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新冠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文读懂经方治新冠

毛进军

1.引子

疫情管控放开以来,加之冬季寒冷、干燥,新冠奥密克戎病毒迅猛在各地蔓延,不少地区或单位染“阳”者基本上占60%以上,“阳过”者曾经病痛,心有余悸;尚“阴”者,谈“阳”色变,人人自危。特别是医护人员不仅扛下了继续战疫的一切,而且带“阳”痛苦逆行,义无反顾,责任担当无怨尤,惟愿此心得善解。

10余天前曾写《感染奥密克戎,人人可学经方自救》发表在公众号上,这是一篇中医普及文章,想给大众以中药自救思路,以解燃眉之急,阅读量近2万,多有对症用者,纷纷微信称道,收效甚好。目前才是第一波、第二波疫情冲击,就有那么多“中招”者,今后还会有n波冲击,病毒变化波诡难料,不少同道希望我给专业医生再写写奥密克戎感染的病因病机和辨治思路,我欣然应允,在这个非常时期,愿为济世救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2.奥密克戎毒株的认识

目前流行的新冠变异病毒为奥密克戎毒株,而奥密克戎毒株又进化出至少5种主要亚型毒株,在中国流行的主要为BA.5和BF.7亚分支,BF.7是BA.5的衍生亚型(BA.5.2.1.7),二者特点都是潜伏期短,免疫逃逸能力强,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力更广,易造成大面积传染。主要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BF.7与BA.5变异株感染后的症状有一定的区别:

BF.7感染后基本症状反应较重:高烧、咽喉痛、持续性咳嗽、头痛、身体疼痛、食欲不振和嗅觉、味觉消失或失灵改变等。

BA.5感染后基本症状反应较轻:上述BF.7的症状也存在,但明显减轻,有咽痛、咳嗽、鼻塞等常见症状,但极度疲劳,味觉和嗅觉改变少见。BA.5可逃避疫苗免疫力及早期感染者产生的自然免疫力。导致再度感染。

奥密克戎感染虽然是自限性疾病,有人说治不治就会好,这种认识欠妥,不治会有很多不可测状况发生,况且 奥密克戎感染确实比流感或感冒症状重,发病后症状痛苦而多变,病后常体虚汗出,声音嘶哑和咳嗽常迁延半月或以上而不能完全恢复。现在是居家自我隔离治疗,不懂医者,病急乱吃药,滥用中、西药而伤脏器;懂医而不精者,为病人辨证开方失误等,会导使病人病情反复或变生它证。特别是老年体虚或有慢性基础病者后果更是难料。而正确的治疗,特别是中医准确辨治确可以明显减轻症状,减缓焦虑,截断病变朝坏的方向发展。

3.中医认识

(1)、基本认识

中医抗疫有优势,特别是经方辨治有卓效,但要首先明白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奥密克戎感染,为中医“疫病”(疫疠)的范畴,从发病特征看,属于“寒疫”。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条是温病提纲,不仅是阐明温病的特征,重要的是要我们对外感伤寒病和外感温热病做好鉴别。外感病分两大类:外感伤寒病和外感温热病。

《素问·刺法论》说:“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指出疫病的特点是自口鼻而外感,发病急骤,流行迅速,互相传染,病情险恶,症状相似,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群体流行的一类疫病也分寒温,具有外感“伤寒”性质者称之为寒疫,具有外感温病性质者称之为温疫。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有五”中包含的“伤寒”,为狭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中,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伤寒就是“寒疫”,也是疫病中的一种,如《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清代医家叶霖在《难经正义·五十八难》中认为寒疫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传染性,“寒疫初病……与伤寒异处,惟传染耳。”

清代医家刘松峰在《说疫·卷二》中认为,寒疫由疠气引起的传染病“寒疫……众人所患皆同者,皆以疠气行乎其间。”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寒疫论》中论述其传染性“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痛,虽发热而不甚渴,…非若温病而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名寒疫”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悬枢·卷四》中说:“而病寒疫,故多病于秋冬。”

(2)、病性与病因病机

经反复临证观察研究,我认为目前奥密克戎感染的症状反应及病变过程完全符合《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认为奥密克戎感染属于中医:寒毒疫。

病机链:外感风寒袭表,表邪挟湿,寒湿郁而化热酿毒,伤及津血。

此所谓“毒”,即是会危害生命健康的物质。有猛烈、伤害之意。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第九》也有“冒犯风寒,天行疫疠,先被其毒”之说。

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有“食毒”、“水毒”、“瘀血”三毒学说,认为此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而奥密克戎感染则属于寒毒疫,寒必挟湿,为外感风寒袭表与里湿相合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变化迅猛,短暂在表不久即能快速入里而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病情观察表明,寒邪(新冠病毒)能显著干扰人体的水液代谢,并因胃虚气不化津而产生痰湿,流溢表里,郁而化热,这与季节和地域无关。

从六经(病)辨证上看,奥密克戎感染就是感受风寒之邪从表(主要是上焦口鼻)而受,因病邪凶险,由表迅速及里,挟痰湿而化热酿毒,逆于上焦、中焦,损伤胃气,耗伤津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核心病机:寒毒挟湿化热,伤及胃气津血。

4.辨治法则

(1)、主证

初起:轻度咽不适,轻度身热怕风。

第2、3天:恶风寒,或时冷时热。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头痛严重,或放射至耳内、眼眶疼痛,头蒙头重,身痛四肢关节疼痛,腰酸痛较重,咽干痛较突出,严重时如撕裂样、如刀割样疼痛,舌痛,干咳,频发或牵涉胸腔痛,或咳少量痰(黄痰或白痰),恶心干呕或呕吐,或腹痛腹泻,味觉或嗅觉减退,极度乏力。

第4、6天:开始流鼻涕,喷嚏,干咳或咳白色痰,出汗,咽干,咽痒,声音嘶哑

第7、10天:感到体虚,咽干,咽痒,声音嘶哑,怕风,易出汗。

(2)、六经(病)辨析

恶风寒发热,头痛,或放射至耳内、眼眶疼痛,腰酸痛较重,身痛四肢关节疼痛,身痛四肢关节疼痛,脉浮紧——太阳病,卫表郁滞

咽干咽痛较突出,严重时如撕裂样、刀割样疼痛,寸关脉浮涩或弦或滑,右侧甚——据证寒热皆有:太阳风寒束表,少阳上焦郁火伤津,阳明热邪上攻、津伤,少阴虚寒阴盛格阳、或津血虚及表,厥阴津血虚挟痰热酿毒而郁结咽部

时冷时热,定时发冷发热,出汗,咽干咽痛,舌痛,干咳或咳痰、咳致胸腔痛,恶心干呕或呕吐,味觉减退,脉弦或弦数或弦滑——少阳气机不利(阴阳气机出入通道不利),上焦郁火伤津,少阳中风

头蒙、头重,腹痛腹泻,呕吐,咳少量痰(黄痰或白痰),腰酸痛,脉沉或沉弦或濡——太阴胃虚停饮,痰饮上逆,下焦水饮、湿阻

出汗多,极度乏力,脉虚或缓或弦——卫表不固,津血虚不养

病程中期流鼻涕,喷嚏——病中期得清涕,阳气来复,里邪出表,阴阳自和

(3)、基本发病特点

奥密克戎感染虽病邪从口鼻入咽(病毒在咽部复制繁殖),和一般感冒或流感主要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鼻塞、喷嚏流涕不同,其主要表现为以咽痛、全身疼痛乏力症状为主。

发病的特殊性:

快:传播快,感染快,传变快,转化快。单纯太阳病极少,一旦发病,外邪犯表,表不解而迅即传入少阳、阳明,此多见;误治或基础病体质可传入少阴、太阴,此少见。

痛:咽痛、全身疼痛症状突出。

烧:迅即从低热上升到高热

变:有基础病者或体弱老年人,可迅速转为阴证。

(4)、治疗基本法则

治疗特殊性:早期不宜用苦寒清热,否则易损伤胃气,引邪入里或迁延不愈。亦不宜大量辛散药辛散过度,过度辛温散表,卫表津伤,表气不足,易感风寒。

治疗大法:关键在给病邪以出路:早期偏重于辛散解表,兼以祛痰利咽;中期偏重于和解,兼以疏表;后期偏重于养津祛痰,兼以扶正固表。

早期、中气、后期余证治疗,不论发散、和解、祛邪,都必须兼顾和胃、养津、降逆利水。

5.经方辨治思路及方证框架

感染早期:(1~2天)轻症

主证:咽不适或轻度干痛,身体微微发热,或头痛,有汗或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剂:桔梗汤合苏叶汤:

方药组成:桔梗12g,生甘草15g,苏叶15g,防风12g,川芎10g,陈皮10g,生姜10g。

方证病机:风寒束表,邪客咽部。

功能:和胃养津,发表散寒,宣肺利咽。

简析:桔梗汤出自《伤寒论》311条,有清热利咽解毒之功。苏叶汤出自清代医家梁廉夫《不知医必要·卷一》:主“伤风发热”,有发表散寒、和胃通络之功。

注:方药剂量是基础量,可依据病情、体质和年龄等具体情况酌定。发病之初先服2剂,如果有效继服,如果病情变化就据证据病机调方(下述各条同此)。

感染早期:(2~3天)较重症

(1)、主证:体温逐渐上升,37.3~40℃,恶寒发热,高烧致全身酸痛难受不适,咽干痛较重,痛如刀割,头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口渴,或味觉减退,乏力,或干咳、或咳粘痰,舌体胖大,苔薄白或水滑,脉浮紧。

①如果不出汗,怕冷或寒战者:

方剂:麻黄汤合百合前胡汤

方药组成:麻黄15g,桂枝15g,炙甘草10g,杏仁12g,前胡15g,百合30g,葛根30g,麦冬20g,生石膏30g,羌活1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汗出热退即停。

方证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胃虚津伤。

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利气,养胃补津。

简析: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有发汗解表,透邪降逆,逐瘀祛湿之功,百合前胡汤出自《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有疏利气机,化痰降逆,清热养津之功。

②如果出汗,体虚,怕风怕冷者:

方剂:桂枝加葛根汤合加味桂枝代粥汤加味:

方药组成: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葛根30g,黄芪30g,知母15g,防风12g,生石膏30g,大枣15g(擘),生姜15g(切片),羌活1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汗出热退即停。

方证病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经气不利。

功能:调和营卫,升津舒经,益气固表。

简析: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有调和营卫,养胃生津,升津舒筋之功,加味桂枝代粥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有汗”有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功。

②老年体虚有慢性基础病者,怕风怕冷低热、胸闷气短,咳嗽或咳痰,喘息,咽痛,头痛,身痛等。有汗、无汗皆可用

方剂:桂枝升陷汤

药物组成: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或生甘草)10g,生黄芪30g,知母10g,柴胡(或前胡)15g,桔梗15g,升麻15g,藿香15g,羌活15g,山萸肉15g,生姜15g(切片),大枣6枚(擘)。

功效:发表透邪,调和营卫,补中益气,升清降逆

感染中期:(3~5天)

此期症状时冷时热。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头痛严重,或放射至耳内、眼眶疼痛,头蒙头重,身痛四肢关节疼痛,腰酸痛较重,口苦、咽痒、咽干痛、严重时如撕裂样、如刀割样疼痛,舌痛,干咳,频发或牵涉胸腔痛,或咳少量痰(黄痰或白痰),恶心干呕或呕吐,或腹痛腹泻,味觉或嗅觉减退,极度乏力。

证属于少阳病、厥阴病范畴。主要症状反应在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半阴半阳、半营半卫、半津伤半水饮,为半表半里阳证,如误治、失治、有基础病等,为半表半里阴证。病机:表里、三焦气机不利,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

治法重在治疗三阳合病兼挟痰湿,兼和胃养津,扶正(胃气,津血)祛邪 (风寒之邪,郁热、痰饮)同用。

方:1:柴桂疏表退热汤1号方:有发热方

药物组成:柴胡(或前胡)25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或沙参)15g,生甘草15g,桂枝15g,白芍15g,藿香15g,升麻15g,羌活15g,山药30g,生石膏30g,大枣6枚(擘),生姜15g(切片)。

经方单元:柴胡桂枝汤,小前胡汤,甘草汤,越脾汤。

功效:疏利气机,发表透邪,调和营卫,养胃化湿

方剂2:柴桂疏表退热汤2号方:无发热方

药物组成:柴胡(或前胡)25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或沙参)15g,生甘草15g,桂枝15g,白芍15g,藿香15g,升麻15g,羌活15g,山药30g,葛根30g,大枣6枚(擘),生姜15g。

经方单元:柴胡桂枝汤,小前胡汤,甘草汤,桂枝加葛根汤

功效:疏利气机,发表透邪,调和营卫,养胃升津

简析: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附方》:“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方证病机:中虚而表里、三焦阴阳营卫不和,气机不利。

功能:解表和里,养胃补津,调和营卫、疏利气机、扶正祛邪。

小前胡汤出自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

功能:解表和里,养胃补津,疏利气机。

越脾汤出自清代医家洪金鼎《女科一盘珠全集》:“ 升麻(去节)三钱、石膏(煨)八钱、甘草一钱,治风肿感冒,初起体实者,得汗自消”。

功能:透邪解表,清热解毒。

②老年体虚有慢性基础病者,怕风怕冷低热、胸闷气短较重者:

方剂:桂枝加附子汤合升陷汤加味

方药组成:黑附片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黄芪30g,知母15g,柴胡15g,桔梗15g、升麻10g,羌活15g,大枣15g(擘),生姜15g(切片)。日1剂,水煎分2次服。汗出热退即停。

方证病机:风寒束表,真阳亏虚,营卫不和,大气下陷。

功能:调和营卫,扶阳祛寒,益气升陷。

简析: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有温阳解表固表,调和营卫,养胃增津之功,升陷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有益气升陷之功。

感染后期余证:(6~9天)

后期余证: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痒不适,咳嗽,或咳痰,出汗多,声音嘶哑,睡眠轻浅等。

方剂:麦门冬汤合从龙汤

方药组成:姜半夏15g,麦冬20g,人参10g,炙甘草10g,白芍15g,牛蒡子15g,炒苏子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前胡15g,大枣6枚(擘),山药3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简析: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有养胃生津,祛祛痰降逆之功。从龙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有收敛正气,宣肺祛痰,升清降浊之功。

作于2022年12月25日一文读懂经方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