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银行业务及特色指标梳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19回复:9喜欢:50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二级银行”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派生广义货币的重任。商业银行是通过放贷派生广义货币的唯一法定主体。虽然除了放贷,派生广义货币的重要方式还有外汇和财政收支等,但外汇和财政收支是被动地派生广义货币,主动地派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商业银行放贷。

派生广义货币就是无中生有。要说清楚商业银行无中生有的过程和商业银行这个最基础最传统的业务,我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假设一个国家现在还没有货币,政府要像大多数国家一样建立起货币体系。那么他需要先设立一个央行和一个商业银行,央行先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给商业银行,该发行多少他也不知道,就先随意少量发行一些,不够用再发就是了。央行发行货币,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就是印钱。他只是在账本上记上一笔账,就完成了货币发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只需要记一笔账,就收到了央行发行的货币。货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套记账系统,而实物现金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流通才印出来的一小部分货币,仅仅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货币的实物外化。随着数字化趋势,实物现金的用处将越来越小。

商业银行根据实际需要,会从央行取回来一点实物现金备用,剩下的货币会在央行开个账户存着,这个账户叫准备金账户。存在央行准备金账户里的货币叫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真实拥有的货币。接下来,商业银行就可以开张营业了。我们看,这时商行手里除了获得了一点点实物现金之外,实际上他手里依旧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但这时商行就可以对外放贷了,同样他只是在账上记了一笔账,什么也没有交付出去。贷款人什么也没收到,只是在银行账户里多了一笔存款。到这时,银行完全是无中生有,就变出了他资产端的贷款和负债端的存款。理论上,银行的这个“骗局”可以无限的玩下去,然后变出无数的贷款和无数的存款,这就是广义货币的派生。但是这里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存款人可能提现,把存款变成现金,银行就要动用他真正拥有的基础货币了。基础货币的“真钱”有限,贷出去的“假钱”则多得多,却都是客户账户里真实的存款。如果所有客户都跑到银行来提现,那银行一定应对不了,因为他的“真钱”太少,“假钱”太多,这时就会发生“挤兑”。提现的总额超过了“真钱”的总数,整个银行体系就转不下去了。这就是流动性风险。所以,整个银行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大骗局”,他们所做的就是无中生有的生意。派生出广义货币中的“假钱”。这个把戏要想玩下去,就必须让客户相信存款等同于货币。大多数人才会把存款的数字认同为货币,放在银行的账本上当真钱用。因此,银行系统的底线任务是确保存款的绝对安全,让居民踏实的将存款当做“钱”,以便这个“骗局”能继续下去。否则,整个金融系统就崩塌了。

上面用一家银行代替整个银行系统,还假设一开始没有货币。现实微观世界中,会有很多家商业银行,他们以营利为目的,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客户的存款会在不同银行间转移,某一个个体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如果允许银行无限加杠杆,银行是没有抵御风险能力的,风险很容易在银行间传导,“传染性”是银行业的一大特征。整个银行系统会非常脆弱。所以,央行会对商业银行存贷规模进行限制,以控制系统风险。央行用的办法就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会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银行拥有的基础货币/存款,不能低于的最小比例。言下之意,你的存款里可能有这么大比例被提现,你得有所准备,准备好相应数量的“真钱”,以防“挤兑”。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个体银行的存贷规模做了限制,也使央行可以非常容易的控制银行系统派生广义货币的上限,对银行加杠杆的程度进行调节。

高杠杆经营是商业银行“无中生有”生意模式的必然特征,也是所有风险的根源。因此,对银行杠杆水平加以限制,使其抵御系统性风险。全球的银行业在“吃一堑长一智”的模式之下,慢慢探索出一条监管银行稳健经营的核心方法——资本管理。资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银行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的出资额要达到银行的风险资产一定比重。言下之意就是银行的风险资产如果发生损失,可以先用资本来覆盖损失,从而保证存款安全。资本管理的核心指标就是资本充足率,即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由于金融具有“传染性”,银行监管得到各国的共识,于是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标准。后来,由于发生了几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人们痛定思痛,巴塞尔的标准几经调整,趋势是越来越严格。最新的版本是2010年制订的,被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通常具有前瞻性,制定的标准高于普遍的现实情况,要求各国银行限期达标。我国银行业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通常会制定自己更加严格的标准。

资本充足率,按照分子资本的不同含义,分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全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全部资本都有非常明确的认定标准,各行不存在差异。三者依次放松要求,因此三种资本充足率依次增大。分子风险加权资产的认定存在两种方法:权重法和高级法。权重法是把银行的各项资产按照风险高低分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这种算法,按监管的规定对风险资产的认定采用一刀切,笼统、粗糙。高级法,则是银行按照自己的标准,根据不同资产的实际情况,自己细化认定的。权重法和高级法的区别,就像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用的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一样。高级法使用银行内部的个性化标准,对银行的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并不是随意就可以采用的。其对风险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银行要实现高级法计量风险资产是需要巨大投入的,并且需要监管机构审核通过。并不是所有银行都有用高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格的。目前国内只有五大国有行(除邮储)和招行被批准使用高级法。

银行费心费力用高级法计量风险资产,其目的是要通过精确计量,达到减小风险资产权重,节约风险资产的目的。从而减少资本消耗,提升资本充足率。为了防止银行动机不纯,钻监管空子,提出了资本底线要求和并行期。首次施行高级法的银行,并行期内,两种算法的风险资产节约不能超过限额。我国的并行期是3年,每年的底线是95%,90%和80%。也就是说,前三年每年能节省风险资产的限额是5%、10%和20%。3年后,经过监管机构批准,才能结束并行期,没有限额要求。还没有批准就是为并行期间,还受20%的限额限制。2024年1月1日起,将实行72.5%的永久底线来替换并行期底线安排。

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钱生钱的业务;另一类是以服务赚钱的业务。以钱生钱的业务以赚取净利息收入为目的,需要投入自家资源,会影响自家的资产负债表,故也叫表内业务。表内业务自然牵扯两个方面,钱的来源和钱的去向。来钱的方向主要是负债(银行高杠杆经营,自己的投入很少),钱出去的方向是资产。于是就划分成了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负债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存款、同业和发债。“存款立行”,存款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是最重要的负债。存款按来源分为公司客户存款和零售客户存款,按性质分为定期和活期。存款的利息支出是银行最主要的成本。活期的利率很低,定期就高很多,通常久期越长,利率越高。所以,活期占比决定了存款平均成本的高低。银行总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吸收存款,但成本的高低只是一方面,稳定性则是矛盾的另一方面,稳定性意味着高成

本。

 

 

 

同业业务的出现正是源于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日常要根据存款数量决定央行准备金账户资金的余额,银行资金的余缺促进了同业间短期借贷的需求,近而形成了银行间市场。同业业务本质上还是借贷,只不过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借贷。同业负债的利率比存款高得多,同时完全市场化,利率波动剧烈。同业负债通常作为临时应急的手段。

同业业务中有一种同业存单,是银行向同业发行的定期存单,其本质是发债,只不过对象是同业的金融机构,故在“应付债券”反映,不作为同业负债。商业银行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同业”是央行,有时也会直接从央行借款。报表会单独列示。

发债是银行典型的主动负债。通过资本债或金融债的形式筹措中长期资金,资金成本较高。资本债还有充当银行资本金的功能。另外,银行还会发授政策支持的专项金融债,专款专用,投放到政策扶持的特定领域,并享受监管的优惠待遇。

资产的去向也有三个:贷款、同业和投资。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按客户类型分为对公和零售。另外,票据贴现的本质就是贷款,所以和贷款一起列示。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垫款。零售贷款主要包括小微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贷等,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是最优质的零售贷款。

 

 

银行贷款最重要的关注点是贷款质量。贷款质量通常有两种分级体系,一种是从贷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出发的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衡量贷款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不良率,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五级分类是一个主观的分类体系,没有硬性标准。最大的问题在于关注类贷款的界定标准,松一些或紧一些直接决定了不良贷的高低。关注类贷款可能成为银行人为控制不良率的“蓄水池”。为了克服这个不足,也会用不良+关注的合计比率来衡量贷款质量。另外,还有一个迁徙率,是反映不同分类间互相转化的动态指标。含义就是不同分类的贷款向其他类别转化的比率。不仅包括向下转化,也包括向上转化。用处比较大的是正常类和关注类迁徙率。迁徙率越低,说明贷款状态越稳定,质产质量越高。

 

另一种是从贷款是否逾期的角度来衡量贷款质量。相对应的指标是逾期率。一般来说,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应该归为不良贷。贷款是否逾期是有硬性标准的,所以90天逾期率是一个客观的指标。将银行的不良贷与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做对比,将两种角度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体现出银行对不良贷认定的尺度。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不良贷是不良偏离度。不良偏离度越小说明银行认定不良贷越严格。不良偏离度大于1,则需要对贷款质量保持警惕。

 

 

同业业务上面谈同业负债时讲过了,不再赘述。

投资业务是除贷款之外,银行资产的主要去向。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不能进行股权方面的投资,故银行从事的投资业务大部分是债券投资。按发债对象分为国债、政府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债券投资的配置能力体现在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权衡之上。硅谷银行正是败在了债券投资上。他没有胡来,没有追求收益性,投的是很稳健的利率很低的债券。但他忽略了流动性。偏偏赶上了疯狂加息周期,债券暴跌。债券只要持有到期,就能还本付息,不用管他市值怎么波动。但是恐慌引发挤兑,应付不了流动性,于是硅谷银行毫无招架之力倒下了。硅谷银行至始至终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对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对冲机制。

银行经营“以钱生钱”的业务,要承担各种风险,加上银行的高杠杆特性,会极具加大风险敞口。因此,银行本质上经营的是风险,风险定价能力决定银行的盈利,风险管理能力决定银行的生存。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和汇率变动)、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信用风险通俗讲就是贷款收不回,这种可能性避免不了。银行应对信用风险除了事前审慎调查,事后追偿外,还需要建立风险抵补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拨备计提。银行经营的是风险,损失不可避免。并且银行具有鲜明的“收益前置,风险后置”的特征。贷款一发放就有利息收入,但收回本息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收益确认在前,风险发生在后,时间上不对等。但收益和损失应配比,才能合理计算真正的净收益。风险带来的是潜在损失,事先无法明确。因此,银行用了一种类似“准备金账户”的方式,在损失还没发生时,未雨绸缪,通过一定方法,把潜在损失先计提出来。其原理和会计上给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完全一样。只不过一般企业的坏账准备叫坏账,银行的坏账准备叫拨备。银行计提的拨备有三种性质: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其中一般准备为贷款总规模的1%;专项准备的标准按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提取比例依次是2%、25%、50%和100%。 特种准备就是银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随意提。因此三种拨备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银行计提的拨备有下线要求,但上不封顶。所以,银行有很大自主权。作为银行净利润最大的抵减项,拨备损失的随意性,就导致银行净利润的可操控性非常强。和其他行业不同,银行通过计提拨备操控利润完全合法,是光明正大的事情。银行的净利润并不能真实反映银行当年的经营成果。银行的拨备举个形象的例子,就好像地主家的余粮,丰年的时候就多存点,灾年的时候就拿出来应急。这就是拨备的计提和核销,反映到净利润端,起到的是平滑利润的作用。

衡量拨备是否充分的指标一个是拨备覆盖率,一个是拨贷比。拨备覆盖率是拨备跟不良的比值,就是地主粮仓的余量跟灾年闹饥荒可能缺的粮比;拨贷比,是拨备跟总贷款余额的比。地主总收成里留下多少余量。比率越大,准备越充足,从另一面,也反映出资产端的的贷款质量越高,水分越少。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银行“以钱生钱”的业务的盈利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期限错配。把短期的负债配置到长期的资产上。短期的负债久期短,利率低,成本低;长期的资产久期长,利率高,收益高。只有这样,银行才能盈利。所以银行的生意不可避免存在流动性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在期限错配上把握好度。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率和汇率的波动而遭受损失。最近破产的硅谷银行,就是典型的被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核打击致死的案例。

衡量流动性的指标有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这两个指标的计算都非常复杂,年报里会详细披露计算过程及结果。

商业银行“无中生有”的商业模式,在监管的各种严格限制下进行经营,银行资本相对于风险资产来说意味着消耗。将有限的资本消耗到各类风险资产上,追求效率最大化,是银行的目标。通常而言,风险大的资产收益高,风险小的资产收益低,相同资本条件下,风险高又意味着可配置资产的减少。所以,银行的经营是在资本的约束条件之下,追求收益、风险和资本消耗三者的平衡。因此评价银行的盈利能力,收益性仅仅是片面的一个方面,还应结合资产的风险性综合评价。

单纯评价盈利能力的特色指标是净利差和净息差,另外普遍适用于一般企业的ROA、ROE也适用于银行。考虑风险因素的盈利能力指标是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或风险加权资本收益率。

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净息差,(生息资产的收益-计息负债的成本)/平均生息资产。因为生息资产大于计息负债,所以净息差比净利差略大。

 

 

ROA、ROE在其他行业也广泛应用,不是银行业的特色指标。比较特殊的是,银行的ROE无法像一般行业进行杜邦体系的分解。且ROA、ROE的着眼点仅落在盈利上,没有反映于盈利相对应的风险因素。这与“银行经营的是风险”的本质无法适应。

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相较于ROA,将总资产替换为风险加权资产,使获得净利润的资产融入了风险因素,更能体现盈利和风险的相关性。是较完美的综合性指标。风险加权资产在披露资本充足率时,也会详细披露,所以计算起来也不困难。

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相较于ROE,精确反映某一项资产带来的净收益和消耗的资本,产生的收益率。该指标适用于银行内部精细管理各项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而投资者不可能得到详尽的内部管理数据,也就无法运用。

最后,再说说靠服务赚钱的表外业务,他们种类繁杂,但有一个统一的学名,叫中间业务。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种类越来越全面,渗透到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客户深度绑定,是增加客户粘性极为重要的手段。金融服务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最典型的比如汇兑、银行卡、结算和清算等服务。大体分为代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代理业务包括代理基金销售、代理保险销售、代理信托计划、代销理财、代理证券交易和代理贵金属等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代客进行理财、资管计划等各类资管产品的运营。传统的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的趋势是降费或免费,手续费和佣金的收入受到冲击,未来手续费和佣金的收入的主要来源取决于代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另外,银行还提供众多免费的中间业务,如代发工资,代收水电暖费用等,这些非金融的中间业务虽然不带来收入,但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银行做这些费心费力的免费服务,是有非凡意义的。对获客,对AUM,对活期存款,对财富管理,对资产管理,对贷款等几乎所有业务,都有无与伦比的促进作用。说到这里,就该着重谈零售业务了,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接下来,我会另起一篇专门谈零售。

 

 

 

全部讨论

2023-05-04 13:00

感谢分享

2023-05-04 07:14

银行业务及特色指标。

2023-04-09 22:32

不错的扫盲贴~

2023-04-07 22:28

又把差点忘掉的银行业知识复习了一遍。谢谢!

2023-04-07 08:23

感谢贴主,很好的银行101

2023-04-07 07:02

扫盲

2023-04-07 03:23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3-04-07 00:21

学习一下

2023-04-07 00:12

收藏转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