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2024年二季度权益策略专题报告精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顾2024年一季度,受到经济复苏预期波折后回升、市场资金流向波动、海外货币政策偏紧时间超预期、市场监管有序加强、两会期间及之后稳增长和新质生产力政策陆续出台促进市场信心等因素影响市场震荡寻底回升。

展望二季度及下半年,国内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回升向好、动力增强,积极的宏观产业政策将陆续推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持将继续加快,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横向纵向对比A股市场整体估值具有很好的风险收益比,北上、机构、产业等长期资金也将持续流入,美联储货币政策将逐步调整。整体上,我们对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看法。随着稳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政策细则逐步出台,市场对全年经济增速和质量的良性预期有了更加具象的支撑。产业政策进展活跃,如消费品以旧换新、低空经济、量子通信、券商并购重组等,催化市场对于高质量发展驱动和新质生产力前景预期更加明确。结构上,继续沿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顶层逻辑,中长期看好新质生产力板块。本篇报告聚焦新质生产力, 精选新兴产业趋势下的投资机会。

1 新质生产力简介

1.1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背景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依靠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升级,而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二是投资增速下降。近几年,传统领域投资增速下滑,尤其在房地产投资领域,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关领域有望成为投资重点。三是“三明治困境”。相对于后起的越南、泰国等国家,中国经济已经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各种要素成本已经高企,加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增长速度压力大增。而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尚不足,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独特优势。因此,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不二之选。

1.2 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产业创新等;“质”体现在高质量发展;落脚在“生产力”,即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公式为:新质生产力 =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图1 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

资料来源:国盛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1.3 市场现状及政策梳理

自2018年起,新质生产力指数(8841755,WI)整体上行,2023年快速上涨。2023年(2023.1.1-2023.12.31),新质生产力指数自1149.39上升至1662.05,上升幅度达到44.60%,同期全A指数自4815.11下降至4565.18,下降幅度为5.19%。截止至2024年4月29日,2024年新质生产力指数上涨了19.88%。

图2 2018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收盘价与wind全A指数

资料来源:WIND,前海联合基金。市场过往不预示未来。

表1 新质生产力政策梳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前海联合基金

1.4 主要方向

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十大工作重点第一位即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两个抓手分别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200万家,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新三样”产品增势迅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新型显示、脑机接口、5G-A网络设备等创新标志性产品作为未来产业打造亦在加速。

2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代表长期新动能

低空经济,即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图3 低空经济的主要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浙商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低空空域放开夯实落地基础,各地区政策细则接连出台定调长期空间。深圳市在《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指出,到2025年底,深圳市计划将网格化布设6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链上企业突破1700家,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苏州市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6年,构建形成低空地面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成1~2个通用机场和2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500家,产业规模达600亿元。低空经济在各地政府明确推动下有望加速落地,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

从产业链的落地节奏来看,空管系统、通信雷达、服务咨询等基础设施配套有望率先落地,尤其看好空管系统拉动相关产业链业绩提升。和传统高空空管相比,低空场景潜在的航路密度更大、应用场景更复杂,空管系统的运行难度或有所提升,进而重塑其产业价值。

从eVTOL的技术特点来看,多旋翼、无人化、电动化是目前落地机型的主流,但由于其单次承重人数有限、续航能力偏弱,长期来看难以完全承载短途通勤、枢纽接驳等场景的运营需求,技术路径仍有升级空间。升级方向一:机型架构从多旋翼向复合翼、倾转翼迭代,提升单次运营效率;升级方向二:动力方案朝着固态电池、混动等多元方案迭代,提升续航能力,拓宽应用场景。

表2 不同构型eVTOL的技术特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前海联合基金

从应用场景的市场空间来看,短期看旅游、救援等特定场景有望率先实现应用,中长期空中通勤或具备更大市场空间。以枢纽接驳场景为例,2023年我国旅客年均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民航机场有38个,具备客群基础,随基础设施建设成熟eVTOL有望成为全新出行方式。依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到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规模。

图4 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前海联合基金

总结来看,目前低空经济板块仍处于政策密集催化周期,中长期建议关注技术路径迭代带来的市场扩容和产业升级。

3 量子计算: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重要方案

3.1 量子计算简介

在摩尔定律的前提下,以硅基为基础的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已接近物理极限,我们认为量子计算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案之一。量子计算是以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可在某些计算困难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未来5-10年有望陆续实现量子计算的商用落地。随着2023年12月IBM超导量子芯片Condor的推出,量子计算已实现1000+量子比特突破。展望后市,IDC预计,全球在量子计算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解决方案)支出预计将从2022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76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2022–2027年)为48.1%。根据ICV预计,2027年后量子计算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30年全球有望实现千亿美元规模。

图5 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3.2 量子计算进展如何:行业雏形逐步显现,国内外科技龙头抢先布局

目前该市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海外主要以IBMGoogle英伟达等大厂为首,同时也诞生出IONQ、Rigetti、D-Wave等通过SPAC收购方式上市的初创公司。国内量子创业公司技术主要源起高校实验室。我们目前看到量子计算发展有三大趋势:1)从技术架构上看,混合量子计算或量超融合或成为未来新趋势。2)从竞争格局上看,目前布局超导技术与离子阱技术的IBM、Google、IONQ、Rigetti、Quantinuum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布局量子计算系统的NVIDIA也推出了CUDA Quantum。3)行业尚处于早期,但量子计算公司及科研院在积极探索自身商业模式,包括提供量子计算芯片/整机、提供行业的量子解决方案及开发云平台服务。

据财联社,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千比特测控系统。这是中国首颗5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并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

目前中国已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争先者,尽管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方面,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量子领域的技术代差相较于传统经典半导体明显更小,仍有后来者居上的潜质。因此,各国都加大量子领域的投入力度,量子产业或成为全球科技竞赛的下一站。美国政府意欲协同欧盟等合作伙伴国,共同提升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4月5日,欧盟与美国成立了量子工作组;4月20日,英伟达与日本政府将共同打造量子计算系统,预计最早2025年4月开始提供服务。

在此背景下,中国快速推动量子技术的发展,相关利好政策不断。4月25日,北京发布《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量子计算作为新型算力。企业层面,国央企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龙头股权,打造量子科技的“国家队”,抢抓开辟量子技术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机遇,培育核心竞争力。

3.3 量子计算需要投入多少:到2027年全球或至少需要累计投入164亿美元

从行业发展来看,根据ICV预测,NISQ时代整个行业(到2027年以前)至少需要在量子计算领域累计投入164亿美元,漫长的技术突破期与不良的现金流情况将对量子计算行业构成挑战。而一台40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投入还包括硬件软件、算法开发、维护和运营成本等,根据我们测算大概需要1545万美元,按照70%毛利率计算对应售价5150万美元,其中硬件组件中,稀释制冷剂和微波控制器是超导或硅量子比特技术计算机的核心设备。此外,量子云平台也有望成为量子计算算力输出的主要形式,采用者的选择正从Q-SaaS向Q-PaaS和Q-IaaS转变,参与者包括IBM谷歌亚马逊等公司。

图6 2018-2023 年全球量子计算融资金额及增速

资料来源:ICV、华泰证券、前海联合基金。市场过往不预示未来。

3.4 量子计算应用发展到哪里:网络安全、化工、金融和制药有望率先落地

量子计算擅长解决大分子模拟、寻找大数质因数等经典计算无法涉足的领域,应用探索集中在量子模拟、量子组合优化和量子线性代数三大方向,目前主要应用于化工、金融、制药等产业。量子科技的商业闭环持续拓展,关注三大方向:量子计算、量子保密通信QKD、抗量子密码PQC。未来量子科技进入高速发展前期,可以赋能网络安全、化学、金融、人工智能、交运航空、气象等多个领域,成长空间广阔。1)量子加密通信是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具备理论安全性。2)量子计算在化学合成、材料设计、能源开发等方面前景广阔,能够助力化工行业研发加速及降本增效。3)金融领域将革新投资组合优化、量化交易、模拟定价、风险预测及欺诈侦测等能力。4)制药领域可赋能靶点识别、分子设计、临床试验全环节,提升效率和精准性。以 NISQ 样机为基础的实用化应用场景探索成为业界核心研究方向。ICV 预计大约从 2025 年起,量子计算开始释放行业应用价值。其中密码产业的落地应用进度较快。

4 人工智能、新型显示、5G-A网络设备创新层出不穷

4.1 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时代加速到来

开源生态的大背景为人工智能迭代奠定强大的基础,AI+等新质生产力随着不断发展进化为行业的降本增效和内容生态发展提供了技术加持,而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为虚拟现实产业提供了潜在用户基数。这些进步不仅降低了内容的开发成本,加速了内容创造,还为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更深层次的互动性。内容开发成本的降低和用户体验的增强将会使更多用户愿意成为内容市场的消费者,有望推动内容端向着“无限供给”发展。可以预期,产业内将迎来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应用内容,带给用户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人工智能(AI):AI可以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趋势,帮助传媒互联网类公司预测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指导内容创作方向。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AI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使用户更容易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留存率和忠诚度。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根据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优化交互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参与度。

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观众的喜好和行为模式,从而调整内容策略和推广方式,提高观众参与度和忠诚度。内容生产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内容趋势和热点,制定更有效的内容规划,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精准地了解受众群体,优化广告投放策略,提高广告转化率和ROI。

扩展现实(XR):扩展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其正在彻底改变人们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方式。通过创造沉浸式体验或在现实世界中添加数字元素,这些技术不仅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娱乐体验,而且还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商业模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媒体体验,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内容中,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XR技术为传媒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如360度视频、虚拟现实电影等,丰富了内容创作的可能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质量和深度;通过与XR技术的结合,企业也可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如虚拟现实广告、虚拟门票销售等,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图7 VR、AR、MR的特点及应用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银河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4.2 5G-A/6G 适度超前建设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巩固提升信息通讯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继续推动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让5G赋能千行百业;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同时要加大6G的研发力度。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强化基础要素建设方可托举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下,5G-A/6G等的建设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与乘数效应有望愈发凸显;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平台协同推进下,运营商等有望以“链主”地位带动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受益。

分别追踪5G-A与6G进展:5G-A:商用元年开启,基站及应用产业链相关标的受益。5G-A又称5.5G,全称为5G-Advanced,是5G到6G之间的过渡技术。5G-A本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性能功能升级,速率、时延、连接规模和能耗方面全面超越5G,对物联网等场景实现强化。随着基站通讯频段演进至5G-A,对基站射频性能及数量有更高要求,天线、射频等环节形成增量需求,重点关注5G-A基站产业链相关天线、射频、滤波器等环节。

图8 5G、5G-A、6G技术升级路线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商业化路径:(1)网络方面:运营商将在年内实现RedCap、三载波聚合规模商用,全面推动五大技术试商用部署;(2)终端方面:将联合国内外终端、芯片厂商,加速推动手机、PC等泛终端适配5G-A网络,持续丰富5G-A制式终端品类和供给;(3)产品方面:将结合5G-A的网络优势,持续丰富规模商用产品功能,不断打造VR、裸眼3D等创新型产品。其中,终端/产品等探索,有望出现更多计费方式,并丰富运营商商业模式。适配5G-A的泛终端及各种创新产品,将帮助运营商探索多量纲的计费模式,从而满足特定业务、特定客群的信息服务需求。

4.3 新型显示多点开花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Mini LED/Micro LED/Micro OLED多点开花,应用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

Mini LED背光:或进入产品放量阶段,电视/显示器为主要增长点。Mini LED背光产品已开拓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包含电视、显示器、笔电、平板、VR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IT产品及车载显示产品。车载端虽然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存在车规导入期较长等风险,电视/显示器增势明确。据Trend 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Mini LED背光电视出货量将达621万台,至2027年出货量预估2440万台,占整体电视市场约12.1%,2023~2027年的CAGR约56.7%。

Mini LED直显:小间距LED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工艺进步+扩产进一步价格下降空间。小间距LED正在加速替代传统拼接产品,成为LED显示领域主要增长点。量增为主要增长动能,价跌削弱产值增长贡献。COB工艺进步+产能扩张+虚拟像素技术打开小间距LED价格下降通道,逐渐从G端走向B端广阔天地。量增价跌主逻辑下,建议关注产业链垂直布局的成本优势厂商。

Micro LED:技术与成本两大鸿沟,层层通关,长路漫漫,但行则必至。Micro LED作为终极显示技术,目前仍面临成本和技术两大鸿沟,芯片制造/巨量转移/全彩显示/显示驱动4大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产业链持续推进下,由于小尺寸屏幕有利于降低巨量转移成本,Micro LED或将在小尺寸的AR/VR/智能手表及车灯上率先取得应用,大尺寸屏幕则有望在MIP封装工艺下得以加速。整体处于市场导入期,建议关注在芯片制造、巨量转移、MIP封装等核心环节下具备领先优势的厂商值得关注。

Micro OLED:Vision Pro催化下,AR/VR/XR或将持续为其提供新动能Micro OELD随着XR领域新品不断发布,众多厂商将目光转向Micro OLED。在Micro LED全彩显示难以量产的情况下,当前市场Micro OLED应用关注集中于AR/VR/XR领域,未来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和产能扩充,Micro OLED有望加速渗透。

图9 先进显示产业链环节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信达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5 人形机器人及AI 制造

5.1 人形机器人大市场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提到,“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是信息、制造、材料、能源、生命等技术的集大成者,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其创新发展蕴含巨大生产力潜能,有望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在政策和技术的双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空间。

根据Goldman Sachs Research,2022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已有约50万人的短缺,预计到2030年将扩大到200万人,将驱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未来的10-15年内达到60亿美元,最初始的需求将来自工业。Goldman Sachs Research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填补4%的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到2035年能够填补全球2%的养老需求。在最乐观情况下,如果产品设计、应用案例、成本可控性、公众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均得到完全克服,Goldman Sachs Research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高达1540亿美元,并可替代48%-126%的劳动力缺口和53%的老年人护理缺口。高成本或成商业化进程主要限制因素。

对产业链进行拆分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机会主要在运动控制模块为代表的硬件领域,其中运动控制模块占到物料成本30-40%左右,是中国产业链机遇明确的环节。随着机器人更灵活,运用的关节更为丰富,催生了对于运动控制模块的大量需求。未来,特斯拉在顶层算法和开发上实现跨越式突破,为产业链带来发展机遇,利好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销售。中国供应链作为具有硬件量产能力,能够为人形机器人主机厂有效降本以及保证生产效率。

5.2 AI赋能高端制造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可助力中国降低生产成本和试错成本。以ChatGPT为例,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可帮助企业端实现更优的解决方案、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少的停机时间。在效果方面具体涉及:数据追踪和分析、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优化管理和员工培训。

在具体应用方面,AI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对基础能力的加强,如AI+机床、AI+视觉、AI+工业机器人等;也包括对传统工艺流程的优化、简化,如AI+数码印花、AI+供应链自动化、AI+工业编程等。

表3 AI在供应链自动化中的应用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5.3 核心生产设备自主可控

高端数控机床。外资对机床核心部件的封锁威胁我国供应链安全,数控系统首当其冲。

2008年10月,美国以“向伊朗、朝鲜和叙利亚出售军火或敏感科技”为由,将不分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瓦森纳协定:包括美、德、日、法等国,将“高档数控机床及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列入出口管制对象,对出口中国的数控系统品类、用途进行严格限制(如不能应用于军工)。

2011年以来我国机床行业长期下挫、“十八罗汉”业绩大幅下滑,很大程度正由于高端产品力的匮乏。当前时点,高端数控系统/机床需求迫切,叠加十年更新大周期和设备更新政策,行业有望迎来一波高质量发展。

科学实验仪器。电测仪器是高端制造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国内强链补链必须重视的一环。行业天然具备三重优质稀缺属性:

1)需求端扰动项较小,市场空间稳步增长:用电测仪器应用广泛,仪器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客户涉及众多行业,具备较强的通用属性,需求端连续性无需担心。

2)板块高壁垒,头部企业先发优势显著:技术壁垒+市场壁垒显著,头部企业很难被超越,自身的高端化会带来更高的盈利能力、更高的客户质量和粘性。

3)双向催化,正向的政策支持+负向的产业链倒逼:正向国产支持力度不减;瓦森纳协定倒逼国内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加速。

目前,行业内头部企业的收入和研发费用率稳中有增,核心是研发投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开启。长期看好国内企业差距与外资的缩小,或将跑出大公司。

6 氢能源加速落地

6.1 国家顶层设计落地,“1+N”政策体系加速构建

氢能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2-2014年(氢燃料电池作为前沿技术研发):“十五”期间确立电动汽车三纵三横战略,首次将燃料电池作为国家级研发重点,十余年间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在于推进纯电动汽车等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前沿技术攻关阶段。

第二阶段为2014-2019年(从燃料电池到制储运用全产业链研发):多部委多次出台文件,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革命性突破,表明燃料电池逐渐走出“实验室”,而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全产业链配套集体降本。

第三阶段为2019-2022年(明确将氢能列为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重要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19年国务院首次将“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氢能源的发展拉开了新篇章,此后2020-2021年多项涉及氢能的政策纷纷出台。

第四阶段为2022年至今(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顶层设计落地):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本地区氢能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图10 氢能政策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改委等,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氢能国家级顶层设计的落地,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此次《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对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定位进行了阐述,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除了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规划》还强调对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布局产业链创新;并统筹安全性与经济性,推动氢能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图11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主要目标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支撑和引领氢能快速发展。2023年8月8日,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能源局6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核心标准研制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两大任务。

加快制修订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及行业标准30项以上;

积极提升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新提案3项以上。

根据《指南》披露,我国已批准发布108项氢能领域的标准(其中推荐性国标97项,强制性国标9项、行业标准2项),基本覆盖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制修订过程中标准31项;待制定标准19项。

已批准发布标准结构:氢能应用领域50项(燃料电池汽车22项、燃料电池14项、发电13项),氢储运14项,基础通用、氢安全、制氢、加氢站均在10-12项;

制修订过程中标准结构:主要为燃料电池汽车11项、氢储运5项;

待制定标准结构:氢储运10项,包括氢气压缩机、氢膨胀机、输氢管道等;制氢3项,主要涉及电解水方向。

表4 待制定氢能标准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落地后,氢能国家级政策体系愈加完善。

2023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指出产业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组成,其中氢能产业相关内容均为鼓励类。2024年1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重点推进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利好氢能应用推广。2024年1月19日,工信部表示大力发展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表示要围绕储能、氢能、核能、虚拟电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氢能上升至与储能、核能等产业并列,国家定位再次得到明确。

6.2 28个地方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25年产值目标1.15万亿元以上

自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印发,氢能被正式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与激励之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十四五”氢能相关的政策,除了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之外,大部分省市出台了不止一条“十四五”相关的氢能政策。2024年1月8日《海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印发后,已有28个省市出台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各省氢能顶层设计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各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制氢领域的目标可以看出:短期:初步构建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将氢能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进而推动建立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中长期:大力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建立清洁、高效、低成本的氢源供给体系。其中风光资源丰富的吉林、内蒙古和宁夏大力开展绿氢项目;山东、辽宁及福建等工业强省短期内均以工业副产氢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手段。各省份因地制宜设计制氢产能政策,科学布局。

2025年制氢目标226.7万吨/年,其中绿氢目标107.1万吨/年。以2025年为节点,共有北京、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及内蒙古8个省市公布了定量的制氢产能目标,合计为226.7万吨/年;共有甘肃、海南、河北、吉林、江西、宁夏、青海及内蒙古8个省市公布了定量的绿氢产能目标,合计为107.1万吨/年;如果以同时公布定量制氢和绿氢产能目标的三个省份来看(海南、河北及内蒙古),到2025年绿氢目标占比达32.4%。

图12 氢能地方级顶层设计关于2025年制氢产能规划

资料来源:各政府网站,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预计2025年氢能源产业规模合计可达1.15万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共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针对氢能源发展提出量化目标,目标年份主要集中于2022-2025年,部分拓展至2030-2035年。若以2025年为节点,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统计的主要目标数据总计可达到:1)培育龙头企业数量175家(17省市);2)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115,820辆(25省市);3)建设加氢站数量约1264座(27省市);4)氢能源产业链产值突破11,495亿元(19省市)。

表5 各省市氢能产业链2025年业务规划指标

资料来源:各省市人民政府、发改委,长江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7 医药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

7.1 科技驱动医疗革新

医疗产业也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经历由传统模式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例如,大数据分析渗入医疗诊断中,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研发,通过对大量的药物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人工智能可以加速新药的发现和设计,减少研发周期,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产业链的深度优化和升级中也应用了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医药研发中人工智能的运用,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中引入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医疗服务中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医疗信息的快速共享和处理,从而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医疗错误。

在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培育壮大现代医药物流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医药物流产业园、智慧物流技术创新试点、数字经济物流创新服务平台等,为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市场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类医药流通主体加速创新转型,向数字化、专业化、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强化核心功能,这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和发展空间。

7.2 脑机接口时代正在到来

2024年1月28日,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表示,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进行了脑机接口设备的首例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我国脑机接口也处于创新突破关键期,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四肢截瘫患者实现自主脑控喝水。

脑机接口(BCI)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通信和控制手段,正迅速成为连接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重要桥梁。BCI 技术不依赖于传统的大脑输出路径,能够通过直接与大脑进行通信来控制外部设备。该技术包含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种主要形式,各自具有特定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脑机接口技术前景广阔,医疗应用领域在未来 10 年有望突破 400 亿美元规模。脑机接口中游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脑机采集分析设备生产销售体系,而预计下游市场将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智能家居以及军事领域都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医疗健康领域特别受益,BCI 技术能够辅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或日常操作,同时可能用于治疗多动症、中风和癫痫等疾病;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的在市场规模在 2030-2040 年有望达到 400 亿美元。远期来看,脑机接口将向着人机双向交互的方向发展。

图13 脑机接口技术流程图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7.3 AI+医疗赋能传统医疗

AI+医疗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介入和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流程,旨在提升医疗效率和效果的新型应用技术。这一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智能诊断、医疗影像分析、疾病预测与防控、个性化医疗、药物研发、以及健康管理等。

AI 医疗市场整体将呈现快速增长状态。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核心软件和 AI 医疗机器人为 AI 医疗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2020 年中国 AI 医疗机器人和核心软件市场规模分别为 59 亿元和 29 亿元,其中核心软件市场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智慧病案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分别为 38.4%和29%,AI 制药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 2.8%;2020 年 AI 医疗影像的市占率为 14.9%,2020 年之后医疗影像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 年 AI 医疗影像成为市占率最高的产品。除核心软件外,AI 医疗机器人也为总体的 AI 医疗市场规模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整体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年复合增长率为 45.7%,预计 2025 年核心软件与 AI 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85 亿元。

AI 制药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底层基础理论从“0”到“1”的发展过程,随着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性应用,AI 制药的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突破发展时期。从产业链视角出发,AI 技术在药物开发领域的运用遍及整个流程,从早期的化合物探索到药物上市之后的后续研究,有效缩减新药开发的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AI 制药市场目前仍处于爬坡阶段,Me-too 类药物占据主导。

AI+医疗影像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影像诊断中,主要解决病灶识别与标注、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以及影像三维重建等三种影像需求。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 AI 医疗影像市场规模为 4 亿元,2025 年市场规模可达 1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7.5%,总体市场增长维持在较高水平。

AI 病理通过覆盖各种病例来不断提升诊断准确率,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病理学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AI 病理通过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病毒图像,缩短诊断时间,分析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从 2016 年开始不断出台文件支持人工智能与病理诊断的结合,2021 年 7 月明确了人工智能医疗软件将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AI 病理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到 2024 年达到 444 亿美元,我国在 2018 年 AI+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200 亿元,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7.4 创新药迎政策支持

在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4月7日,北京、广州、珠海等地陆续出台创新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创新药政策层面压力持续松绑,利好创新药板块全面发展。不同省市创新药链条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北京市出台的政策重点在于创新药加速审批与单独支付制度;广州/珠海侧重于对生物医药研发全链条的财政资助。不同政策对于创新药产业的研发、支付体系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力度。

8 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将促进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5%,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2)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3)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rm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

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图14 智能农业应用

资料来源:现代农业、前海联合基金

9 外贸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外贸,为企业出海提供助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成为外贸领域的一抹新亮色。据海关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

我国传统的服装、纺织、塑料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创造吸纳了大量社会就业,近年来通过新技术升级和新设备改造驱动供应链效率提升。2019年以后,品牌出海和跨境电商已形成多种模式,为国内大量中小制造业外贸企业和头部品牌厂家“走出去”提供新渠道。

图15 跨境电商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跨境电商还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运用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及全新升级的 AI 服务平台,义乌的商铺主可以与不同国家的客户用不同语言在线上交流,打开商品销路;江浙沪的外贸工厂可使用B2B商城的AI数字人与客户沟通,提高业务沟通效率。以数字人民币、跨境物流、智慧仓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运营在出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各环节主体的交易风险,提升全链路的运营效率。

图16 人工智能在外贸客服领域的应用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前海联合基金

10 小结

各领域新兴产业政策及进展持续活跃,催化市场对于高质量发展驱动和新质生产力前景预期更加明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长期看好新质生产力板块。我们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趋势,持续挖掘投资价值。

风险提示与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请投资者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特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谨慎投资。请投资者关注基金的特有风险,在全面了解基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本文所引用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合法渠道,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文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文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