你是如何计算利润的。中国平安的投资是摆个摊卖菜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

2017-03-20 16:59

601318

2017-02-24 11:06

你用净利润除以内含价值去比ROE就说明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内含价值是贴现估值,如果非要比,和ROE可比的也是内含价值回报率(刨去新业务价值增量),平安历史在12%,这还不算每年暴增的新业务;这样对应1倍PB的银行,谈不上低估,考虑新业务增量,非常低估

2017-02-22 02:18

谢谢你分享的对平安的分析过程,但分析出来存在这么多问题,最终结论却是准备买入,这个逻辑没看明白,就因为比较便宜吗?能否作更详细的解释?

2017-02-21 15:19

真棒!

2017-02-21 12:09

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