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浪子博文精选2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7回复:6喜欢:49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一):核心之核心-仓位控制的触发(追随)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二):雷氏三击获利法之资产篇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三):赚钱机器=高ROE+高分红+低市盈+稳定性+分散
最稳健的投资就这三板斧
什么样的股票才是好股票:我关注的好股票十大指标
为什么偏爱轻资产企业:从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差异谈起
做巴菲特还是施洛斯-弄清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三条线确保自动驾驶在正确的航向上
--------------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一):核心之核心-仓位控制的触发(追随)

如果说在《我的投资拼图系列(五):核心所在-仓位控制策略》中说的是兵力的投入多少的问题,那么仓位控制的触发说的就是何时投入的问题,所以前者不仅只是完整仓位控制策略的一部分,而且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

仓位控制的触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什么时候行动,使当前实际仓位追随上当前理论仓位,是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打死不开悟兄在《仓位控制》的评论里就提出过,限于回复的篇幅以及问题的复杂性,我当时只简单说需要另外的策略,今天这里讨论的就正是这个策略。
仓位的追随(即,使当前实际仓位调整得与理论仓位一致)点的选择,按时间,我们可以每天,每月,每年或者更长的周期进行;按空间的话,我们可以每10%,20%,50%,100%或者更大空间间隔进行。但根据仓位控制的网格理论,当触发的间隔越小(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就越快和仓位标准曲线一致,最终获得的收益将会越少,极限地,当这个间隔趋近于0时,那么实际的仓位将实时完全和仓位标准拟合,此时收益将为0,这个数学现实显然一时半会很难理解,但可以用四季的比喻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播种和收获之间完全没有给出成长的时间,所以就没有收获。但太长显然也不行,果实早已枯萎烂成肥。

我的策略则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即不是每天,每月,每年这样的时间,也不是按空间,而是按股市的季节。股市像极了天气的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要做的事,每个季节只能做一件事。
春耕秋收,自然天成;秋耕春收,颗粒无收。这是简单自然的道理,这是朴素的真理。春夏秋冬,永远循环,从不停息。就像这个钟摆:


只是股市的季节并不固定,既没有固定的时间,因为时长时短;也没有固定的温度(空间),因为时高时低。但他却有固定的特征,春夏秋冬,认清当前的季节(其实这并不难),只做这个季节该做的事,绝不做第二件事(这个有点难),就这么简单,简单就是生命力
1. 仓位的追随
春 - 播种的季节,只做一件事:买入(仓位只能增加,增加量<=max(0,理论仓位-当前仓位))
夏 - 成长的季节,只做一件事:不动(完全不动,只是等待)
秋 - 收获的季节,只做一件事:卖出(仓位只能减少,减少量<=max(0,当前仓位-理论仓位))
冬 - 休息的季节,只做一件事:不动(完全不动,只是休息)
2. 季节的定义
关于季节的判定,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方法,但这不是重点,因为只要不是太离谱,基本都不会差太多,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重要的是下面几点需要说明:
夏冬的确定性:基本上夏冬是确定的,一个新高就可以确定夏天的继续,一个新低就可以确定冬天的继续。
春秋的误判:在我的定义中,春秋是无法自确认的,只有等到下一个季节,才能确认。即只有等夏天来了才能确认刚刚过去了一个春天。只有等到冬天来了才能确认刚刚过去的是一个秋天。在这之前,春秋都是不确定的,必定存在误判。好在已有一个完美的理论仓位做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在误判被发现之前尽早行动。
所以两种误判:
春转冬:判断春天来了(初春,开始买入),发现冬天仍在继续(误判,停止买入)。
秋转夏:判断秋天来了(初秋,开始卖出),发现夏天仍在继续(误判,停止卖出)。

(仓位控制主要利用的是价值投资中的价值回归获利。毋庸置疑,在《来自20年期回报统计的感悟》我们看到,它甚至影响整个投资收益的50%以上。另外根据策略的不同,他亦利用了成长获利,因为有部分仓位可能从来没有机会卖掉)

附录:大盘季节图(在我的定义中,上证20多年已经历过6个寒暑,平均每个寒暑接近4年,但每个循环长短非常不同,有的季节有时很长,有的有时很短)
-------------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二):雷氏三击获利法之资产篇

投资二级市场的回报无外乎来自三个方面: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市场估值的提升+拿到手的分红。
而公司的内在价值,按绝对评估法就等于未来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当然这个方法只是理论上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未来自由现金流基本无法估计,接口极其不友好。
于是就产生了相对评估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两个比率:市盈率和市净率。如果说自由现金流是汇编语言,那么市盈率是市净率就是C语言了,界面相对友好多了。
在这种相对估值法中,对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我们就会寻找一个合理的比率乘以其相应的财务指标(盈利或者资产)来表示,而且对于一个可评估的公司,这个合理的比率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自然而然的我们就用这两个比率当前值来表示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只是一个是从盈利的角度,强调是的资产的未来增量,如同在林的鸟儿,这就是市盈率;一个是从资产的角度,强调是资产的当前现量,如同在手中的鸟儿,这就是市净率。稳健的投资者常说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所以往往喜欢从资产的角度的去看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而进取的人常常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所以往往从盈利的角度去看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

(当我们不考虑一项资产的获利能力,或者说一项资产的获利能力和社会的平均获利能力差不多,那么该资产合理定价就该资产的现价,即1倍PB -- 实际上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很少有资产能长期明显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获利能力,所以大部分公司的估值我们都可以用1倍PB作为一个相对准确又公允又不用那么费脑力去获得的数值。实业资本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就是遵循这个道理,最终成交价很少偏离资产太多。从这一点来看,从资产的角度看待公司的价值要靠谱得多。)

从以上我们看到,投资二级市场的回报我们就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表达:
回报=盈利的提升+当前盈利估值比率(市盈率)的提升+拿到手的分红。
或者
回报=资产的提升+当前资产估值比率(市净率)的提升+拿到手的分红。

我曾经在我的拼图系列讨论过三击获利法,那就是从盈利增长的角度去看的,准确的说应该叫做《雷氏三击获利法之盈利篇》。
他适应的范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只适用那些稳健增长的弱周期的公司。

因为我比较偏重稳健投资,所以实际上我更喜欢从资产的角度去看一项投资,仍旧存在一个三击获利法,他的适用范围则广泛得多,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实际上做实业投资的都是按这种方法去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我称之为《三击获利法之资产篇》。

具体如下:

二级市场股票收益(或亏损)= 股利收益部分+净资产增长收益部分+市场估值收益部分(按净资产估值,即市净率增长)。
任何时候新开一笔投资,只要注重这三部分的确定性,那么无论中间过程如何,自己知道最终的收益就如掌中物,方能八风袭来,我自岿然不动。
我的选股条件即:
1)股利越高越好,税前至少大于一年定期。这保证了我的第一个收益。
2)根据历史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根据一点点常识和未来的趋势,未来5~10年,ROE能比较确定的保持在一个稳定较高的水准,例如12%~15%以上。这保证我第二个收益。
3)估值处于低谷,最好处于历史平均值的一半以下,或买那些PB小于长期ROE的平方的1半的股票。长期看他的估值必回到合理估值附近。这保证我第三个收益。
长期持有,再辅以适当分散,输的概率很低。

以兴业银行为例,未来10年,如果以当前股价购入,我有如下预期:
股利收益部分:5%
净资产增值部分:平均ROE 15%,分红20%,每年净资产增值为12% (兴业银行历史上最低一年ROE为17.51%,即每年净资产都在增加,从未停止)
市场估值(10年内PB从1倍到达2倍):7% (当前市净率1倍以下,历史最低,最近10年平均PB为2.23倍,根据当前获利能力合理PB为4.31倍,当然如果5年内回归,此数值就是15%,以此类推,20年为3.5%,30年为2.3%,40年为1.7%,所以长期来说,盈利和估值的关系越来越小,最终基本是由ROE决定的)
那么未来我的复合年收益将为:5%+12%+7%=24%
每年检视这三项指标,除了市场估值短期无规律(当然长期一定回到平均水平),股利和每股净资产增长不随市场发生关系,只要ROE保持一定水平,自然让人达到目标,自然能安心持有。

注:这种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并不需要业绩的增长,哪怕有时业绩是下降的,只要ROE保持较高水准,就知道是赚钱的。

附:兴业历年ROE和净资产(期末全面摊薄)


----------------
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十三):赚钱机器=高ROE+高分红+低市盈+稳定性+分散

低市盈率:市盈率决定了初始收益率,即其倒数,至少PE<7倍才能算低市盈率,它决定初始收益率至少不低于15%。
高ROE:ROE决定了再投资收益率,ROE>15%是最低的标准,决定留存利润再投资的收益率超过15%。
高分红:股息率保证5%以上,7倍PE时意味着至少30%的分红率,5倍PE需要至少25%的分红率(即双五标准),股息率决定以上两项收益率的兑现速度,此值越高,按以上收益回报需要的时间越短,承担未来变数的风险越小,所以未来确定性越强的公司股息率的要求可以稍低,最终靠ROE和时间合力仍旧可以达到预期收益率,但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
稳定性:要求ROE的稳定性和分红率的稳定性,某一年ROE和分红较高并不能说明问题,一般以10年数据作为参考,10年R15得分可以较好表示此项属性。
分散:分散是对概率的基本尊重,也是大数投资的基本要求。只要承认人无完人,不可能百密无疏,就需要承认黑天鹅的无处不在,我们分分钟都会犯错。当然个人投资者不宜过于分散,5~15个标的是较好选择。

以上5大利器合力(缺一不可)将组成一个赚钱机器(组),这个赚钱机器威力到底几何?
这可以从若干年的时间节点量化考量(视标的情况,标的越优秀,考量的未来时间可以越长),从10年和30年两个节点各种参数考量结果如下(10年节点可用于考察一般优秀的公司,30年节点可用于考察十分优秀的公司):

举例说明各列意义:以ROE15%,分红率30%,PB 0.8为例,




期初收益率:18.75%表示第一年的收益率,他和分红率决定了第一年的股息率,即股息率=初始收益率*分红率。如果第一年利润全部分红,初始收益率即为第一年股息率;
永久收益率:为16.13%,表示此项投资理论收益率,无论市场如何估值,当时间无限长时,其收益率必定无限接近此收益率,此收益率必定落在初始收益率和再投资收益率(roe)之间。
折现率:16.13%,折现率用来对未来每年股息折成现值以计算真实退出的成本,即退出的成本真实获得的年复合收益率,此处折现率采用永久收益率,这样使剩余的成本的收益率会和退出的成本的收益率将逐渐趋于一致。折现是理解投资收益计算方法的关键。
10年剩余成本:从我们初始投入资金那一刻起,我们每年都可以通过分红退出一部分成本(每年退出的成本=该年获得的分红现金/(1+折现率)^N, N表示此次分红离投入资金的年数,也可以这样说:每年获得的现金=该年退出的成本*(1+折现率)^N),剩余成本即是现在还未退出的本金。可以用银行房贷来理解,这里我们就是银行,投资的公司就是贷款买房者,此值60.86表示如果公司从我们这里贷走100万元,10年之后公司已经归还39.14万元的本金,加上每年16.13%的利息给我们,还剩60.86万本金和利息未归还。10年剩余成本可以很好的表示一项投资的未来风险,此值越小表示一项投资风险越小,小于60比较安全(双五股票一般可以达到)。
10年息本率:26.36%,这是指10年之后获得的股息与剩余成本的比值。
10年当前收益: 17.84%,表示剩余成本当前的收益率,市值以成本法计算(即市值=成本留存利润的累计值,巴菲特就经常采用此法)。实际上如果能保持这样的roe和分红率,市值一般都会超过成本法市值。
30年当前收益: 16.95%,比10年当前收益要小,是因为初始收益率高于再投资收益率,最后当前收益率向永久收益率靠近。
30年剩余成本:22.55,说明30年后贷款者已归还77万本金 16.13%的利息,还剩22.55万本金待归还。

下图为ROE 15%,分红率30%,PB 0.8的未来收益率走势情况(此图更多说明可参见博文《一张图看穿投资的心肝脾肺肾:关于投资本质的四要素》):


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我们发现一家公司具备高ROE 高分红低市盈率这三个特征,并且预计未来若干年还能很大概率保持住前两个特征,那么我们无疑就找到一个赚钱机器,轻易千万不能放手,除非当前市场价已透支了未来多年的股息,那么我们可以一次性卖掉(相当于加罚息的提前还贷),手握这些本来属于未来才能获得的现金寻找下一个赚钱机器。

附录:以下各表分别给出ROE15%,20%,25%和分红率20%,30%,40%在各种估值下的回报情况。
注:红色部分表示是该项满足最低要求,否则为不满足。一个双五股票必须满足折现率>15%,10年当前收益>15%和10年剩余成本<60的最低要求。一个R15股票需要满足折现率>15%和30年当前收益>15%。


















---------------
最稳健的投资就这三板斧

优质企业+安全边际+长期持有,再无其他。

优质企业:

买股票就是开公司,要买就买最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不会很多,不会超过5%,所以只关注长期股权回报率在最前面5%的企业。

安全边际:

再好的公司也要等到好价格才买入。

长期持有:

你开一家公司会一直想着卖给别人吗,尤其是开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一直在海赚,就更无可能转手了。除非是a)眼看前景不行了,或者b)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让你觉得再开30年也赚不了这么多钱,那么就卖给他吧。

市场价格什么的,除非是你想转手,否则没必要关注,不用把权利当义务。心当转物,而不要被物所转。
------------------
什么样的股票才是好股票:我关注的好股票十大指标

【我的点评】企业内在价值就是这家企业存续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总和,企业就是一堆现金流,股票就是一张永续浮息债券,所以现金流指标如此之重要,但作者的十大指标中却未提及现金流指标,不能不说是有严重缺陷的。企业可以没有利润只要有现金仍然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利润但现金趋于枯竭,就会有倒闭之忧!
在权责发生制度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被异化了,只有实收实付制度下的现金流量表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


基本面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ROE)

如果只能用一个指标去评判一家公司,我一定用净资产收益率(ROE)。ROE是综合评价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最佳指标。ROE越高越好,最低标准得15%以上。最好的公司,我称为R15俱乐部成员的公司,需要满足最近10年平均ROE大于20%,并且每年ROE大于15%。

2、毛利率

毛利率往往代表着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宽度及垄断能力,毛利率越高越好,大于50%是最好的。

3、负债率

负债率代表一家公司承受打击的能力,负债率越低越好,低于50%是最好的。

4、分红率

分红代表一家公司的诚信,尤其在A股,这个指标是判断是否做假的利器,分红不是越高越好,30%~50%是一个最佳区域,太高不可持续且说明缺乏成长性。每年股息率能大于一年定期收益是最好的。

5、公司前景

公司所在的行业前景,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前景,容量,虽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但却不能缺少。一定得有光明的前景,得有盼头,没有盼头的公司是没有盼头的。^_^

估值指标:

6、市净率(PB)

市净率是和ROE联动的指标,对于一家ROE为10%的公司,认为其价值就是其净资产,即PB为1.

以此为基础,合理的PB=(ROE^2)*100.

如果加入分红指标,合理PB=((ROE^2)*(1-分红率))*100+ROE*分红率*10.

例如一个长期ROE 20%的公司,不考虑分红,他合理PB应该是4倍。

对于好股票,当前PB低于合理PB的一半是最好的。

长期平均PB也可以作为合理PB的另一个标准,当前PB低于长期平均PB的一半也是判断一直好股票的重要条件。

7、市盈率(PE)

PE相比PB来说,灵敏度更高,波动更大,但却更直观。因为这个特点,不适合周期性股票的估值。

不考虑分红,合理PE=ROE*100.

考虑分红,合理PE=ROE*100*(1-分红率)+分红率*10。

例如一家ROE为15%的公司,分红率为30%,那么其合理PE为15*0.7+0.3*10=10.5+3=13.5

好股票的标准是当前PE低于其合理PE的一半。

长期平均PE也可以作为合理PE的另一个标准,当然好股票的标准也是当前PE低于其长期平均PE的一半。

市场指标:

8、长期低点

判断长期低点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当前股价刚创出240日低点。

9、中期趋势

中期趋势得向上。

10、短期买点

短期处于轨道下端。

如果一只股票能完全满足以上10大条件,那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投资标的。
-------------
为什么偏爱轻资产企业:从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差异谈起

我们知道,最绝对最精确的估值方法就是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他的理论基础就是:

企业的价值等于未来企业生命周期里所有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不多也不少。

如果通过调整折现率的数值来使计算的企业价值和当前市值一样,那么这个折现率就等于我在《我的投资拼图系列(二):绝对收益》中说绝对收益率。所以绝对收益计算实际是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的一个变种。

而我们平常使用相对估值法常用的指标PE、PB、ROE等都是根据净利润来计算的,是否意味着自由现金流可以用净利润来代替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他们是不等的,有的净利润并不是真正的利润,所以两家净利润相同的企业,为什么一家比另一家看上去估值高,他们的价值差异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自由现金流和其净利润之间的差异。自由现金流理论上比净利润要少,自由现金流越接近净利润,企业的价值就越高。我们经常给轻资产企业更高的估值,也是基于这个道理,因为相同利润的情况下,轻资产企业往往可以比重资产企业获得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那么为什么轻资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重资产企业的现金流丢失到哪里去了呢?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资本支出的通胀!关于这个结论,我找到一年多前我在一个价值论坛回答一个网友的帖子,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首先定义什么是自由现金流,现金流就是不影响公司正常赚钱(经营)的前提下可以分给股东的那部分现金。这个没有异议吧?
为了说明自由现金流受资本支出的通胀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们开一个面包店,初始设备投入100万,姑且不记其他成本,这100万就是我们的初始资本支出,并且每年可以赚20万,设备假设可以用10年,每年摊销10万元。
每年净利润20-10=10万元
到第10年结束,我们总计利润100万。
到第11年我们需要更换设备,架设设备通胀是5%,那么此时设备需要1.05^10*100=163万元。
如果我们原先的100万利润全部作为自由现金流分给股东,那么此时我们需要股东再拿回63万元才够买机器继续正常经营,实际我们的自由现金流只有37万,而不是净利润的100万。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是假设我们的产品没有涨价的情况,但道理是一样的,自由现金流和资本支出的通货膨胀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轻资产公司容易获得自由现金流,就是所谓的现金牛公司,重资产公司有很多利润是不能兑现的,比如这63万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利润,而只是一种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所必须保留的储备,这或许就是巴菲特说的限制性盈余吧。
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差别主要在于资本支出的通胀,这个是折旧和摊销无法体现的,周期性资本支出越小,净利润越接近自由现金流。
-------------
做巴菲特还是施洛斯-弄清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巴菲特和施洛斯,这两个老头都是投资牛人,超级牛的那种。他们都有超过40年的成功投资历史,并都取得了超过20%的非凡业绩(注:未扣除提成)。

如果不考虑资金量,施洛斯甚至更牛一些,因为他没有免费杠杆。(参见博文《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过的秘密》)毫无疑问,如果能跟随他们,那么就成功了一半,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远方正确的目标,以及通向这个方向的投资正道。但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知道尽管他们俩都师承格雷厄姆,但走的路子却相当不同,两个人甚至没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都不抽烟,他们的持股也几乎没有交集。巴菲特自称他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实际上我觉得倒是应该反过来,15%的格雷厄姆+85%的费雪,当然反过来也夸张了一点,比较客观的可能还得把芒格(少说40%)加进来,不过猜测巴菲特是为了尊重老师才这么说的,总之除了安全边际等少数几个特征,现在巴的投资方法已经和老师格雷厄姆相差甚远了。而施洛斯则是不折不扣的继承了格的衣钵,是一个100%的格式投资者。他们的方法如此不同,我们到底该跟随谁呢?当年,有人给施洛斯推荐后来的大牛股施乐公司,被格老师直接咔嚓掉,他跟施洛斯说:这不是我们的菜!而现在有两盘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的那盘菜又在哪里呢?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盘菜?巴老师这盘菜属于自己吗?这盘菜的特征是:护城河,安全边际,逆向,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偏重定性。他和芒格经常说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比以不同寻常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很好诠释了他的主要投资思想。多好啊!多优秀的策略!我也喜欢优质的企业,我也喜欢长期持有,但我知道,我做不了纯粹的巴式投资。非不想也,是不能也。这种策略的前提是对企业的深度理解,以及超强慧眼识人的能力。这正是巴菲特擅长的,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是天生的,非后天学习能补足的。我自认缺少这种能力,这方面水平相当有限。另外这种方法去除杠杆后的收益也并不是我想追求的,小资金用这种方法略显浪费。
施老师这盘菜属于自己吗? 这盘菜的特征是:捡烟头,超级安全边际,逆向,分散化投资,价值回归或定时退出。偏重定量。这里面也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定量、大数定律、量化概率、便宜。而且这似乎更适合普通人跟随,因为他更容易学习。但我知道,我也做不了纯粹的施洛斯。因为我天生排斥烟头企业,我喜欢持有睡得着等得起的公司(参见博文《用“等得起”的钱去购买“等得起”的公司》)。没有盈利的公司,既不能清算,资产再多也让人睡不着,更不用说下跌后买入更多了。另外我也不喜欢持有上百家企业。
那么我的那盘菜到底在哪里,我曾寻寻觅觅。很幸运,我后来终于找到他:既然没有能力彻底理解或找到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却可以用一种苛刻的定量的方法找到一小批优秀的公司,其中有几家会达不到预期也是预料中的事,但他们总体一定会超过平均水平。恰如R15俱乐部。既然不喜欢烟头,又喜欢便宜,那么仍然可以用一种定量的方法找到既能盈利又便宜的公司,恰如双五股票(加入了股息这个特征,盈利已有保证)。既然不喜欢非常分散,又没能力非常集中,那么就适当分散,理论证明当样本达到15,就是很好体现统计特征,规避个别系统风险。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优质公司+低估+适当分散+长期持有或条件持有。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那道菜,而这就是属于我的那道菜,他就是中庸。
附录:如图,下边向右的象限是巴式偏向的投资法,上边的向上的象限是施洛斯更偏重的投资法。可以看出巴菲特和施洛斯的象限交集是比较少的,而我的喜欢的象限是在中道。当然如果随着资金的增大,该中道象限需要逐渐向右边的象限偏移。
投资象限示意图: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三条线确保自动驾驶在正确的航向上

投资最重要的事是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

做到任何一笔操作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才不至于随着心情、环境一天一个变化。

条条大路通罗马,投资也一样,或许有一千种方法可以达到成功投资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本已找到并走在一条正确的大道上,但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情绪无常,我们的心情每天都在变化,更主要的是很多时候市场先生用各种姿势、各种眼神诱惑挑逗你,难免不迷失,不中招,一不小心就走上一条错误的不归路,真的很难保证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就算是唐僧,也差点成了女儿国国王,偏离了道路,更何况我们凡人。

所以,在一千种方法背后一定要找到一种唯一不变的标准,或者叫基础,或者叫根,叫什么都好就是唯一不变的东西,我们只要用这种东西去衡量每一笔投资,只要任何时候遵循这个不变的标准,哪怕使用的方法千千万,万变不离其宗,足以保证我们自动走在正确的大道上,永远不会偏离。

那这个唯一不变的标准是什么?没错,是价值,但价值只是一个概念,当我们使用他的时候,还必须用现金去体现,所以他的别名又叫做现金选择权。在我们实际投资中,为了统计我们手中财富的价值,此现金选择权可以用三个方面来表示,就是我要说的三条线,这也是我投资统计的三个数值:

1、价格线(市值线)- 这是大部分投资者最常用的统计值,它实际只是价值的一个最不重要的方面,我称之为“当前的现金选择权”。影响他的有很多方面,包括投资者的情绪,投资标的的真正价值等。由于是由情绪等多方面原因组成,很多时候不理性,稍纵即逝。

2、价值线 - 这是真正的内在价值,它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核心,当不需要用钱,也就是不需要“当前的现金选择权”时,那个唯一不变的东西就可以用此去表示,因为他不能立刻按其当前价值获得等额现金,只是未来某些时候才能获得现金。我称之为“未来的现金选择权”。影响他的只有一个,就是投资标的的真正价值。尽管他如此重要,但很奇怪的是,很少投资者关心这个值,甚至都不会去统计这个值。

3、分红线 - “未来的现金选择权”并不依赖除了价值以外的任何东西(比如投资的情绪)就能实现,否则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价值,最多叫投机价值。那么这个“未来的现金选择权”靠什么来实现,没错,就是这个数值,最终的价值都是靠这个分红来逐渐兑现。我称之为“未来的现金选择权的分期兑现”。他是联接价格和价值的纽带。(关于分红和内在价值的关系,可参见博文《我的投资拼图系列(六):最自然、最优雅、最安全的退出方式-分红》。)

综上所述,实际上这三条线的核心就是价值线,其他两条线都是为价值线服务的。

那么具体他是如何起作用的,他是如何保证我们行驶在正确的方向上的?

简单的说,作为一种延迟的现金选择权,当我们认可他之后,我们就会关注他,一切行为(包括等待也是一种行为)都是为了提高的他的值。

简单地,我们需要把现金本身也看成一种投资标的,他的内在价值就是当前值。那么尽管有一千种投资方法和行为,但我们的一切行为就可以简单的归类为如下几种:

1、买入

买入这个动作可以显著提升价值线,只要:保证买入的标的内在价值比现金的内在价值(即当前值)高。很简单吧?但大部分投资者,尤其短线投机者,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买入的标的内在价值比现金的内在价值低,导致价值线向下降低了!四川有句谚语叫“两扇磨儿挂耳环,看起容易做起难”就是指的这些投资者(或许叫他们投资者对真正的投资者有点不敬)。

2、持有

持有(即等待)不能每天都显著提升价值线,从具体统计上来说只能一个季度提升(或降低)一次价值线,因为每季度才会有一个公司的经营报告。但这却是价值投资者最主要的价值提升方法,那些持有优秀公司股权的投资者,只需要每个季度看着季报,看着自己的价值线又自动向上攀升了一些,一切都那么自然,日积月累,价值线看起来就像一级级台阶通向理想的天堂。

3、卖出

跟买入一样,一个正确的卖出操作(不包括换股)也一定是可以显著提升价值线的。就是卖出的标的内在价值比当前价格(现金选择权)低。牛市经常发生这事。如果你的卖出操作不能提升价值线,甚至降低了价值线,很显然你没有遵守这个唯一的准则,你已经偏离的正确的航向。看起来也真的很简单吧?但很多投资者,却总是卖出当前价格比内在价值低得多的标的,俗称“在地板价上割肉”,如果不是急需用钱,不是急需这个现金选择权,我真的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

4、换股

换股唯一的目的就是提升价值线,而且是显著提升价值线,不然没必要换股,因为这其中有很大的误判风险,如果买入和卖出误判只是非现金一方的事,那么换股则是双方的事,即误判的代价提高了一倍,有些投资大师对此有明确的参数,比如相差50%以上才值得换股。另外还有一种误判代价为0的换股,即同一标的在不同市场同时上市交易,并且出现不同价格时,此时可以无风险显著提升价值线。这个不同价格到底多大值得?我目前定的是20%,实际上10%已经可以行动了。(恰如最近民生A换民生H即是此类行为,参见博文《民生银行A转H--今年第二次机会》)

最后,价值线真的靠谱吗?尽管我非常想简单负责地说绝对靠谱,但我更想用一张实际的图来表示这个观点: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就像一只被拴着绳子围绕主人跑前跑后的小狗,尽管有时很调皮,跑得很远,但它最终还得回到主人(价值)的身边,而分红就是那条拴狗绳:



如图,蓝色线即是按某种策略投资的所有投资组合的市值(价格线),这策略本身能凑效,主要是因为他的行为准则都是以红色线即价值线为标准,当价格向上偏离价值过远,根据提升价值线的准则,全部卖出变为现金,价值线立即得到提升和价格线一致(图中表现为一条直线),当价格向下偏离价值太远,根据提升价值线原则,只能换股操作,而且只需继续等待,等待价值线的继续自然提升,以及价格线最终追上价值线(有分红线这条拴狗绳子,价格线最终会回到价值线身边)。

一句话总结:准备做出任何一个投资行为之前,只需要问问自己这个行为是否提升了自己投资组合的价值线,如果是那么这个行为就在正确的航向上。否则,就不要做。

全部讨论

2018-05-22 10:06

编程浪子博文精选2

2017-07-03 22:17

2015-02-25 16:34

大V

2015-02-21 21:42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