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鉴股,股可鉴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从股民老张两代人的投资故事读《价投2》有感

“你说,又赔成这个样子,这日子还怎么过?!”

“你爸那个死犟的样子,为了拿三年而拿三年。4块钱买的“东方市场”拿到12了不卖,硬生生又跌到4块了才卖!放着那么多钱都看不上去挣!”

 以上两段话是伴随我至今印象最深的两句话。这两段话皆出自我的母亲,股民老张的妻子:)。股民老张是我的父亲。

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对这两段话的琢磨,我才逐渐悟出了我所认为价值投资的特点,并最终讲这一特点归纳为“人需鉴股,股可鉴人”。

下面要讲述的,就是我们这一家从96年开始的投资故事。

股民老张于96年入市,不可谓不努力。我从小记事的时候就记得他每天中午和下午雷打不动的收听证券广播,记录自己股票的各种信息。他每周骑车1个多小时去交易所外面卖报纸的老太太那里买证券报,回来对着K线研究(有意思的是好像听他说,股市里赚钱的股民不知道多不多,但那个老太太后来听说是赚大了)。有时甚至因为报纸上的K线信息不全,还自己按照广播里报的价格信息补画周线月线图…耳濡目染,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广播里那“深发展….深深房….深康佳…”的声音。

但好像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因为母亲常批评他的那第一句话,隔三差五出现在我的童年里:)。

在我模糊的印象里,有老张“天大天财”、“深科技”、“长虹”的连续涨停,翻倍卖出的辉煌记录;也有过大赢之后,忘乎所以,后来在“苏常柴”,“蓝星清洗”上赔惨的经历。

总之,在投资前期老张主要是靠技术分析。而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盈利模式。总是赚赚赔赔,总觉得哪里有个缺口始终无法让自己信服。

那会父母也因为在股市赔钱争吵不断。这也让我对股市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炒股好像不是正经人应该干的正经事儿。这个印象对我影响之深,直到我去年34岁的时候都没完全转变过来。:)我一直对股市十分抗拒,认为“远离股市,珍爱生命”才是明智之举。

但进入21世纪后老张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听到的家庭争吵少了不少:)。老张慢慢的也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进化,开始有了某个合理价位,长期持有好公司的实践。在老张单位里,他是那一帮股友里高水平的人物。几轮下来,也收获了同事们敬仰的目光。这个时期我听到老张带着满腔自信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公司,拿着,至少放三年!

老张投资的中后期,其实已经有很大提升了。至于母亲常批评他的那第二句话,其实我听到心里还有点高兴。因为跟那第一句话比好太多了,至少没赔嘛:)。以后在怎么及时兑现胜利果实上再提高下就行。

慢慢的,我也对股票投资产生了一点好奇。一方面是我对每年剩余财产都存银行的利息也不满意。另一方面,我能感觉到,我家的生活水平跟同时代一起下岗的那些家庭相比,要好很多。投资股票的收益是能超过一般平均数的。基于以上朴素的经验认识,加上未来要接班老张的客观要求。第二代也开始走上了投资之路。

我是北京某985高校理工科硕士毕业。从小到大教育经历让我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就是一个事情必须要从逻辑上让我信服认可,这样我才能有兴趣学下去,也一定能学的还不错。

老张有一身本领,但缺少成系统的思考,每次很难给我讲透讲清。反正我大概模糊知道:好公司长期拿着,赚钱的概率很高。但是这套打法背后的逻辑支撑,我心里还是没底。

而且老张说一开始你还是要了解下均线,K线这些技术,不能一点不懂。所以21年6月开始,我从这些技术看起。但看技术分析的过程中,我就充满了深深的怀疑。这都什么玩意儿?说突破压力线就大概率要涨,买入。但实际中哪儿能走出这么完美的图形啊?而且只是大概率,不是必涨,那要跌了我怎么办?至于什么斐波那契数列,我一听就觉得这是玄学;波浪理论?那我要是数错浪了怎么办?谁能盯着保证我数对吗?回头数过去的波浪头头是道,那你倒是给我数下未来?这不扯么。总之,没有让我体会到可信服的底层逻辑。

就这样过了2-3个月,终于把这些头疼的玩意结束了。我开始先走上了指数基金的投资之路,但一直在寻找对股票投资更为靠谱的投资方法。

终于,机缘巧合下,我在21年底关注到了“唐书房”。在草草看了一篇周记后我就激动的产生了有如找到组织的感觉:)。因为里面几乎对任何一个持仓股都是3年以上,光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是同道中人!而且有逻辑自洽的投资体系,有纪律。在给我家老张分享阅读后,老张就说了简单的一句话:唐书房这人绝对是个高手:)。紧接着我又阅读了大量书房文章,心中的一个个疑惑被逐渐解开,越读心中越明澈。原来我家瓶颈的投资问题在唐书房早已有了具备可靠逻辑的答案。

22年5月唐老师《价值投资实战手册2》的出版对我真是一场及时雨,给我全面系统的上了一课真正的价值投资,同时帮我节约了大量在书房自己查找资料的时间。

以下为针对性解决我家投资瓶颈问题的读后感。

从母亲经常说的那2段话和我对股市的童年阴影认识,我总结出来过去我家投资中的2个主要问题:

1. 不自知-人未鉴股

不管是我从小到大对股市的“赌场”印象,还是老张在投资前期看技术,时而正确时而上当的起起伏伏。我们对“股”都没有正确鉴识。自然,“股”也反过来鉴出了我俩这不同阶段的不自知状态。

2. 半自知自觉-人未完整鉴股

朴素的“好公司长期拿着,赚钱的概率很高”的理念已经在不自知的基础上提高了很多。但是,如何鉴别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长期持有是否意味着永不卖出?以母亲诟病的“东方市场”为例,这公司后来看好像难称好公司,对他持有的过山车经历说明我家的投资体系还不完整,对好公司鉴别不够透彻,对持有是否永不卖出理解也不透彻。未真知,行有难。此时的“股”鉴出了好比只有半本《九阴真经》的老张父子:)。离完备通达还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价投2》里的2块核心内容:如何面对股价波动及如何估算内在价值。完美解决了我家投资的瓶颈问题。

首先,从大航海时代船只部分所有权的例子入手,让我清楚认识到了“股”和“票”的区别。从底层逻辑上让我更加自信。我要走的,一定是家父那已经正在走的正道:要赚正和博弈,“股”模式对应的企业增长的钱;拒绝挣零和-负和博弈的,互摸腰包,“票”模式对应的投机之钱。而且书中也从底层逻辑论证了投机是死路一条的原因。

接下来书中从(1)企业经营增值;(2)企业高价增发新股或分拆下属子公司IPO融资;(3)股票投资者情绪波动导致的股价无序波动这3个股票收益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其中,长期持有股票收益率更高的结论,不光只是从西格尔和伦敦商学院的统计规律来解释。更从经济学角度,从企业比个人、政府有更低的“交易费用”入手并进行推论,得出了优秀企业能跑赢社会财富平均增长速度的结果。这对于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底层逻辑支撑作为动力才能学下去的我十分的对口。

自然,在投资者画像中,我肯定选C:)。那是以伴随企业成长为核心,以收获市盈率变化为意外之喜的投资道路。目前我已在分众和京东方这类周期股上采用了“格价费司”,在古井和洋河上采用了“费价费司”的实践尝试。

而书中演示的长期持有“泸州老窖”的例子证明,如果价格在这20多年期间不断下跌,最后的回报会真的“骇人听闻”。投资一家好公司,真的无须担心股价上下波动,无须“接盘侠”最后来买单。甚至,优质企业的股权持有者,毫不矫情的说,内心真的不欢迎“接盘侠”的到来。

至此,书中1-63页帮我解决了我家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人未鉴股的状态。我们现在都比过去对“股”更加真知,从而更加自信。“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企业真实盈利的增长,只要它是增长的,股价波动只是送钱多少的区别。股价上涨导致短期回报上升,长期回报下降;股价下跌导致短期回报下降,长期回报上升。”这句话我会牢记于心。

第二,关于我家第二投资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如何鉴别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本书第9章从波特五力模型入手:潜在竞争者进入壁垒,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行业竞争程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系统化的分析角度;结合第11章巴菲特对格派原则的细微调整:从“股权代表企业(现有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调整为“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再加上第12章ROE是个指路标,用芒格“总是反过来想”的思考方法,来寻找高ROE公司的隐藏经济商誉。最后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按以上3点思想挑选优秀公司,就变的有迹可循。

将以上3点思想用于实践,我重点分析了老张持有时间超过十年的一些企业。“原来世界真的存在一些“结果必然如此”的企业。而且此类企业数量稀少,大多数时候不便宜。想要在良机敢于买入一定要长期跟踪,深入研究”。

最后,困扰我家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否永远不考虑卖出?东方市场”的过山车经历让母亲耿耿于怀,而老张自己也在彼时嘀咕“高了高了”却一直没有卖出的经历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进化将直接决定我家的投资水平能否再上一层楼。

在P153-158我找到了令我满意的解答。

首先,祖师爷巴菲特在98年50倍PE以上不卖可口可乐也犯过错误。因为如果98年卖掉可乐,哪怕不考虑其他优质企业股权,仅仅拿换取的现金170亿美元投资SP500指数基金,从98-21年其年化收益率略高于8%的水平来看,170亿美元也能变成1000亿美元以上;而坚持在50倍PE拿住可乐,不计分红再投入,170亿美元在98-21年过后,最后只能变成324亿美元,年化收益率仅为2.8%…

也正是在这个案例教育下,巴菲特2000年以后再也没有说过对任何上市公司的持股是“永不卖出”的“非卖品”。

好了,那么何时算高估呢?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老唐估值法再次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维持当前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当年动态市盈率>50倍,或市值超过三年合理估值的150%,就算估值过高。取二者较低点为卖点。

这2个并列项的设立包含了无风险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也包含了预计增长率非常低的情况。而且书中通过实际的计算过程在逻辑上论证了这样做的合理性。同时,按照过往一般经验:在人类永远不变的贪婪和恐惧以及资本的逐利天性推动下,股市估值水平通常在三到五年形成一个起落。在无风险收益率为4%左右的情况下,股权估值达到50倍市盈率后(这意味着收益率<2%),一般来说,三年内出现估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恰巧,唐老师在22年9月24日最新一期的周记中说到:投资,不是去寻找价格马上会涨的资产,不是去寻找马上要涨的时间点。投资只是比较,是永远选择将资本配置在真实盈利能力更强的资产上的行为。

的确,反过来想,在所投资资产达到50倍动态市盈率,收益率此时过低的时候。值得用股权交换类现金资产。

这么想,老张在下次如果自己又碰到自己心理开始嘀咕“高了高了”的时候,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利用下市场先生的疯狂。把股权换成钱,让银行暂时替我们保管一下:)。

到这里,我家庭的关键投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答案和后续努力的方向。我认为通过认真思考本书内容,我们家庭的投资体系无论是从底层逻辑上,还是对未来的进化方向上,都有了更有底气的自信。

最后,做投资一定要对自己买的这个公司,这块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人需鉴股”;而公司,这块地未来的发展和收益回报也会反过来鉴别处于不同投资水平阶段的投资者,所谓“股可鉴人”。

通过这次深度思考,希望我们都能和各位追求价值投资的同路人一起,提升自己。能在以后,让“股”鉴出一个“自觉又自信”的我们!

致谢

进入“唐书房”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已经把一个在国企因为体制的无奈又不想无底线媚上而消沉死玩游戏的人唤醒,重新回到了他最擅长的学习之路。

进入唐书房的9个月,我如同张五常先生所说的“落雨拾柴”一样,在“唐书房”和各位后院同路人的公众号里徜徉学习。“杨大掌柜”、“慧思书房”、“苏想所”、“投资行者 罗辑”、“鹭由器”“兰读会”等我时常学习借鉴思考阅读,对我提升太大。在此特别感谢各位“网友”的无私分享和问题解答,希望有一天能与各位奔现相识[笑]

“想要拥有一件美好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的上它”。我会以此更加努力,争取能早日配的上书房唐老师和一众师兄师姐。

文中故事的开头写法源自“唐书房”推荐的《小镇喧嚣》;带着问题阅读的写法来自于“鹭由器”的行文特点;至于文中的核心思想,“人需鉴股,股可鉴人”的启发灵感则来自于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自知,自觉,自信”的递进认知境界总结来自于黄奇帆先生在《结构性改革》后记的启发。特别感谢对于本文形成有重大贡献的四位人物[笑]

文中的有些认识可能在我不到1年的投资经历下还是有些浅薄。但是,“怕什么知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全部讨论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