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教孩子自我负责?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作者 | 何同同

清一联盟读书会第13期

2022.5.24

何同同:2014年7月入读今日学堂,2020年底毕业于武道馆。目前是同蔚星月班带班老师,同时负责学堂运动和英语一二梯队的教学。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一个叫爱德华多的法国人穷得过不下去,来到巴西撞运气。

他先是租下一个码头做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手下有了港口、农场、工厂、豪华酒店等资产。美国总统访问巴西的时候,就住在他们家。

在事业发展越来越好,财富迅速膨胀的时候,爱德华多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叫若热。

若热22岁的时候,爱德华多去世,留下20亿美元的遗产给他唯一的儿子。

要知道,当时是1940年,美国的GDP只有1000亿美元。

自此之后,这个儿子唯一的目标就是:在死之前,把他爸爸的钱全部花完。

正常来说,20个亿几辈子都花不完,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参加各种派对并邀请名人,送给他们昂贵的礼物,以及买礼物送给各路女明星。他曾经买了一套几百万的珠宝准备送给玛丽莲·梦露,不巧的是,玛丽莲·梦露自杀了,他就把珠宝送给了另一个女明星。

终于,他在70岁左右的时候,20亿巨款全部花完了。

接下来的15年,他和两个孩子一起挤在贫民窟里,靠政府的救济金度日,直到去世。 

若热的一辈子看起来非常自由、潇洒,但对于整个家族来说就是灾难。

他不仅毁掉了父亲辛苦打拼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家业,最后,儿子、女儿也跟他一起沦落底层,整个家族从高峰重新跌落回到低谷。

他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秘诀就是,在死前花完钱包里的最后一分钱,不过,我算错了,提前把钱花完了。

他还曾经大方承认:我不会赚钱,只会花钱。

这就是世界第一败家子的真实故事,相信大家听了都会觉得很震惊,但是,又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现在这样的孩子很多,只不过他们家庭没有这么多钱给他们挥霍。他们跟热若·贵诺很像的一点,就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只需要花钱和享受就可以了,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举一个例子。

在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本学期开学开始,他就不停地在背后鼓动其他同学回家。尤其当有同学状态不稳定的时候,他会特别积极主动地去跟对方共振。

有个孩子上学期状态不错,寒假期间跟他一起参加一个冬令营,开学后两人经常在一起,结果这个孩子状态一落千丈,后来就回家了。

班级里还发生过两次集体针对某个人的事件,并且被针对的都是班级里状态最好的同学。老师发现,虽然发起人不是他,但是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后来在班级里一梳理,大家终于意识到了,这个孩子一直在背后做一些分裂团队的事情。当然,因为他做得很隐蔽,之前其他孩子都没有看出来,当然也没有人跟老师反馈。

那么,这个男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他的内心,他很想过这样一种生活:跟从小宠爱他的家人在一起,住在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又非常舒适的房子里,周围是田园乡村,每天可以悠闲地享受生活。附近还有两个大型商场,有足够的钱,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

换句话说,他想过那种低调又精致的生活。当然,他没有想过自己怎样创造出这样的生活,或许他认为,他想要什么,他的父母和家人都会满足他。

他是上学期转到同蔚的,看起来乖巧懂事,很有礼貌,在之前的学堂排名是很靠前的。来了之后,发现自己在班级里年龄最大,进新教育时间最长,各方面却比不过其他的孩子:英语学的慢,运动差,在班级里说话的分量也不够,就觉得压力很大,想要回家过舒服的生活。

但是,家长不接受他这种不努力的样子,给他断了后路,不让他回家。

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这一系列事情。他以为,只要班级里其他同学陆续回家,父母也会接受自己回家。

他的父母还是很明理的,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后,非常生气,爸爸放下工作,对他进行调整。

但是,从这个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从小没有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是非观以及正常的因果链接,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干了这些事情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后果。

同时,班级里其他孩子天天跟他在一起共振,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和班级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

这个孩子现在才14岁,等他长到18岁,成年的时候,您觉得他身上的问题是会自动好了呢?还是会变本加厉?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做调整,他以后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孩子自我负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教育理念,非常用心才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看看我们是不是教孩子自我负责的家长。

第一个问题:如果您的孩子告诉您,他在学校里面受欺负了,比如被同学排挤、针对,语言暴力。

您会不会觉得那些欺负孩子的同学很糟糕,或是觉得老师不用心,根本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或者认为孩子太懦弱了,简直是恨铁不成钢?

第二个问题:老师反馈孩子在学堂状态不好,家长找老师要方法,老师给了方法之后,家长也照做了,但是孩子状态并没有明显转变。

您认为这是谁的问题?您会怎么看待学堂老师?

问题三,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了运动损伤,或者觉得压抑,不开心,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您觉得这是谁的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很简单,如果要找标准答案,我们肯定知道从自身找问题。

但是,我们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如果事情真的发生在您的孩子身上,您的心情怎么样?您会怎么做呢?是平静地面对和解决问题,还是内心波澜起伏,陷入情绪和不好的感觉里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受欺负。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大家都欺负他,而不去欺负别人呢?

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孩子太弱了,或者比较讨人嫌,给了别人欺负他的理由。另一种情况,别人并没有欺负他,只是孩子觉得别人欺负他。

学堂有个孩子,周末跟家长打电话,说大家都针对他。老师看到家长反馈后,问他具体什么情况。

他说,之前那谁谁看见我都会笑的,现在看到我都不笑了。

其他同学听完后都懵了,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老师却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引导和处理,那老师和班级风气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是,是谁决定将孩子送到这个学校的呢?为什么不提前考察清楚呢?

第二个问题,老师给的方法没有用。

这个方法对别的人有没有用呢?同样的方法,如果对别人有用,为什么自己用了没有效果?而且,在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之前,您有没有把原理想清楚,还是照搬照抄,生硬模仿呢? 

第三个问题,孩子运动损伤,或者觉得压抑,不开心。

那其他孩子有没有出现这些情况?如果有,是不是大多数人?同样,送到学校来之前有没有考察清楚呢?

以上三个问题,大家会不会这样去思考?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发生了这些事情,孩子受了委屈,就去找学校要解释,或者找老师的麻烦。

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对孩子大发雷霆,比如跟孩子说:别人骂你,你怎么就不知道骂回去啊?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啊?类似于这种。

那么,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有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小时候说话是妈妈教出来的,他的行为也都是跟着最亲近的人学的。父母说话时是什么心态,小孩儿是知道的,他会有样学样。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受委屈了,去安慰他,宝宝别哭,妈妈帮你处理这件事情。他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我没有问题,也不需要自己解决和承担,因此永远也不会反省自己。

如果家长带着情绪说孩子,孩子会觉得家长在推卸责任,他也学会了赶紧把责任推掉,还会跟父母对抗,顶嘴:你自己还不是一样!你自己做成那样还管我!双方就会很不愉快。

父母是这样的应对方式,孩子就不可能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当他和别人有了矛盾,第一反应就是我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是我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同学的问题,把自己变成一个怨妇,并且会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不会去改问题。

一个13岁的男生,他有一个习惯,吵架要吵到赢为止。

他的方式就是不讲道理,不管对方说什么,他就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他的这种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有一个细节。

一天晨跑,他莫名其妙朝一个同学大吼,发脾气,旁边的人都看不过去了,他自己却没有任何感觉。

老师跟家长反馈这件事情,他妈妈并不在现场。但她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脑补出一个场景:这个同学跑得太慢了,不肯跑,他因为着急害怕耽误时间,所以才朝同学发脾气的。

可以看到,他妈妈身上有一个模式,就是孩子出了事情,第一反应是找理由为他开脱,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是不可能有问题的,错都在别人身上。

因此,他对同学态度很蛮横,遇到问题不会承认,更不会去反思和改变,人际关系很糟糕。

但是,当孩子遇到了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换一种身份和心态,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一个协助者,整个就会不一样。

协助者对孩子的态度就是,你遇到问题,愿意接受帮助,我就给你分析,我们一起拿出解决方案,不愿意就算了,但是后果都要自己承担,不能怪父母,否则下次就不帮你了。

孩子就会发现,父母是为自己好,甚至觉得爸爸妈妈好厉害,能帮到自己,就会开始转变。

这里分享一个刘老师早期博文里面的例子。

有一次,刘老师带小明慧去玩滑梯。小明慧把鞋脱了,在滑梯上爬上去,滑下来,玩得很开心

这时,旁边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把她的鞋子拿走了。她看到后想拿回来,小男孩不但不给,还作势要打她,她就坐在滑梯边大哭。小男孩看到她哭,就更得意了,在她面前幸灾乐祸。

各位可以想一下,换作是您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您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很生气?很心疼孩子?或是直接帮孩子处理这个事情?

刘老师过去,没有安慰小明慧,而是很平静地告诉她,哭没有用,别人还因为你哭而更加幸灾乐祸,如果要鞋子就自己抢回来。

明慧听了,就去把自己的鞋子给抢回来了,别人一靠近她的鞋子就紧紧地护住,说明她学会了避免类似的情况。

刘老师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你不想鞋子被拿走,那就自己抢回来,还要照看好自己的鞋子。如果只会在那里哭,下次还是被抢走。

我们换一种情况,如果明慧的鞋子被抢走之后,刘老师安慰她,没关系,妈妈帮你把鞋子抢回来,宝宝不要哭了。那下次妈妈不在身边,孩子被欺负了,她知道怎么处理吗?不知道,她也不敢做什么,因为她没有处理过,觉得妈妈不在旁边自己就不行,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会自我负责。

所以,我们看,如果家长一直保护孩子,孩子就无法成长。他会以为,外面的人都会像在家里一样迁就他,迎合他。离开了家庭的保护,那就很容易被欺负,被坑,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办,活得很艰难。

只有从小训练孩子学会自我负责,走到外面,他才会知道怎么处理很多事情,不会到处碰壁,人生也会顺利很多。

OK,我们就了解了,从小教孩子自我负责多么重要。接下来来到我们的正题,家长如何教孩子自我负责?

01 

自我负责的前提:理解因果法则

为自己负责有个前提,就是懂得一个原理:做什么事情,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因果法则。

比如,总去烦别人,别人就不喜欢和他做朋友。如果自己很弱,没有主见,就容易被带偏,也容易被欺负。相反,如果你比周围人强,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你就会受欢迎,别人也愿意听你的。

这听着非常简单,但是关键在于,很多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个因果。或者说,他从小建立起来的因果链接只在家庭中适用,如果走到外面,进入学校或者社会,就是完全相反的另一套东西。

比如,很多家庭给到孩子的链接就是:我越弱,别人对我越好,得到的机会和资源越多。但社会的现状却是:你越强,越付出,别人越需要你,对你态度越好,你获得的资源和机会越多。

这样的孩子到了外面,他就很难适应,甚至无法理解,外面的世界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我为什么要付出努力?别人为什么不自动把机会给我?如果他想不通,不去改变自己,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父母从小要给孩子建立起正常的链接,让他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会造成什么后果很清晰,同时接受和承担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这就是自我负责。

接下来,我们分析孩子身上三种错误链接。

▼ 错误链接一:全世界我最聪明,可以糊过所有人。

有一次,我在班会上说了一个孩子的问题,就是说,他认为人际关系好代表他很聪明,因为他会有利用父母、同学的信任和喜欢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这其实就是给他做严重警告了。

晚上的时候,这个孩子找我聊,显得非常乖巧的跟我说,老师,你班会上说的那个问题我没有理解,不是很清楚问题到底在哪里。但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他人都明白了。我就问他具体哪里不明白,他说不出来。

因此,其实他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而是来要解释的,就是说“老师,你为什么要在班会上说我?”

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要面子,被说了问题心里觉得不太愿意。我就说,其实吧,你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呢是提醒你一下,因为你这样会很累。你现在没有感觉,是因为这种模式给你带来了很多好处,你如果真的觉得有问题了,那之后可以找我聊。

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就过来跟我说,自己不想继续这样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迎合别人很累,但是具体的例子又说不出来。

这里问各位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孩子到底为什么要来找老师聊,说他想改问题了呢?

首先,孩子是否真的觉得自己有问题?肯定是没有。因为如果有,他就可以说出具体的事情。如果说不出来,或者找出一个牵强的例子,代表他的内心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过来找老师聊呢?其实是为了迎合老师,装装样子。

我们可以推测他以前和家人的相处模式。

在他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会生气,或者开始长篇大论讲道理。但是,孩子发现,只要迎合父母,让他们觉得自己态度很端正,事情就过去了,既不用改问题,父母还觉得自己懂事,毕竟年龄小,犯错误很正常,于是,他就可以继续很舒服的享受家里给他的好处。

这个孩子在家里地位很高,所有的亲戚都认为他很聪明,懂事。因此,他的自我认定就是:我特别厉害,我很聪明,我能把所有人给糊弄过去。

那么,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复制出来,变成和周围人的相处模式。到了学堂,他也会用这种方式迎合老师,但是,他其实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同时,因为骨子里喜欢舒服,不会有真正踏实努力的态度。

这个孩子上学期刚来同蔚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青春期问题,影响到了班级风气,被踢出班级。他爸爸就给他提了要求,说你三天之内必须回班,而且你做这种事情是不能忍受的,每天要跑多少公里。他听了之后就去做了,整个状态好了很多。

出班之前,他的行为举止比较阴柔,说话拐弯抹角,有点对抗性的运动都不做,而且很记仇。回班之后,同学普遍反馈他像个男生了,而且和伙伴也更融入,同时学习速度是之前的3倍左右。

如果他的爸爸没有给他提要求会发生什么?

首先,孩子会觉得不管自己做了什么,父母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就会变本加厉。

他的父母价值观还是比较正的,这个孩子也比较聪明,知道不能做的太过火,太明显,需要维护自己表面的形象。但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对孩子提要求,就会助长他糊弄家长的模式,逐渐变得嚣张和跋扈。

第二,他糊父母的招数对付外面的人会不会有用呢?并不会。

因为父母被孩子糊弄是因为爱孩子,宁可相信孩子说的都是真的。但是如果说点好听的就能把父母糊弄过去,哪个孩子会想努力呢?因此,孩子也不会有真正的实力,注定很平庸。

当然,把别人哄开心可能确实可以获得一些机会,但是机会能不能抓住还是看实力。而且这种“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搞关系讨好取悦来达成目的”的模式一旦固化,会带入到他的婚姻、事业、生活中,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呢?留给您思考。

▼ 错误链接二:我是中心,所有的资源都应该给我

这是很多孩子,尤其是男生都会出现的一个心态,就是说,我很尊贵,家里最好的都是给我的,走到外面去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

有个男生,现在13岁,我们称他为A。他有个弟弟,正常来说,家里都会对小一点的孩子比较照顾,但是他们家里不是这样。A在家里是被捧得很高的,每次有什么好吃的,弟弟会给他留一份,他从来不给弟弟留。

他是星月班刚成立时进来的,相对于后面进来的孩子来说,基础和能力要强很多。但是,这个学期因为一些原因,他的学习、运动都被别人超了,原先的优势没有了,班级地位也没有上学期高了,A就很焦虑,但是又很不服气,怎么办呢?他开始通过一些不是那么光彩的手段想要夺回原来的中心地位。

表现一:耍赖,装无辜

前段时间学习七部电影的词汇,找检查的时候,老师告诉他,有一个词的意思错了。他就一脸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这个词就是我说的这个意思啊。显得自己非常有道理的样子。老师把字典给他看,他马上非常无辜,感觉要哭了的样子,说,我之前查的不是这样的,难道不对吗?

表现二:故意针对比自己强的人

有一段时间,星月班男生整体比较颓废,但是一个之前表现很差的男生,却比较积极,英语也学的越来越快,状态越来越好,我们称他为B。这时候,以A为首的其他男生开始按耐不住了,生怕B超过自己。

当时班级里建立了一个制度,每天评选对自己高要求和低要求的人。有一天,A就带头提名B,说他自我要求低。接下来,除了一个孩子全程没有说话,其他孩子都默默地跟着举手。但奇怪的是,明明类似的问题别的人也都犯了,为什么大家只提名B呢?很明显,大家跟着A一起针对他。

这件事情后面老师做了引导和调整。但问题在于,A为什么如此嚣张?

前面说到,A在家里的地位很高,甚至比父母都要高,敢和父母叫板。例如,父母要他跑步,他就跑一点点,或者跑的非常慢,故意不跑到规定的数量,父母也没办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为父母不敢对他有要求,就一次又一次地助长了他的这种行为。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这样的孩子到了外面,他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

在学校里,因为能力比较强,看上去比较有底气,他会吸引到一些比较懦弱的人跟着他,但是最多成为一个霸王,没有办法让别人真的喜欢和尊重他。

到了社会上,因为他习惯了要所有的好处,没有足够大的好处就不付出了,别人不会愿意跟他合作。

如果做领导,他不会让底下人服气,别人跟着他也不开心,他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如果去打工,因为习惯了自我为中心,心气儿高,普通的工作不愿意做,也不会甘心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跟随者。在现在社会里,一个人只会单打独斗,不懂合作和跟随,注定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 错误链接三:我弱就应该拥有所有的机会和最好的资源。

有个孩子,已经12岁了。刚来同蔚的时候,一有什么事情就哭,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他也要哭。

卫生扣分了,哭,餐厅纪律扣分,哭,跑步比别人慢了,哭,学习没有过关,哭,丢面子,哭。

而且他练过唱歌,一哭嗓门非常大,能传好远,有时候一点点事情能哭1个小时。

刚开始1个月左右,同学都很愿意帮他,觉得他可能是比较脆弱,需要提升能力。但是后面就越来越烦,因为帮了他没有用。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是深受妈妈宠爱的。他想要什么东西,家里不满足他,就会拿哭来表达,或者是有些事情做不到,装一装可怜,就会有人去哄他,跟他讲道理什么的,但是如果孩子耍赖一直哭,被烦得不行了,就会满足他。

因此,孩子知道了:只要我弱,而且耍赖、哭闹,就可以控制别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到了外面,遇到了困难,不是自己努力去克服,而是习惯于用哭、装弱,让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

那么,这个孩子是怎么转变的呢?

他是上个学期来的,寒假回家的时候,家长就天天让他跑半马,搬砖。过程中他会各种哭闹、装弱,离家出走住在体制的同学家等等。但他父母都扛过来了,还告诉他,如果你在学堂不努力,就可以回家,每天过这样的生活。

后面孩子回到学堂之后,整个变化很大。

他原本学习很慢,被父母调整完了之后速度快了很多,而且学习的时候就觉得很幸福,很珍惜机会。每次有了情绪,他还是会哭,大家都不去理他,他就学会了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抗压的能力也越来越好。

不仅如此,原来想要什么东西,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他,现在会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比如,他的裤子破了好几个洞,父母说你要跑多少公里,把运费赚够了才会给你寄裤子。

简单的讲,他的转变是因为意识到不努力、装弱、装宝宝,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哭了没有用,回家跑半马,搬砖。同时,意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获得资源,就要靠自己努力付出。

他的链接就慢慢从:我越弱,越能受到照顾,转变成了:自强(不断努力提升)=获得资源,装弱=被鄙视,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当然,孩子年龄比较大了,这种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建立新的链接需要时间,一次只能做一点,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以上就是孩子容易出现的三种错误链接。

这样的孩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踏实的习惯,不认为自己需要付出努力,承担责任,因为只要把父母搞定就可以得到一切,或者什么都不用做,装弱卖惨,父母就会主动给自己安排好。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对孩子是百般呵护,尽力提供资源和机会,孩子对父母是一个什么看法呢?

正常来说,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各种问题都去帮助孩子解决,孩子应该很感恩父母,很贴心才对。

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会去感恩父母。父母顺着他还好,如果做了他不喜欢的事情,他就会各种挑衅,甚至怨恨。他只会考虑自己,不会为父母和家里人想,走到外面,他也不会管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家里抹黑。

到了青春期之后,会更加夸张。

有个孩子状态不太好,他妈妈给他做调整。

因为疫情的原因,他妈妈只能隔离在房间里,每天要有人给她送饭。

这个孩子虽然每天要跑步,但是时间很宽裕。老师就跟他说,你给你妈妈送饭吧。

孩子说:我要跑步,送饭恐怕不方便吧?如果要送饭,能不能给我延长跑步时间?

简而言之,送饭可以,但我不能吃亏,如果没有好处,我不乐意做。其实,送个饭也就2分钟的时间。

这个孩子平常在父母前面挺听话懂事的,但是很显然,他现在一点亏都不愿意吃,给妈妈送个饭都不愿意,让他妈妈感到很伤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因为乖乖仔的人设让他得到了很多好处,父母对他一直很满意,也很呵护他。但是,当他妈妈开始给他做调整,代表家长对他不满意,装乖顺从没有用了,于是就本性暴露。如果我得不到好处,那我就一点事情都不愿意为你做。而且现在你还要给我做调整,那更是不情愿,要反抗。

就好比孩子在家里一直以来都是皇帝的地位,天天过着很舒服的日子。父母是底下的臣子,围着他转,对他百依百顺。结果有一天,臣子跟皇帝说,你不能整天混日子,要勤理朝政。习惯了过舒服日子的小皇帝就会很不爽,拉下脸,开始给大臣找茬。

我们想一想,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这些身边的至亲都不愿意付出,父母不顺着他就会有怨气,他对周围的伙伴是什么态度?进入社会后会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跟父母相比,外面的人更不会顺着他,他就会产生更大的怨气,随着怨气越来越重,肯定要找出口发泄出去,那他的怨气往哪里走呢?

▼ 第一种渠道,往外宣泄。

有一个比较夸张的案例。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人的成绩:

于2002年6月、12月分别以96、94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口语考试中获B+;

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

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

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

于2008年秋季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博士。

是不是感觉这个人还是很优秀的?

但是,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他拿了一把刀,在一个女生身上捅了很多刀,还把女生的头硬生生给割下来了。

那他俩有仇吗?并没有。

他和这位女生认识半个月之后就展开了追求,但是对方没有同意,当众拒绝了他,于是他恼羞成怒,把女生给杀掉了,取了她的首级。

那么,这个女生拒绝他,是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呢?毕竟两个人认识才半个月,之前都没有过交集。但是对他来讲,可能从未经历过被人当众拒绝这样的奇耻大辱吧,内心就有了很大的愤怒。

不仅如此,在杀这个女生之前,他住在美国的房东家里,也经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被房东提醒,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非常蛮横地跟房东发生争吵。

可以看出,他认为,周围所有人都应该顺着自己,谁不顺着自己,就向谁宣泄怒火。

这个女生很不幸,拒绝了他,结果惨遭他的毒手。甚至被捕后,他都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忏悔,而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说自己太爱这个女生了,才杀了她。

这是往外走的情况,就是将怒火宣泄到别人身上去。

▼ 第二种情况,往内走。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家里包办过多,他的内心就会很无能,也很脆弱,经受不起打击。到了外面,发现自己没有地位,也得不到想要的一切,就会选择回家躺平,或者说啃老。反正爸爸妈妈永远支持我,会养着我。甚至我在外面混不开,那么都是父母的责任。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 

▼ 第三种情况,自行消化。

这种情况就是孩子小时候在家里父母没有教他自我负责,走向社会之后一路磕磕绊绊,到处碰壁,受够委屈和吃苦头。最后,孩子自己觉醒,发现要为自己承担责任了,强迫自己把链接转过来。

但是,这种转变其实很困难,很多人碰得头破血流,如果周围没有人点醒他,自己其实很难真正觉醒。

以上分析了从小家里百依百顺的孩子到了外面遇到不顺容易产生怨气,发泄怨气的三种渠道。

前两种情况,相信家长们都不希望出现在孩子身上,甚至第三种情况,虽然孩子转变了,但要吃大苦头,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要想避免以上三种情况的发生,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02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自我负责?

首先,我们要相信一点,所有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渴望成长,希望自己非常的厉害。没有人生下来就说,我要别人来帮我承担责任,我不想太辛苦,不想努力,我要靠别人照顾,靠别人才能活下去。

比如,每个孩子能自己学会走路,说话。您有没有见过一个宝宝,走路摔倒后就躺平,再也不走了?所以,孩子内心都是渴望去突破和成长的,他的潜能甚至远远超乎家长的想象。

那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都想躺平呢?

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妈妈喜欢问孩子类似于这种的问题: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你想跟着爸爸还是妈妈?你想坐妈妈边上还是爸爸边上?

孩子如果说更喜欢爸爸,更向着爸爸,妈妈肯定会生气,所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只能选妈妈,不能选别的。中间他的思考是否有逻辑,或者他是怎么去想这个问题的并不重要,他只要把符合妈妈心意的答案说出来就可以了。

包括孩子上学了,父母通常关心的是成绩和排名。如果孩子成绩好,父母就眉开眼笑,想要什么都给他。但是只要孩子成绩或者排名差了,父母就会对孩子情绪很大。至于孩子是不是喜欢学习,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家长似乎不会真正关心。

如果有心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随时在发生。

孩子就知道了,我只要顺着父母的心思,给父母想要的感觉或者是结果,我就可以控制父母的情绪、心理,在家中获得很高的地位,得到想要的一切,也就开始逐渐建立前面讲的三种心理链接。

原本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为了体验和学习,但是,在后天错误的教育方式下,这个天性不断地遭到破坏。

孩子越大,越发现周围根本没有人关心他过程中怎么样,有没有突破,想不想去做,只要最后结果好,父母就会满意。他自然会觉得,结果最重要,我怎么想,怎么做不重要。

所以,为什么孩子要躺平?为什么和父母讨价还价,不愿意努力?

这就很好解释了,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努力只是为了得到符合家长期待的结果,而他想要成长的心被压制住了,他没有办法做他自己。

但是,没有人想要为别人而活,包括父母在内。到了某个时间点,比如青春期来了,孩子内心的力量变强了,他突然开始反抗,不想为父母干了,我要躺平。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内心,他其实不是不想自我负责,而是不想为父母的期望负责。也不是不想成长,而是不想为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成长。

那么,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真正为自己成长?

举两个例子。

学堂每个学期会安排一次8小时50公里突破,过程中随着体能的下降,中间会有一段时间,某些抗压能力差一些的孩子会跑得比较颓废。

其中一个男生,他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能不能不跑了,去做后勤。

老师就告诉他,你跑到多少公里就可以吃一个馒头。

他就马上有动力了,跑得比之前都要快很多。

另一个孩子,一说到父母给自己怎么怎么提要求的就会很烦,眼泪往下掉。

她不想为父母去努力,但是又怕父母难过,所以很纠结。

老师就帮她分析,父母为什么这样提要求,同时把父母的要求和她自身的目标结合,然后把目标再引导一下,孩子就明白了,父母是在帮助我,心结疏导开了,状态立马好转。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

代表孩子在为自己去争取的时候,是非常积极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想成长,而是不想为了父母而去成长。

因此,教孩子自我负责的一个原则,就是把事情变成孩子自己想去做的,孩子就会非常开心,也不会觉得累。

03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负责?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喜欢被严格要求,喜欢在突破的过程中去成长和提升。

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可能孩子刚开始不想做,等到他真的突破了,整个人是非常快乐的,因为这代表他比之前厉害了。

有个孩子,一次周末通话中,家长要求他五公里要破纪录,要不然就全马伺候。

孩子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一个大男生坐在走廊上对着电话嚎啕大哭,但是家长没有妥协。

哭归哭,后来跑5公里的时候,他还是尽力去跑,结果不断破纪录,还破了全校记录。

而且,跑的时候并不像电话里在父母面前一副哭哭啼啼,委屈柔弱的样子,反而非常的霸气。别人都要先去起跑线占个好位置,他慢慢悠悠走在后面,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第一名。

所以说,家长提要求和不提要求,孩子整个呈现出来的状态差距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女生,从小是家里包办长大的。

刚来学堂的时候,几乎各个方面都排在全校最后,运动很差,内务倒数,虽然之前在国际学校上学,英语有一定的基础,但发现自己英语也比不过别人。跟伙伴相处很挑剔,看不起班里的某些同学,但是内心又极度自卑,整个气质就是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平时都不会笑。后面我问她是不是不太想活,她说确实是,一直都有,就是觉得人生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

但是后面,慢慢的她开始学会一点点去突破自己。

虽然惰性依然很强,突破幅度比不上其他孩子,但是每次突破,她都非常开心

明显可以看出来,她的气质变得不一样了,话也多了起来,整个人更打开,也很愿意去帮助别人,而不像刚来的时候喜欢挑剔指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都是热爱突破和成长的。

不过有个问题就是,当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之后,有的孩子会特别恨家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孩子突破,孩子即使当时恨,但是事后会非常感恩,当然孩子年龄比较大那另说,下面会讲到。

孩子因为被严格要求而恨家长分为几种情况。

▼ 第一种:孩子从小到大没有被严格要求过,家长突然给孩子要求。

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的环境是很宽松的,从来没有被严格要求过,长大之后父母突然提要求,他的抗拒是很剧烈的。

就像大冬天的,孩子呆在暖和的被窝里睡得正舒服,这个时候父母突然告诉他,你不能睡了,你要起来,否则把被子抱走,谁愿意呢?这个时候抢被子,各种斗争就开始了,因为孩子不愿意离开温暖舒服的氛围。

我们星月班的家长前段时间来学堂给孩子做调整。这些家长有不少是做企业的,他们都感叹,管孩子比管企业员工还要难,因为对孩子们的心理把握不住。

有一个孩子,给人的印象是温和,有礼貌。

他私下跟同学是这么说的,不管在学堂还是回家都是调整,这么累,还是在家里更好发挥一点。发挥什么?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来逃避父母的调整。

他对家里宠爱他的亲人是这样评价的:啃老本,没脑子,任他摆布。

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他不可能这样说。

可见,孩子年龄越大,会按家长要求去做的可能性越小。

那么,如果孩子认为父母没有用了,不能给他提供价值了,他会怎么样呢?

有一个人是家里的独生子,为了供他在日本留学读书,父亲去美国打工,母亲每天只吃咸菜,每个月要给他汇16000到20000元的生活费。

但是,他认为父母给他的生活费不够,于是就从日本飞回了上海。

他妈妈去机场接他,觉得儿子要钱要的太多了,说了他两句。这个儿子就拿出水果刀,在他妈妈身上捅了9刀,然后扬长而去。

所幸他妈妈没死,躺在病床上还在说,我的孩子捅了我肯定有他的原因,我理解他。

这对父母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留学的钱加上生活费,在上海都够买一套房子了。但是,孩子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外面挥霍,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怨恨父母给的钱不够多。父母心里当然会有些不满,但也只是语言上抱怨一下而已,抱怨完了,还是照样纵容孩子,甚至到最后,孩子拿刀杀他妈妈,妈妈还是无条件地包容他,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

听到这里,我相信各位家长都看到了,越是无条件满足孩子,为孩子付出越多,孩子越不懂得感恩,越是怨恨父母。并且,孩子年龄越大,他的对抗越厉害。

怎么办?那就是:孩子越小,越要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不是语言上说得狠,而是行为上的严格。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如果孩子在您严格要求的时候钻空子,找各种渠道偷懒,或者直接挑衅和反抗。您认为应该理解和包容,还是拿出应对措施呢?

▼ 第二种情况:父母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孩子提要求。

大多数家长有一种心态,当孩子状态不好的时候,父母会有担心,紧张,然后给孩子提各种要求,一定要孩子迎头赶上。但是孩子如果状态比较好,或是排名比较理想,家长就满意了。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帮助孩子成长提升的原则。

因为如果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在过程中有没有学到东西,那么当孩子排名靠前时,就更应该给他提要求了。因为你不提要求,很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会开始飘,不会有进步空间了。

同时,孩子排名高,父母就不提要求了,代表父母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给自己带来面子。

那么,孩子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还是为了家长的面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他还会愿意努力吗?他不会,甚至会有很大的怨气。

等他长大了,开始有自主权了,他会对抗,不想学习,但是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么和学习相反的事情,就应该是我想做的事情吧,相反的事情可能是吃喝玩乐,也可能是黄赌毒。 

以上这两种情况,父母突然给孩子提要求,或者根据心情提要求,孩子都不会觉得父母在真正的帮助他,反而会觉得父母是在整他,就会很抗拒。但如果孩子发现,家长是真正想要帮他的,慢慢就会转过来,发现父母的好。

04 

如何激发孩子的成长愿心?

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目的是帮助他成长,让他更快乐,这辈子能更幸福,同时给到孩子两个链接:

第一,不努力就会被收拾。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努力,那么家长就会收拾他,让他承担不努力的后果。有了一个这样的链接,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比较精进。

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很多,从小被父母收拾得多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跟父母的感情也更好。

第二,我可以做到。

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会去突破,以为突破很困难,所以心理障碍大,不想做。给孩子提要求就是逼着他去尝试一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让他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有成就感了,动力也慢慢起来了。

但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当父母给孩子提的要求高时,孩子确实会努力。但是,如果孩子年龄大一些了,他惰性就会很强,这个时候父母的话孩子不太往心里去。

第二,父母刚开始提要求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好好做,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后面遇到瓶颈的时候,可能他会开始泄气,会想:努力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一定要去突破和成长呢?

所以,要想孩子有持续的自动自发的成长动力,我们就需要帮助他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我为什么要去成长和突破?

我们先看一下大多数家庭是怎么做的。

很多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到孩子,甚至费心费力为孩子争取特权。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暂时获得了很多,包括别人没有的机会和资源,但是对他来说这可能并非好事。

开头我们讲了世界第一败家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父亲爱德华多和儿子若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富翁思维,另一个是乞丐思维。

什么是富翁的思维呢?

就是我可以不断创造出别人需要的资源,不断地为世界付出,所以就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资源,变得越来越富有。

乞丐的特点是索取,他的钱都是靠别人给的,如果别人不给,他就没有。而且,乞丐只知道消费,不创造财富和资源,不管手里有多少钱,早晚都会花光。

若热就是如此,虽然继承了巨额遗产,但是他不会赚钱,只会花钱,这笔钱还不够他花一辈子。所以说他骨子里其实跟乞丐是一样的,只不过他运气不错,要到了一笔巨款。

因此,这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家长们不断为孩子创造机会和资源,不断付出,这是富翁思维。但是,孩子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机会,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怎么去付出,逐渐变成了乞丐的思维方式。

那么,乞丐的一生是幸运的还是悲惨的呢?

第二,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越会觉得,自己必须靠父母才能做到和别人一样的事情,我比别人弱,很无能。

所以,他不会真的快乐。

第三,由于孩子习惯了往外索取,如果别人没有给他想要的,他会认为别人有问题,因此,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对别人的抱怨和指责。

比如,背后说别人坏话,和别人发生冲突,经常陷入黑暗和情绪中。

所以,只要我们教给孩子的是索取模式,他就丧失了创造和成长的动力,成功、幸福和快乐就会离孩子越来越遥远,失败、不幸就会如影随形。

我相信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那要怎么做呢?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在家里地位很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小小年纪就像退休了一样,他的内心会很迷茫,有一天他会开始想:我为什么要努力?我为什么要活着?

如果他活着没有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他就会躺平,甚至做出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就像前面讲的世界第一败家子,他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拼命花钱。因为他除了花钱没别的事情干,最后把20亿美金家产全部糟蹋光,自己晚年凄惨,儿子女儿都重新掉到了底层,整个家族的命运从巅峰掉到了低谷。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家族避免这样的的命运,就需要把孩子每天做的事情赋予一点意义,让孩子觉得,他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而是说,他做的事情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

他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就是有更多的人需要我,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就像一个国家的王子或者公主,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人,他们需要提前做很多的准备,学习很多东西,接受很严格的训练,让自己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

因此,真正的王子和公主是绝不会懈怠的,因为他的内心有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今日教孩子要做最好的中国人,打败美国人。孩子如果愿意朝这个方向走,就会觉得自己要不断持续努力。同时,他在努力的时候会非常开心和充实,因为他觉得,自己活着是在帮助这个世界。有时候遇到困难了,可能会有偷懒的想法,孩子也会自己调整。

如果让孩子改变世界的这个想法太高远了,家长没有办法落到实处,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实际的方式,就是家族以及家庭目标。

比如,家庭(家族)的目标就是要做文化上层,为子孙后代打下基础。孩子就会觉得,我也要把做文化上层当成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为家族承担责任的机会。

那么,他走到外面去,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给家里丢脸,也会用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父母只要在后面给一点力,孩子自己就会往前走了。

这样的孩子,您还用发愁他不会自我负责吗?您还用担心他人生不够快乐、成功和幸福吗?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最后,感恩提供案例的家庭以及学生,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全部讨论

2023-03-27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