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系的建立(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人从事15年以上的食品饮料行业经销商工作,在财富自由后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时期后尝试结合一些前人巨著,开始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本文纯属记录与分享自己对于投资的理念与想法。并不构成投资意见。

1.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寻找公司,从一开始,我常常会研究一些宏观政策,比如光伏,新能源,但是我是一名酒水饮料的经销商,就很难理解这类公司的一些行为,就像某某公司把研发费用资产化来增加利润,我很难判断这些无形资产的真实性,最关键的是很多地方的不了解会导致对于公司的不放心。不放心就会导致在市场大跌的时候无法确定是加仓还是割肉,并且市场分歧最大的时候往往也有更高的利润,就更需要自己的商业阅历。如果不是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很难有如此巨大的信心来选择,往往会跟随着人群追涨杀跌。但如果我买入一些食品饮料行业,我就能根据我自己的企业经营来判断上市公司的情况,比如我在做鱼跃牌酱油的时候,我就能推断出涨价是否对销量有很大的影响,在15年了解榨菜的时候,就会发现15年前很多杂牌榨菜卖的比乌江还贵,如果乌江提价肯定能大大提升其毛利率并且不容易影响到销量,后续几年乌江确实这么做了利润也大幅度的增加。知道啤酒的地域性其他品牌很难攻占,甚至能了解云贵川那边的打工人和江浙沪的消费习惯不同。在自己的领域了解上市公司往往能将企业立体化起来,不要财报中那么枯燥无味,只有单纯的数字。就像我们进货对于有些产品都需要先打款,完全不能赊账,而有些公司却能让我们先卖不着急付钱,甚至低三下四的来找我们帮他们铺货,我们也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货好卖,什么货消费者并不认可。我们绑在了上市公司与消费者的中间,往往买这一类公司我们更有信心,更能在分歧产生的时候下重注。因为我能第一时间察觉到消费者的变化。所以目前我买的股票大仓位都是在食品饮料行业。所以在属于自己了解的行业投资资金了解的公司会让你更加放心。

2.买入股票一定要建立安全边际,这是我在格雷厄姆书中听到过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很多时候,听多少遍都不如自己错一遍。由于自己对于食品饮料行业的绝对自信,甚至觉得那些证券分析师都没法有我们这样近距离的观察企业,于是在19年的时候我明明知道当时许多企业的库存是比以往普遍偏高的,也代表有些上市公司业绩有些水分。但是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下,我自认为以目前的消费能力是可以轻松消化这些库存,并且大品牌只要略微跟随着消费升级的提价就能有很好的业绩增长,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断了这一美好愿景,因为人们开始减少外出就餐而导致餐饮端很多经销商都非常的难做,我们甚至都开始调侃十年前是拿了货就等于赚了钱,现在是拿多了就是拿钱堆仓库,因为进到一定数量的货厂商才会给你返点,当时许多经销商为了返点不断拿货导致货多的都堆到我们的仓库来。就算是榨菜,本以为消费降级后榨菜依旧好卖,但是同行却说消费降级不是更多人去吃榨菜,而是吃榨菜的那批人去买了更杂牌的榨菜。导致他们这些大品牌更不好卖了。虽然我长期看好中国的经济,但是在长期上涨的情况下总会出现一些坑,让你在里面翻了跟斗。所以安全边际,就是这些坑里的避震垫,在你下跌的时候有个缓冲。不至于伤筋动骨。很多时候拿做实体的那套去投资资本市场很困难,难以算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虽然我们无法估算出这家企业是150亿市值还是200亿市值,只要在100亿的时候买入就不会亏。就好像我们街上看到一个人,不知道他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时,我们只要得到他大于18岁的选项那几乎就不会出错。

3.知道何时卖出,卖出也是分好几种,一是确实涨太多了,就好像21年的时候,许多消费股市盈率都到五六十,甚至一百多上去了,如果市盈率不变,业绩提升的往往没有股价上升的快,甚至估算五年后的业绩乘上市盈都达不到其市值。那么说明确实需要卖了,就算当时市场非常狂热,也还是需要抽出身来,但很多时候赚嗨了,总想着多赚一点,这个时候抽身确实非常困难,不仅需要对于周期的拿捏还需要克服旁边人赚大钱的眼红心理。二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原本的生意模式不灵了,这里就需要很强的商业阅历,是现在不行了还是未来一直不行了,如果说是基本面毁灭性的消失,比如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让大众对这个品牌失望,那还是要及时抽身。三是仓位过重的减仓,在股市中走的远往往比赚的多重要,只要你还在股市里那就有无限种可能,但如果你因为杠杆太重而爆仓,结局一定是巨额亏损。所以对于任何时候的降低仓位,我都不觉得是一件错误的事情,留得青山在,但绝不是那种在恐慌盘下砸后的无脑清仓式割肉。其四是有着更好的投资标的,比如一家股票你拿着已经上涨快到你计算出的内在价值甚至有些高估,但你看中的另外一支股票却还有一倍的上涨空间,这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调仓换股,但是前提是建立在安全性的保证下,换句话说安全性要大于收益性。#涪陵榨菜# #伊利股份# #重庆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