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人生第一个1亿美元是怎么赚到的?下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4

十、国民赔偿保险公司

1965-1967年这段时间,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资金已经达到了3000-6000万美元的规模。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大约为2200万美元,只要工厂能够产生利润,巴菲特是不愿意关闭工厂的,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20年之久。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巴菲特一直在远远地观察林沃尔特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1967年2月,伯克希尔最终以860万美元买下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至少为伯克希尔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学习感悟:

1、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前,应该做好观察数年的准备。

2、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可以用于投资赚钱。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为零,这笔不断增加的资金和巴菲特优秀的投资能力结合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在2019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我们被财产/意外险P / C业务吸引的原因之一是该行业的商业模式:P / C保险公司先收取保费后赔付。在极端情况下,一些理赔(如接触石棉,或严重的工作场所事故)的赔付可能持续数十年。这种‘先收取保费,后赔付’的模式让P / C公司持有大笔资金 - 我们称之为‘浮存金’ ,最终会赔付给其他人。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会将这笔浮存金拿去投资获利。”这正是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

十一、失败的案例:霍希尔德—科恩公司

20世纪60年代后期,30多岁的巴菲特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1966年3月,巴菲特芒格等人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以“三流的价格买进一个二流的百货公司”收购了霍希尔德—科恩公司。1968年,百货公司营业额大幅下降,巴菲特最终在1969-1971年初出清了霍希尔德—科恩公司,大约收到1100万美元。这次对霍希尔德—科恩公司的投资中,巴菲特合伙公司、芒格的基金和戈特斯曼的基金都有数额不大的亏损。

学习感悟:

1、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远胜过以好价格买进一家一般的公司。

2、优秀的骑手在良马上会表现出色,在劣马上可能毫无作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差公司,就是典型的劣马。

3、巴菲特说,他和芒格都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陷入困境的公司。投资五年最后亏损出局。建议投资者应避开有麻烦的企业或及时止损。

4、人类行为中的无形力量和惯性会驱使人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就像工作是为了填满时间一样,有些公司的项目或收购就是为了花光手里的钱。巴菲特一直在优化管理他的投资,以降低这种惯性的影响。

十二、联合棉纺公司

1967年初,巴菲特和多元零售公司的少数股东同意拓展零售帝国,他们收购了一家服装连锁店——联合棉纺公司。一开始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并没有兴趣,但是看完联合棉纺公司5年的财报数据后,巴菲特动心了。并且他对省吃俭用的工作狂经理人非常感兴趣。巴菲特留任了原本准备退休的罗斯纳,罗斯纳一干就是二十年,1969年联合棉纺公司更名为联合零售公司,最终并入伯克希尔。

学习感悟:

管理出效益。传统公司利润回报和管理层的成本管控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由于出色经理人的努力,到1968年联合棉纺公司为巴菲特创造了20%的年化回报率。

巴菲特1969年拜访费雪

十三、伊利诺伊国民银行信托公司

1969年,伯克希尔购买力罗克福德银行,即伊利诺伊国民银行信托公司97.7%的股份,他留任了阿贝格,一如既往地采用了放权管理的模式,让他独自管理企业的运营。在完成收购之后的五年半时间里,这家银行给伯克希尔的分红达到了2000万美元之多,超过了当初收购的价格。此外银行隐含的特许经营权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长。

1980年底,监管当局收紧了政策,不再允许银行成为任何一个非银行组织的一部分,最终罗克福德银行被从伯克希尔拆分出来,41086股该银行的股票,被交换为类似数量的伯克希尔股票。

学习感悟:

1、和之前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公司的思路不同,巴菲特这次是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于一家优秀的企业。如果一家公司在过去显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我们就会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盈利能力会持续下去,那么这家企业就值得以合理的价格购买。

2、对于伟大的企业,应该多买一些股权,持股比例越大越好。

3、如果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在出售公司时,非常关心买主是谁,买主是否会将公司很好的经营下去,而不是只想以最高价出售公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4、那些坚持低成本、重视低风险、关注持续成长的银行,与那些复杂的银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前景。

5、持续寻求效率提升、成本节约的经理人,是值得大力支持的。

十二、失败的案例:奥马哈太阳报

从小时候每天投送《华盛顿邮报》开始,巴菲特就对有品质的报纸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69年1月1日,伯克希尔以125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太阳报》的全部股份。但是《奥马哈太阳报》在财务方面一塌糊涂,一直在当地处于第二的位置,1980年,《奥马哈太阳报》卖给了一个芝加哥买家,具体金额不详,但肯定低于125万美元。情况最终没有好转,《奥马哈太阳报》在1983年停刊。

学习感悟:

报纸行业是一个有特许经营权的行业,但一直处于千年老二地位的《奥马哈太阳报》最终输给了老大《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投资失败的原因总结:

1.赢家通吃的行业老二老三通常没有好结果。

2.财务回报必须达到要求,但《奥马哈太阳报》只能给巴菲特提供8%的回报。

3.投资者需要有社会责任情怀,但财务回报是实现社会情怀的基础。

十三、更多保险公司

1969年,伯克希尔继续收购了两家小型公司,一家是布莱克印刷公司。另一家是盖特韦承保公司。

在伯克希尔的版图里,有1600万美元放在纺织业务上,伊利诺伊银行有1700万美元净资产,保险公司约有1500万美元。

学习感悟:

1、伯克希尔对传统纺织业采取了主动收缩的战略,同时在证券投资上收益越来越多,最终伯克希尔转向收购能够创造更多浮存金的保险公司,并用浮存金进行再投资,形成了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

2、资本配置是巴菲特投资表现优异的核心。也正是巴菲特开阔的视野帮助伯克希尔避免了在纺织单一行业下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十四、蓝筹印花公司

从1968年开始买入,到1969年底,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持有了大量蓝筹印花股票。公司拥有大量的浮存金。在蓝筹印花公司遭受股东(小零售商)恶意抛售股价下跌时候,巴菲特和芒格大力买入,最终主导了蓝筹印花公司的董事会,并接管了投资委员会。

学习感悟:

1、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而言,浮存金是获得额外报酬非常有用的工具,可提供无息资金。

2、了解一家公司,是投资者敢于逆向投资的前提。

3、只要公司的经营机制没有问题,股权治理有问题的企业未必是糟糕的投资。

十五、喜诗糖果

1972年1月3日,蓝筹印花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哈金斯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和CEO。巴菲特喜欢留住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哈金斯一直工作到81岁高龄,在公司工作了55年,做了33年CEO。2006年在保险部门为巴菲特工作了数十年之久的布莱德•金斯特接手管理了喜诗公司。

到2014年底,喜诗公司税前利润累计达到了19亿美元,这笔当年以2500万美元成交的生意,给巴菲特和芒格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税后利润,用于投资其他企业。

学习感悟:

1、喜诗品牌在美国西海岸深入人心,这些巨大的资产并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极佳的品牌、非同寻常的客户关系可以创造消费者特许权,和资产负债表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商誉。

2、为特许权出价物超所值。起初收购喜诗糖果时,巴菲特付出的价格远超过公司的有形资产,3PB,但后来复盘来看,喜诗糖果的高回报率让最初的买价显得非常便宜。

3、更大成功的力量促进巴菲特加速成长进化。经历了喜诗糖果的非凡成长,巴菲特开始青睐强大的品牌的公司,这也促使他日后做出了更多伟大的投资决定。

4、为什么要买喜诗糖果,1.回报率达到25%;2.拥有市场定价权;3.管理层一直坚持主业,专注于制作高品质的产品。4.原料市场卖家众多,公司有主导权。

十六、华盛顿邮报

1973年的春夏,巴菲特用伯克希尔发行的20年长期债券募集的资金购买力《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共投入1060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9.7%的股份。1974年巴菲特受邀加入公司董事会,直到1986年从邮报的董事位置上退下来成为大都会公司的董事,大都会也是伯克希尔投资的一家非常成功的媒体公司。1996年,在大都会被卖给迪士尼之后,巴菲特重返《华盛顿邮报》董事会。

这项1060万美元的投资,到2005年市值成长为13亿美元,还不包括历年的分红。

学习感悟:

1、在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时,一定不要被短期遭遇的问题蒙蔽双眼。

1972-3年《华盛顿邮报》因为报道“水门事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但是也因此得罪了白宫。市场担心《华盛顿邮报》将失去两家电视台的牌照,因此股价一度深跌。巴菲特看到的却是该公司的护城河: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的报纸无需增加太多成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广告收入。未来广告和发行收入还会继续上升,“考虑到公司拥有的护城河和成长前景,我愿意在前一年度盈利的基础上支付一个更高的市盈率”。

2、如果你买入之后股价大跌,不必感到沮丧。如果公司能够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就继续持有。

3、如果股价足够低,回购股份对于股而言是件好事。

4、不要为过热的公司支付高价。

5、“注定”的公司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以合适的价格买进时)。这种类型的企业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处于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按照预期他们的竞争优势将会在今后数十年内继续保持下去。“在你心中测试一下公司是否属于“注定发生”的类型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要去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上居住10年,10年之后等你回来的时候,那家公司是否还能在他的行业里继续处于主导地位?可口可乐在饮料行业可以,吉利剃须刀可以,吉百利的巧克力可以......这些公司的力量将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源于他们在人们心中地位有关,而且这种影响可以在代际间传承。

巴菲特1973年买入时,邮报的净利润只有970万美元,到198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69亿美元,15年增长超过了27倍。

巴菲特回顾说:“我们在邮报上经历了三种上涨:1.公司商业价值的飙升,2.公司回购带来的每股商业价值的快速提升,3.超越每股商业价值的股价飙升。”

6、高质量的经济特许权也有可能丧失。即便是优秀的公司也可能失去这个优势。好日子持续了数十年以后,因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纸媒行业受到冲击,《华盛顿邮报》的经济特许权被摧毁了,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利润开始缓慢下滑,即使采取了各种成本控制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十七、韦斯科金融公司

1972年夏天,巴菲特和芒格指示蓝筹印花公司以200万美元买进了8%的韦斯科金融公司的股份。为了提升蓝筹公司在韦斯科的投票权,接下来又以17美元的价格买入了更多的韦斯科股票,直至持有17%的股份。直至1974年,巴菲特和芒格加入了韦斯科董事会,同时蓝筹公司继续买进韦斯科股份,到1977年年底,达到了80%。

关于韦斯科金融公司,巴菲特和芒格在买下这家公司之后的30多年,他们没有将公司里的闲置资金用于原有的储蓄和房贷业务,而是沿着伯克希尔探索出来的道路,将资金用于收购和构建其他重要的生意,例如投入保险业务,构建股票、债券和优先股投资组合,比如雷诺兹烟草和富国银行等。

学习感悟:

1、将声誉视为极为重要的资产。巴菲特的声誉让其获得了收购韦斯科金融公司的机会。

2、资产配置可能会犯错。韦斯科金融公司投资的钢铁相关的公司一段时间利润达到了惊人的高点,接着就进入了周期性毁灭。

3、在利率上行时,因为贷款收入是固定的,而吸储成本是浮动的,这种吊挂的现象导致当时一大批银行倒闭。而巴菲特、芒格等成功预见到了问题,并提前做了出售资产的准备,让韦斯科躲过了行业危机。

4、韦斯科金融公司是一个小型的伯克希尔,业务重点也在保险业务,但公司的承保利润并不丰厚,其中很大部分是投资收益。

十八、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197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意到了韦斯科公司的多宗交易,关注到巴菲特和芒格直接或间接通过多元零售公司间接掌握蓝筹印花公司。同时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影响蓝筹印花公司。他们怀疑巴菲特和芒格是否会密谋操纵公司的股价。两年后巴菲特自证了清白,但是他决定要将他的生意简化。

通过合并,伯克希尔控制了蓝筹印花公司过半股权,巴菲特持有13%的蓝筹印花股份。除此之外,他实际上再无其他投资组合。巴菲特持有伯克希尔43%的股份,他的妻子苏珊持有3%。到1983年,伯克希尔买下了蓝筹印花其余所有股份,完成了100%持股。

完成多元零售公司与伯克希尔的合并时,巴菲特48岁,伯克希尔的股价很快上升到200多美元,巴菲特夫妇实现了第一个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