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朱燚晨: 美国冒着超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去追求超出自身能力的收益,这个结论还是很精彩的。头一次有人把这个事情说这么透彻[很赞]。不过我们自己发行货币这个策略还是应该仔细推敲。货币的存量利益来自能源、商品、国际规则,增量利益来自科技创新,我们如果追求自成体系,这些基础是否存在?失败的代价有没有可能更大?商品相对来说还是更表层的东西,锚定白银的传统社会是200多年一个循环,我们现在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吗?印钱模式很容易变成三五十年。如果用沙盘推演,最好的结果是两套国际规则,两个货币体系,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都是可能的结果。//@朱燚晨:回复@张老湿:转变观念,摆脱“宿命”
与特朗普的无知相对仗,近年来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剪羊毛”,意思是说,美国在与他国的贸易往来中,用“废纸”换取他国的商品,占尽了便宜。
看来国际贸易确实是一件大家伙儿都吃亏的买卖?显然这样的态度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所谓的废纸、剪羊毛的逻辑,基于的恰恰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那个“货币无用论套件”(包括萨伊定律、货币面纱论、货币中性论、通货膨胀论等等)。自己没有能力生产货币,于是否认货币的价值,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我是一个效用价值论者,我不管这些货币是不是美国人凭空捏造出来的,也不管美国人因此获得了多么巨大的利益,仅凭其效用而论,这样的东西,绝不会是面纱,绝不会没有价值,绝不会“中性”!当美国人学着当年英国人的样子对世界宣称,货币是中性的,它既不会带来产出,又不会带来就业,只会带来通货膨胀时,其实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货币这东西,我们印就好了,你们就不要再印了!后发国家的金融官员们,受了货币无用论、中性论的毒害,故而从根本上断绝了生产货币的意愿。
货币的价值就在那里,货币的利益就在那里,自己选择无视,无知地宣扬货币无用论,这种阿Q式的思维方式,吃不到的葡萄永远是酸的,使自己既失去了生产货币的意愿,又失去了生产货币的能力,然而货币却又偏偏是不可或缺的,无济于事之余,也就只能恨恨地丢下几句“剪羊毛”聊以自慰了。这与“口罩无用论”的逻辑如出一辙(这里说的“口罩”可以泛指中国制造工业品,以中国生产的口罩为代表作品)。美国人用“无用”的美元废纸,来换我们“无用”的口罩?这买卖不谈崩了才怪!然而事实上,你越是不肯承认它的价值,就越是不会主动去生产它,就越是无法摆脱对它的依赖。
什么时候,人们学会正视现实,首先承认葡萄很甜,下一步才能想办法吃到它!不会,可以学,但,丢下一句“葡萄是酸的”扬长而去,便连学习的机会都放弃了。我们无法教会美国人如何去尊重“口罩”的价值和贡献,更无法说服他们,以美国现有的经济架构,想要全面回归制造业,甚至实现自给自足,已经无能为力。故而我们无法阻止美国人的这种尝试。所以我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纠纷的办法。
利益永远与风险相伴随。与货币利益相捆绑的,正是货币风险。美国承担货币风险,享有货币利益本是无可厚非。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地大物博,资本积累雄厚,有着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具生产货币这种商品资源禀赋的国家。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只有美国具有这样的禀赋,更不等同于,美国具有无限量提供货币的能力。如今美国不愿意将美元继续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却以无限注入货币的方式,将这些美元导入自身金融体系,冒着他所无力承担的风险,去追求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货币利益,从而将全世界自布雷顿森林之后建立起来的金融体系置于危险之中,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反观大量输出了货币利益的中国央行,如果仍不尝试独立发放本币(购买本国国债发行本币),固执地维持不买美元就发不出本币的政策,将意味着无法分享货币利益的同时,却要同美元一起承担货币风险。随着海外订单的减少,中国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这部分订单的空缺加以填补,一边是实体经济失血,一边却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进大出,中国经济体将遭遇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引用:
2019-09-06 15:28
前一篇文章网页链接 中我们分析了茅台的价格双轨制使一家美国超市在获得丰厚利润之余,还能把它作为引流的爆品,损害的却是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大家或许认为这只是个别商品由于愚蠢的限价销售政策导致的个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都存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