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唯一重要的旅程:对自己不断了解和极度坦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字数:3281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1

这两天被朋友安利看了一场关于俄罗斯年轻网球运动员安德烈·卢布列夫(Andrey Rublev)的访谈。

1997年生的他已经获得了2023年蒙特卡洛大师赛冠军、2024年马德里大师赛冠军,采访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很深刻,特作截取:

“赢得大满贯冠军和成为世界第一,当然是目标。但我想更专注于自己,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再去取得进步。”

“网球在一路“找自己”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达到了自身能力的天花板,即便没有拿到大满贯冠军和成为世界第一,都不会觉得遗憾,起码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说一句我的潜力不足以赢得大满贯冠军。”

主持人一直想要了解他对于对手、比赛和荣誉的看法和态度时,似乎卢布列夫网球游戏中的对手和玩家都是自己。对他来说极致的自我探索和了解,才是这项体育运动之于自己的意义,而奖项、荣誉以及粉丝的崇拜,则并不在他所关心的范畴内。

无独有偶,2年前,刚满 19 岁的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年初的时候,输给了哈勒普,后来又输给了萨卡里,她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球员。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主要就是在心境上。面对优秀的球员,你要自己能够放得开,相信自己有实力去击败她们,这是最重要的,心境到了,一切就对了

这些回答都非常朴实,没有艰深的词藻,也并不需要解读。出色的运动员可能拥有顶级的身体素质、过人的球商,但这并不是成为顶级运动员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极度了解与坦诚。

2

网球如此,其他领域也如此,对自己越来越了解的过程,可能就是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所必经的过程。

谈到投资,巴菲特在20世纪末因拒绝投资科技股而错过了科技股的大涨,很多投资者因为互联网的浪潮而实现了几十倍的资产涨幅,当面对许多人的质疑,甚至一个基金经理称“巴菲特让他们感到羞辱”时,他是这么回答的:

“科技行业不在他的能力圈内,他了解的是棒棒糖而不是软件。”

紧接着,他又做出了如下表述: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弄清楚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

能力圈是价值投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与对自己坦诚与了解是几乎一致的。它不仅包括对自己真的懂或真的不懂某件事物的觉知,也在于了解自己是否能够通过努力拥有读懂一件事物的能力,而这样的了解大多时候只需要一些简单的逻辑或直觉分析就能拥有,并不需要拥有超乎常人的智力水平,而阻碍其了解自己的源头,往往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身高仅170 cm的男生心中却拥有一个前往 NBA 打职业篮球的梦想,这个概率几乎为 0 的事件,但其坚持认为只要足够刻苦、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就能实现,那么他注定会前往一个非常辛苦、受挫,但结局并不圆满的职业路径。

3

巴菲特说过:“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栏杆。”很多时候我们心底里其实知道自己并没有能力跨越 7 英尺栏杆,但人性中的高自尊、渴望被看到、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因素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对自己不再真诚,而结果是选择了生命中最 Hard 的模式,开启自己的一生。

其次,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在其中起到了负面的作用,那就是逃避贪婪。看似非常矛盾的两个心理,却都能逐渐让人失去了对自己的了解。先说逃避,首先问问自己一个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总想做点违背自己能力圈的事情来填满自己的时间时,是不是说明你在逃避着一些重要且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是心理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心态,之前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来访者,当不想发展一段辛苦、平凡但可实现的职业生涯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幻想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自媒体网红、职业电竞选手。但实际上,这些他们所失去的底层坦诚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能够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为,逃避这些眼前的、重要的、可以触及的事情,这时候应该做的是让自己从可以做到的小事做起,慢慢地锻炼自己的社会性,脚踏实地、把手弄脏才能让人逐渐从实践中获得掌控感。

其次是贪婪,当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达到他对当下或未来的自己的期望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会给人带来一种痛苦和割裂感,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期望,让自己的期望逐渐接近自己的能力。但人性的另一个弱点——贪婪在此刻也同样可能发生,他们心中无法接受自己是个平庸的人、或过着平凡的人生,这时候,就选择了“假装自己的能力达到了期望的水平”的方式来欺骗自己,或者用行业幸存者的特例来激励自己,这样一来,短期的认知失调解决了,但长期他们总归需要重新面对这实际上并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4

“不要扮演”

当活在他人的眼光中的时候,总是不经意的学会扮演,艳羡职场精英的可能扮演忙碌,而实则并不喜欢高负荷的工作,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可能扮演自由,但实际上却希望找到生活中的限制和秩序,我观察到往往社会性越强的人,扮演能力越强,扮演中也很难被他们找出漏洞,但对自己不坦诚的扮演行为实际上对自己的长期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因为成功的扮演案例,让我们越来越难在社交中展现底层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经历也会让人慢慢失去对自我的觉知和判断。

我一直认为常说的“中年危机”其实是一场“中年叛逆”,这场叛逆只会发生一次,但时间或早或晚,本质上是一场存在主义危机,发生在当生活中的一切尘埃落定,而却还没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不断向内求索的过程,不断想要打破这尘埃落定的生活,因为这种尘埃落定是你期望中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这次“叛逆”就是一次让你重新找回底层真实的自己的旅途,了解自己真的擅长什么、有什么需求。

有的人可能 20 多岁就经历了,有些人可能 40 岁才经历,但无论如何,长期的扮演行为会让这场叛逆虽迟但到,但存在主义探索发生的越早越好。所以,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今天的生活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我有没有在做扮演行为?

把生命中的任何事都看做游戏,你要独自选择去玩其中的哪一个,不要去选那些看上去很酷炫但实际上并不喜欢的游戏。但还好,生活能给你重新选择的权利,但记住,反悔的次数有限。

5

最后,想聊聊找到底层的热爱。对自己真诚是找到生命中底层热爱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所以一个人能够真的找到愿意花一生去做的事情是极其难得和幸运的。

真正的热爱可以类比为一种成瘾行为,而不是需要付出精神力的行为。当你觉得自己喜欢阅读,但当你在拿起一本书却味同嚼蜡、想尽快结束这一行为的时候,即使你每天花费很多时间阅读,仍然很难讲这是一种底层的热爱。

另外,底层的热爱是针对这件事本身,而不是这件事所产生的结果,进入顶级投行、咨询公司的憧憬和快乐,是这份工作的内容让你感到有成就感和快乐,你能够比同事们更愿意花时间在工作上,甚至能在工作中产生心流体验,而不是这份工作的精英身份和别人的艳羡目光给你带来光环感而获得的快乐。

同样,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赚钱让他们更快乐,而另一部分是花钱让他们更快乐,我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给你一笔钱让你从今能够购买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或商业活动,你愿意吗?

我的答案是很坚定的不愿意。但任何回答都没有好坏之分,我也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自己不俗于常人的优越感,我知道只有像这样不断的询问、在实践中感受、逐渐的了解自己,才能获得底层的坦诚,并最终获得对生活真正的热爱和面对生活挫折的勇气。

前两天重听张潇雨老师的播客《得意忘形》,其中有一段话,十分触动我,并以此结束本篇散文:

“如果,你也感觉到,假如自己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就无法避免要与现在身边的人与环境分离,会让更多人不理解你,也可能会变得更孤独一点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没关系的,大胆去做吧。在更高处、在更远处、在更深处,你还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最重要的是,你会遇到真正的自己——

这也是我们一生唯一重要的旅程。”

作者:Vincent

修订:F.Lee

版权声明:

《臻于价投》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