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29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企鹅欧洲史”系列第1-3卷,从古典欧洲讲到中世纪盛期,5分。这系列水准非常高,每本都是相关时期的资深研究者撰著,而且好读。其中第二卷《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讲早期中世纪的,其作者即读过的上一本书《中世纪欧洲》的作者。中国人写中国史,在可读性、在写作技巧上逊色于西方人写西方史。

随便列几条:

1、西罗马的崩掉,有断裂,也有相当程度的延续。后续东罗马(拜占庭)的形态,可以部分逆推之前罗马帝国的历史图景;

2、所谓“封建”,经典形态源自法国的历史状况,整个欧洲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3、说封建,有时还不如说是碎片,类似于先秦商、西周史中的万国林立。所谓国,是早期的国,很多只是部落、村落,互不统属,如中世纪早期爱尔兰有150多国。这是欧洲后世强调“分权”意识的历史根基;

4、比较眼光,历史上欧洲的国家构建进程严重落后,由此,也具备后发优势;

5、从西方历史经验中提取的概念,如“民族国家构建”等,用于解释中国史时应谨慎。所谓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实际是更新或重构。其他还有很多概念也是如此;

6、第三卷的一个看法:所谓英国宪政的发展,“19世纪时选民范围的扩大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因为18世纪时出现了政党政府制度,17世纪时斯图亚特诸王受到了宪政约束,16世纪初期时人们进行了议会改革,13世纪时代议制度获得了发展,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2世纪时普通法的诞生。”作者认为,这一得意地描绘出的完美图景和谱系,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缺陷;

7、很多描述性概念过于笼统,需要厘清,否则人云亦云,脱离事实真相,评价也不合理。比如“专制”这一概念的被滥用,就是一个。常见无脑批判传统中国专制的,既没澄清概念,也缺乏历史情境和比较视野。专制的传统中国的普通人(即农民),实际拥有的权利还胜于同期西方世界的普通人?

8、历史知识和观念是慢慢累积丰富的,每隔30或50年,大致会有相当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旧的管用30年),由此推算,大多数人的历史观念,大抵建立在上世纪7、80年代的研究水准上,然后固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