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影响力》互惠的力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一篇来继续带大家解读《影响力》


本篇要讲述的概念是互惠

什么是互惠呢?

通俗的说就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给予回报。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社会文化中非常普遍。这其中将来还债的义务感是关键,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给了另外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人可以把各种资源给予他人,却又不是当真给了出去。就像过年收红包、结婚送红包一样,我们送出去,一定期限后,都会得到对方相应的回馈。

同时互惠原理也是说服他人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是因为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被拒绝的;但靠着互惠原理,很容易让别人答应。甚至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也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比方说讨我们通常都不怎么喜欢的人:推销员,只要在向我们提出要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以小小的恩惠,送点小礼物,就能极大提高我们依其行事的概率。或者超市里赠送试吃免费的样品,表面上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产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释放了出来。


互惠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基于互惠原理的社会目的,该原理确立起来的,是为了推动个人之间互惠关系的发展,首先发起这种关系、头一个表示善意的人就不必担心会有损失,要是我们忽视了回报他人首发善意的需求,互惠的循环就终止了,我们的恩人将来就不大可能再做这种好事了,这不符合社会整体的最佳利益。人类社会从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项巨大的竞争优势,有了它,人类才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间互相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因此我们的文化里存在着强大的压力,必须保证社会成员全都被同化,遵守并信任这一原则。

人家施恩于你,你必以恩情报之,不理不睬是不行的,以怨报德更是不可以。这里面有很大的弹性,别人最初给予的小恩小惠,能够让当事人产生亏欠感,最终回报可能以大得多的恩惠。

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群体社会欢迎的。当然,要是客观条件或能力限制使他无法偿还恩情,例外也是可以的。这里就有一个特殊例子:现代女性对于追求她的男性,觉得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应当,自己不必做出回报。

总的来说就是: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


互惠原理还有其他衍生行为吗?

有的,互惠原理还教会我们: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倾向对社会有好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对任何社会群体来说都符合其利益。在社会互动中,当他们之间开始提出对方无法接受的要求和条件时,为了合作,整个社会就必须设法解决分歧,这就要他们互相让步,双方达成妥协。

互惠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互相让步:

1、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2、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那么根据这个互惠让步原理,会衍生出高超且简单的说服技巧:“拒绝-后撤”,也就是在提出真实要求之前,先抛出一个对方通常会拒绝的大要求,等到他拒绝后,再提出这个稍小的真正要求,倘若这个要求设置巧妙,对方会认为是一种让步,同时觉得自己也该让让步,从而答应第二个要求。比如说我们想向朋友借5块钱的时候,先提出借10块,如果对方拒绝,而后退让到5块,借5块的要求不仅会被看成是一种让步,还会显得借钱数目更小一些,容易让对方接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最初的要求极端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对方会认为你缺乏诚意。

“拒绝--后撤”始终奏效的原因主要是:

1、责任感,对方会觉得自己对谈判的最终结果负有更多责任,因为在他们眼里,是我让你改变主意,让步的。人要是对契约的条款感到负有责任,自然就会更乐意遵守这一契约。

2、满意度,人们会想靠着我的努力,对方“退让”了,对此达成的协议自然分外满意。比如说讨价还价


我们有什么办法拒绝吗?

1、拒绝对方最初的善意或让步,但这也会让我们有时候拒绝真正善意的人

2、倘若别人的要求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要求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3、当对方表示善意我们回报善意,而对方滥用诡计,我们应严词拒绝。


我们来做个总结

互惠共赢个体之间协作,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但有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防。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过度戒备,一味地拒绝,有时它真的是对方表达的善意。那么应对的方法是,当他人给予善意,我们可以接受,当对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时,我们必须得认真衡量这个要求是否合理,想想原来的善意是否是有预谋的,如果是的话,一定得毫不犹豫地拒绝对方要求,不必心有亏欠感。


最后请你分享一下: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组织和个人用善用互惠原理,博取了人们的信任,达到他们个人或组织的目的?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