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冷门”支付机构命运各异,业务类型价值重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卢华秋

5月18日,按照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已注销许可”支付机构名单显示,银视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银视通”)于2024年5月11日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最新“丢牌”的支付机构。至此,已明确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达到88张,行业进一步出清。值得注意的是,银视通的业务类型仅有“数字电视支付”一项。

不久前的5月20日,支付机构上海申鑫电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申鑫支付”)通过官方公号发布“关于申鑫支付停止交易业务公告”,表示因公司经营问题,为保护商户的利益,决定停止支付交易业务。据了解,申鑫支付的交易于2024年5月20日23点结束,清算则于2024年5月21日完成前一日结算资金后结束。虽尚未确定注销支付牌照,但在“停止交易”后,这家资质为“银行卡收单”的支付机构可以说已经停摆。

同样在近期,针对入境人士移动支付难、预约不便等问题,上海推出了新版都市旅游卡“Shanghai Pass”,备受行业关注。而该卡因为打通交通出行、文旅场馆、商超购物等更加广泛的各类消费场景,也被一些媒体称为“沪版八达通”。据了解,“Shanghai Pass”由上海都市旅游卡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旅游卡”)负责发行,它是一家拥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资质的支付机构。

就支付行业认知而言,上述三家可以说相对冷门的支付机构都在近期迎来了自己的“关键时刻”。

首先是银视通。

公开资料显示,银视通是由中国银联、上海文广集团、平安集团共同发起的第三方支付金融创新服务机构。从目前的工商信息来看,银视通的股东有5个,分别为上海文广集团、银联商务、中银通支付、平安创投和联银创投。

银视通于2011年6月2日正式成立,并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牌照,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网融合领域的数字电视支付业务。银视通的成立初衷是面向各类运营商客户不同网络环境给电视支付业务提出的需求,提供统一支付平台、统一服务门户、统一用户认证、多屏互动的融合支付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

早年发牌时,数字电视支付曾一度被看好。彼时有观点认为,通过数字电视支付业务,可使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的方式进行银行卡支付,而这将为广电行业的电视购物和影视点播业务提供支付的可能,“电视商城”有望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入口。对支付产业而言,第三方电视支付业务如能成功落地,将会是新的金融自助支付渠道。数字电子支付则有望成为支付机构差异化经营的关键。

然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快发展,使得消费者们的“眷顾之手”未在数字电视的渠道上过多停留。于是当我们纵观过去20年的第三方支付各类业务发展时,数字电视支付则似乎“从未热闹”,一直冷门。

据移动支付网统计,人民银行发放支付牌照的历史中,有且仅有6家机构曾获得数字电视支付资质,除了银视通外,还有昆明卡互卡、拉卡拉数码视讯、上海亿付、讯联智付(已更名为花瓣支付)等。在银视通此番退出前,讯联智付主动注销了数字电视支付资质、昆明卡互卡、上海亿付则注销了牌照。换言之,目前保留数字电视支付资质的支付机构只剩拉卡拉和数码视讯。

其次是申鑫支付。

申鑫支付成立于2004年2月,公司原名为上海优乐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申鑫支付获得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为银行卡收单,覆盖范围仅限于上海。2023年6月,人民银行公布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2022年6月第四批)续展公示信息显示,申鑫支付成功通过续展,牌照有效期延至2027年6月。

按道理来说,银行卡收单是一项不错的支付业务,即便是展业地域有所限制,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很大程度上,此前已成功续展的申鑫支付走到“停止交易”的境地,只能说是公司经营出现了大问题,而问题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其母公司——已陷入重重债务危机的上海衡源及其实际控制人徐国良。

最后是上海旅游卡。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预付卡业务整体发展势态早已“今非昔比”,这其中既有监管政策因素的作用,也有市场环境变化下的影响。在目前“已注销许可”的支付机构名单中,大多数都是地方性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类资质。

然而得益于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来华支付便利化”行动,或许又给了一些地方性的预付卡机构新的机遇。在一些海外市场,“交通卡+小额预付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便捷支付模式,比如香港的八达通、日本的Suica卡等都是很优秀的产品。据移动支付网了解,上海旅游卡推出的“Shanghai Pass”有三大特色,分别是非实名销售、跨场景使用和小额支付便利,整体上和八达通、Suica卡的思路相类似。

从股权上看,上海旅游卡的控股方为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则是上海久事集团实际控制的企业。作为一家上海市管国企,久事集团业务涵盖交通运输投资、运营、管理,以及体育、文旅产业等。“Shanghai Pass”相当于在交通联合卡基础上,叠加上一张上海的预付卡,可在旅游景点、小额便利店等消费场景中使用。

事实上,从交通场景延伸至其他小额场景的预付卡模式并不鲜见。就持牌情况来看,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无锡、杭州、武汉等等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城市,都有较为知名的通卡类支付机构,资质也多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大多交通类支付机构主要提供交通卡服务,持牌则可以使其交通卡能“出圈使用”,扩展至零售、商场场景。只是在移动支付冲击的下,以及各个城市用户规模、商户情况等不同,这种以卡片为基础的产品在各地一直不温不火,也没有形成太有影响力的产品。

2023年4月,原本持有支付牌照的西安长安通发布公告,表示因小额消费业务萎缩,为专注做好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领域的便民服务应用,停止了对商超、便利店等特约商户的消费业务。也因此,西安长安通主动向人民银行申请注销支付牌照。

相比于内地其他城市,上海经济更加繁荣,拥有更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国际化程度更高。在“来华支付便利化”建设的背景下,上海旅游卡将有更多机会来推动“交通卡+小额预付卡”类产品的发展,“Shanghai Pass”或许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标杆应用。

过去多年,支付牌照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资质类型,在众多支付机构交易案例中可以明显感知什么支付更“值钱”。但是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资质至上、牌照套利并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环境。

随着行业发展至新的阶段,回归支付本源、尊重市场规律才是最终王道。数字电视支付没有受到市场认可,那就退出;空有热门的银行卡收单资质但是经营不善,也应淘汰;近年来逐渐被边缘化、被视为鸡肋的地方性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在遇到机遇时也能有高光时刻。所谓时也,势也,这才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