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品牌企业集体“入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国民品牌集体“过冬”

都是盲目扩张惹的祸?

今年,似乎是服饰鞋类等一众国民品牌连续爆出糟糕的消息:比如被称为“中国真皮鞋王”的港股老牌鞋企贵人鸟宣布破产退市、女鞋“宝马”达芙妮半年亏掉4亿港币、中国版ZARA突然爆仓引发危机……

国民品牌企业集体“入冬”,似乎也传递着行业景气度仍未见好的信号。能否挨过寒冬期,积极实现转型、调整方向、解决经营困境成为了核心命题。

1、一代“鞋王”富贵鸟破产退市

8月12日,停牌3年的富贵鸟收到了联交所的最后通知,其股份上市地位将在8月26日正式取消。停牌前,富贵鸟报价3.88港元,总市值为51.89港元。

8月24日,泉州中院一纸公告及民事裁定书,宣告富贵鸟股份有限公司破产。在裁定中,泉州中院驳回了富贵鸟管理人关于“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的申请,并终止富贵鸟重整程序。

至此,这家从1991年开始创设的明星鞋企经过28年的经营后,从辉煌走入衰败。据最后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富贵鸟2017年上半年,由盈转亏,净利润亏损了0.13亿元。与此同时,富贵鸟的负债至少达40亿元。

富贵鸟经营每况愈下,让其债券价格一度雪崩,其中14富贵鸟债权仅仅四个交易日,票面价值的产品从每单位103.8元急挫至8.56元,而91.75%的累计跌幅,一举创造出中国资本市场史上最低价公司债产品纪录。一大批公募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因债券暴跌而踩雷。

10月31日,富贵鸟第三次拍卖结束,其包括应收预付类债权、长期股权投资等破产财产最终以2.34亿成交。此前两次拍卖,富贵鸟还经历了尴尬的流拍。

2、女鞋“宝马”达芙妮巨亏关店4000家

而就在富贵鸟爆出破产退市的消息后,另一家国民品牌、有着女鞋“宝马”称号的达芙妮也传出了利空消息。

据悉,在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巨亏后,达芙妮今年上半年再度巨亏3.9亿港币。受业绩亏损的影响,达芙妮在港股市场的股价也一路下跌。

数据显示,达芙妮国际从2012年4月股价高位11.172港元(前复权),一路下跌至跌最低0.142港元跌去约99%。11月13日,达芙妮股价继续低开低走,盘中跌幅达4.03%。

为了扭转局面,达芙妮曾考虑过入局电商,在2010年,达芙妮斥资3000万元投资B2C平台“耀点100”,正式入局电商领域。遗憾的是,由于平台选择错误,达芙妮惨受电商业务拖累。

据悉,收购后不到半年,耀点100就把达芙妮的首轮投资给烧光了。但达芙妮非但没有及时止损,反而还要进一步深陷这个“泥淖”里。在2011年底,达芙妮甚至关闭京东、乐淘、好乐等分销渠道,全力扶持耀点100。但最终还是烧光了达芙妮所有的投资。2012年7月30日,耀点100直接被宣布中断网站运营。

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资金紧张,达芙妮不断的关店求生,最近几年关闭门店数超过4000家。如今,达芙妮能否扭转局面、转危为安,则仍是未知数。已经有分析认为,达芙妮可能会和百丽一样,选择退市。

3、中国版“ZARA”拉夏贝尔突然爆仓

和达芙妮一样,在女性消费者群体中颇有好评的中国版“ZARA”拉夏贝尔今年也是流年不利。

8月6日晚间,拉夏贝尔披露最新消息显示,其实控人邢加兴持股质押比例接近100%,且已构成违约,这也意味着实控人的质押已经爆仓。据悉,从2017年11月至今年6月,邢加兴先后6次将所持股份质押给海通证券

同日,拉夏贝尔再度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致行动人上海合夏投资有限公司8月6日将其持有的600万股A股股份办理了补充质押。此前,上海合夏已先后3次将所持公司股票质押至中信证券

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先后高比例质押,其中一位还出现了质押爆仓的状况,其背后则凸显了拉夏贝尔并不乐观的业绩表现。

最新财报显示,拉夏贝尔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57.5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3亿元,同比下滑645.2%。这也被视为拉夏贝尔史上最差的一份财报。

为了转变经营困境,拉夏贝尔不得不收缩战略。据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拉夏贝尔境内线下经营网点较2018年底净减少2400余个。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拉夏贝尔日均关店数量超13家。

和业绩共同遭遇滑铁卢的还有拉夏贝尔的股价。在A股上市不到2年,2017年10月其股价一度创下31.42元的历史高点,即使到2018年上半年也还保持在20元上方,而目前其最新股价仅4.15元,一年时间跌幅超80%。

从这些国民品牌的过往情况看,从辉煌走向没落、门店数大幅关闭、业绩遭遇滑铁卢,这些表现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规律,那就是这些企业都曾经历了一轮高速的扩张。

在资金宽裕阶段,企业都喜欢加杠杆扩张其事业版图,甚至不惜跨界投资,但在市场萎缩后,这些企业都无一例外都尝到了过度扩张的苦果。

以达芙妮为例,在占领一线市场后,公司迅速想进攻二三线市场,,达芙妮不得不用采用低价促销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达芙妮既要冒亏损的风险,也要冒品牌形象可能会崩坏的风险。

拉夏贝尔面对庞大的市场,想出的策略是急速扩张抢占地盘。2011年之前,拉夏贝尔仅有3个女装品牌,门店数量为1841个;2012年,邢加兴提出“多品牌、直营为主”的发展战略。2015年以后,拉夏贝尔更是开启了不断“买买买”的并购模式,当年在国内新增1006家零售网点,是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新增门店数量的十几倍。

但由于服装和鞋类行业开始由热转冷、加上电商的冲击,这些企业最后不得不承受此前战略大扩张的代价,最终导致一切失控、经营转向危局。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服饰鞋类等企业过度扩张,挤压库存过多,则意味着企业将很难赚钱。而无论是拉夏贝尔、达芙妮还是贵人鸟富贵鸟,都曾感受到这样费用飙升、库存积压的痛苦。

东方证券研究显示,大部分服饰企业的库存天数都在150天以上,极少数有企业能够把库存天数控制在100天以内。库存是企业的生死战,这是效率与成本长久博弈。

业内认为,目前一大批曾经火遍全网的国民品牌的寒冬短期仍将持续,寻求战略转型升级、放弃重资产思维,成为扭转困局的关键。整个服装行业将迎来整体的洗牌,一些品牌会被淘汰,一些品牌会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