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的“台前”与“幕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落下帷幕,亿欧智库编辑并发布《2024 北京国际车展展后洞察研究报告》,带您见证汽车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重要风向。

文|江山美

编辑|武东

202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不仅展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更成为技术革新与市场趋势的集中展示。时隔四年,这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再次到来,它不仅承载着行业的期待,更对未来汽车生活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探索。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营销活动的热点引爆,以及强强合作的前景,共同构成了车展的丰富内涵。它真实地反映了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折射出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亿欧汽车定位中国科技出行产业智库与创新服务平台,本届车展,亿欧汽车研究院联合亿欧智库共同走进展馆,进行为期多天的现场报道和内容解读。

《2024 北京国际车展展后洞察研究报告》重点关注技术进步、新车发布、创新营销、行业合作以及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通过报告模块化解读为读者提供全面分析视角,在深度还原车展现场的同时,进一步洞察和梳理展场背后企业间的博弈和生态向上合作共生。

车展亮点与车企洞察

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凸显了自主品牌的创新引领,概念车的前沿设计,以及车企在营销创新、智能驾驶技术、高端市场布局和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进展,共同勾勒出汽车行业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自主品牌车以其在轿车、SUV和MPV市场的强劲表现,展现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造车新势力推出价格亲民的车型,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在智能驾驶技术上达到新标准。外资合资品牌也在车展上展示了他们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布局,通过本地化研发和合作规划,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营销策略上,车企通过品牌专属咖啡、虚拟现实体验和展台布景设计等创新手段,传递产品信息,显示了行业竞争已转向深层次的营销创新。

规模与增速、驱动因素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从2020年的136.7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949.5万辆。预计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3098.3万辆。这一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提升和国家政策支持的驱动。

技术亮点

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突显了智能汽车技术的革新浪潮。新一代激光雷达和大模型端到端技术正推动智能驾驶向更高层次发展。AI的融入预示着智能座舱时代来临,而智能底盘的技术创新让汽车更安全、更舒适。同时,汽车产业正通过一体化压铸和多合一动力系统等突破,实现轻量化和能效提升。跨界合作,如车载卫星通信和飞行汽车,展现了行业多元化前景。而整车厂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共同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展。

智能驾驶方面,图达通、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厂商展出了各自的最新产品。这些新一代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等效线束等性能指标上,以及生产工艺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随着芯片化技术的持续进步,预计未来激光雷达将在成本控制和性能优化上取得更大突破。在其它传感器方面,各厂商除了加强上下游的战略合作外,也有部分新型传感器出现,如睿创微纳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发的新一代图像处理芯片。

智能座舱方面,众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展示了它们最新的AI大模型成果,可以看到目前的语音助手越来越“人性化”,例如蔚来的NOMI-GPT拥有了记忆能力和情感引擎,理想的Mind GPT新增美团应用,力求从消费者应用场景层面极大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亿欧智库观察到目前语音助手和多模态交互式是AI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中应用最多的两个领域,座舱大模型在语义理解、语料生成以及综合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等方面不断深化与优化,汽车行业正迎来由“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的时代拐点。

东软作为智慧汽车互联领域的Tier1供应商,车展期间展示了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通讯、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NAGIVI软件平台产品、全球全栈汽车智能软件服务、一站式车路协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等最新技术及产品。

云知声基于自研的山海大模型和自建的Atlas智算平台,实现了多音区语音交互、多领域多意图理解、全场景离线交互、特征识别、语境理解、情绪感知、反馈学习等全链路座舱语音交互解决方案,通过AI能力的不断演进带来座舱体验的不断优化与提升。

智能底盘方面,智能底盘技术崛起成为新的焦点,正迅速跻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前沿领域。随着算法能力和硬件算力的不断提升,智能底盘产品正在经历快速的迭代升级,呈现出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化的演进方向。此次车展多数头部品牌都展现出了独有的智能底盘技术,例如比亚迪云辇系列底盘和吉利AI数字底盘,这些尖端智能底盘技术不仅能够彰显企业的实力,而且将会成为品牌冲击新能源车型高端市场的重要溢价点。

车身域方面,部分车企展示了一体化压铸技术的相关产品,问界M9、长安启源07、吉利GEA架构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创新成为了车展中的亮点。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近年来中国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自主品牌纷纷加速布局一体化压铸技术,从车身位置来看,车企普遍使用了前机舱+后地板的压铸件,如赛力斯、长安、小鹏、哪吒、极氪等,部分车企如蔚来小米仅使用了后地板的压铸件,而极氪对于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布局相对较为激进,在极氪001FR上首次使用了车身中段的压铸件。

动力域方面,多家供应商发布了新动力系统方案,优化动力系统的总成,增强了扭矩密度,同时减轻了系统重量。多合一动力系统方案,不仅改善了车辆的操控性,也有助于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更强劲的加速性能和更高的能效。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方案包括华为针对A级纯电车型的DriveONE十合一电驱动总成,吉利汽车的十一合一智能电驱系统以及Bosch动力域新产品。

随着技术创新提速、“新四化”发展进入快车道,汽车产业边界正不断扩展,与其他产业加速跨界融合,向更加广阔的技术领域延伸。同时,整车厂、科技公司和生态合作伙伴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成果。从整个汽车产业到各个细分市场,这些战略联盟的形成不仅加强了行业内的合作,而且共同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趋势

在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被清晰描绘:座舱技术将通过软硬件的协同升级,为用户带来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智能驾驶技术,尤其是大模型端到端和纯视觉技术的升级,将推动智能驾驶方案的持续进步;科技公司在智驾和智舱领域的生态合作,将促进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预示着汽车厂商在营销、市场和生态等方面将迎来重大变革;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将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并朝着“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汽车后市场带来创新机遇。

本届车展展现了智能座舱向全场景化、个性化和多模态交互的发展趋势。亿欧智库认为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座舱功能将扩展至娱乐、休息、亲子互动和医疗服务等多样化场景,同时感官体验将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多感官调用得到提升,以打造沉浸式体验。交互方式将变得更智能和简便,支持语音、触控、手势和生物识别等多模态方式,预计未来将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亿欧智库认为,纯视觉无图智驾方案正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新趋势,它通过视觉感知技术实现环境感知,减少对昂贵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的依赖。随着AI算法和数据融合技术的进步,该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将得到增强,预计未来车企和供应商将继续推动技术发展,以提供更经济高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随着软硬件供应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以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积极推动,汽车行业正在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依托于科技公司跨领域技术融合的推动力,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传统的机械硬件(例如发动机和底盘)转向智能化的软硬件技术。亿欧智库认为预计未来将聚焦专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的科技公司构建产业集群,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带。这标志着智能科技在汽车制造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汽车产业从以整车厂为中心向以科技公司为中心的转变。

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正驱动汽车产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依托其在数据分析、技术专长、庞大用户群以及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促进汽车产业向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亿欧智库认为营销策略的革新、市场定位的精细化以及生态圈的融合将成为主导趋势。汽车正在从单一的驾乘工具演变为反映用户生活方式的生态体系。这一变革以数据驱动为基石,绿色环保为导向,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向汽车后市场延伸,正在逐步形成“产品+服务”的创新模式,并有望发展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价值平台。展望未来,这一模式有望进一步拓展,构建起一个更广泛的“绿色+智能”商业体系,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结语

智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未因车展的落幕而放慢脚步。技术的创新,如激光雷达的芯片化、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OCC、行泊一体化功能以及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正不断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升级。同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车身域和动力域的创新技术,例如主动悬架、一体化压铸工艺和多合一动力系统,都在促进汽车向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汽车产业正在与多个领域加速融合,跨界合作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座舱技术的软硬件融合、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生态合作以及产业链的拓展,将共同塑造汽车行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在2024年这一关键时期,电动化和智能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正推动汽车产业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亿欧智库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将持续深入观察汽车行业,以期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致力于产出具有深度和见地的研究成果,以供业界参考与借鉴。同时,我们亦期待与广大读者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报告更多内容,详见《2024 北京国际车展展后洞察研究报告》。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