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好像有点被低估了?——求专业人士意见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21喜欢:6

$迪安诊断(SZ300244)$ $金域医学(SH603882)$

迪安诊断有一百多亿的应收账款,现在市值是163亿,如果能收回这些款项,公司目前肯定是被低估。

如果收不回这些款项,公司有主要两块业务,一块是ICL(50-60亿),一块是以前的渠道产品收入(80亿),还有目前正在增长的自营产品有超过一亿的营收。
ICL毛利率最高,估值可以给到100亿。渠道产品相对毛利低,估值给80亿,自有产品这块可以给个3-5亿,那一共很保守的估值是185亿。都不算未来的增速,只是按照5%-10%的ROE。

如果收回所有应收款的话,那还能再有100亿多出来,也就是70%的上涨空间,如果收不回来,那也不影响以后的现金流,现在的估值仍然低估。

迪安因为疫情需求急剧增大,迅速入院,完成了ICL里面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入院程序。而且对于医院来说,有两家ICL是好的,就好像信用评级机构不能只有一家一样。

网页链接

截至2023Q3,金域来自三级医院的收入占比达 42.7%,同比提高 5.87%;截至2023H1,迪安这个数字则提升了28%。

而之所以要强调三级医院,是因为三级医院才会有更多的特检项目,如基因检测、高级微生物学等,从而带动相应ICL赚更多的钱。

截至2023Q3,金域已建立 49 家ICL实验室、750 余家合作共建实验室和辐射全国的远程病理协作网,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可为全国超过 23000 家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约 3900 项检验项目。

截至2023H1,迪安已形成41家ICL实验室(1 家总部实验室+4 家大区中心实验室+36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室)+56 家精准中心实验室+近 700 家合作共建实验室+2家CRO实验室的格局,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为超过 2.2 万家医疗机构提供 3300 余项医学检测项目。

金域和迪安是国内唯二实现国内全覆盖的企业,也是新冠期间最大的赢家。

至于为什么ICL是头部集中式行业,从疫情期间就能看出来,因为ICL的本质其实就是将分散在各个医院的标本集中起来集约化检测,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让整体检验成本更低,所以,ICL必然是头部企业的天下。这里拿新冠举例,核酸检验的价格一降再降,但头部金域、迪安三年时间赚的钱还是越来越多,而其他不少小实验室到后面都是做一单赔一单,甚至由于价格过低,医院完全没办法自己做,如所长的前东家,一家二级医院,其核酸检验就是全部外包给迪安的。

网页链接

应收账款:迪安诊断103.5亿,金域医学65.9亿,凯普生物24.4亿,兰卫医学19.6亿,几家公司都有巨大的回款压力。这也是最近网上传闻,行业压力最大的一件事。

目前迪安总共有实验室40家,可以检测2700+项目(金域2800+,就多一点点),而咱们看到的大型三甲医院一般也就能检测300-500个项目,所以,ICL对于各个医疗机构而言,是必须的。

公司从2015年起开始大举并购渠道、加速开ICL实验室,想借助渠道的优势,打通和公立医院的联系,通过渠道这层关系,拿下医院的订单,而同时,也有助于新开实验室早期样本量的提升,从而缩短盈亏平衡的时间。这个导致迪安的资产负债表比较难看,但是高杠杆如果在景气的行业里,可能因为增速快,而成为一个推动力,行业增速和公司市占率都很重要。
本来,迪安是上游渠道出身(之前文章有介绍,一开始是罗氏诊断的代理商),自上游往下游切ICL的同时也往更上游切自研IVD,一体化优势使得迪安的ICL业务毛利率更高且持续高于金域。

唯一的遗憾是金域和迪安都属于私企,国资背景弱了一点。

当然我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更多实地和深入调研年报数据和运营属于的真实性,最好有行业内的人可以提供一些供应商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来侧面证实年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的属实。

迪安未来可能比金域表现更好的几个佐证网页链接

1. 2022全年,迪安剔除新冠的ICL服务实现营收46.35亿,同比增长15.47%,换句话说就是核酸做了80.39亿。金域显然没有迪安那么实诚,没有单独透露自己不含新冠常规业务收入多少、同比情况。2. 江沪浙地区,是迪安的大本营,迪安业务量更大。3. 金域基本是纯粹的ICL,而迪安是ICL+自主产品+产品代理渠道一体化。迪安的一体化战略,有望实现超车,不这么做一体化,只会同头部差距越来越大,典型如曾经的老三艾迪康,已经不配和金域、迪安做对手了,差距越拉越大。4. 当年迪安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收购这么多IVD渠道商以及同二级乃至更下级的医院共建实验室,正是因为头部医院都太傲娇了,不搭理他。5. 截至2022年底,迪安的特检项目收入已经占常规营收的39.8%。至于金域,没有对这项业务单独披露,他在投资者交流中的说法是:现在特检业务范围比较模糊就不披露了。不过在2022Q3有过披露,占比为51.5%,2022年底虽然没披露特检业务占比,但有披露高端业务平台(在所长看来其实就是特检),整体占比为52.07%。6. 迪安全年研发投入6.41亿,同比增长50.8%(主要是迪安在进军上游自主产品,因此比金域投入还多),平台上的可检测项目数增长200左右至3000+。即便是大的三级医院,一般能检验的项目也就500左右,这其实就是ICL这个行业能存在的核心底层逻辑。7. 迪安在前不久的投资者交流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病理AI(不论金域还是迪安都选择从病理AI入手)商业化方面,在取得AI病理三类证之前,通过绑定设备形成软硬件一体的数字病理整体解决方案进行销售、AI病理软件单独或和第三方设备绑定销售、合作共建结合远程AI会诊形成解决方案等方式进行商业化,后续取得三类证后,宫颈细胞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进入医保收费目录,价格25-200元,可以进行单独医保收费项目。从潜在市场规模来看,全国适龄妇女有4.5亿人,每年检测人次1.2亿,渗透率不到30%,在国家政策鼓励下,预计2030年渗透率达到80%,结合收费价格,预计AI病理市场空间为200亿。

全部讨论

2023-05-08 15:51

医药商业能给80亿估值,如果按市销率和应收占比,重药控股值多少

$迪安诊断(SZ300244)$ $金域医学(SH603882)$ 迪安未来可能比金域表现更好的几个佐证网页链接
1. 2022全年,迪安剔除新冠的ICL服务实现营收46.35亿,同比增长15.47%,换句话说就是核酸做了80.39亿。金域显然没有迪安那么实诚,没有单独透露自己不含新冠常规业务收入多少、同比情况。
2. 江沪浙地区,是迪安的大本营,迪安业务量更大。
3. 金域基本是纯粹的ICL,而迪安是ICL+自主产品+产品代理渠道一体化。迪安的一体化战略,有望实现超车,不这么做一体化,只会同头部差距越来越大,典型如曾经的老三艾迪康,已经不配和金域、迪安做对手了,差距越拉越大。
4. 当年迪安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收购这么多IVD渠道商以及同二级乃至更下级的医院共建实验室,正是因为头部医院都太傲娇了,不搭理他。
5. 截至2022年底,迪安的特检项目收入已经占常规营收的39.8%。至于金域,没有对这项业务单独披露,他在投资者交流中的说法是:现在特检业务范围比较模糊就不披露了。不过在2022Q3有过披露,占比为51.5%,2022年底虽然没披露特检业务占比,但有披露高端业务平台(在所长看来其实就是特检),整体占比为52.07%。
6. 迪安全年研发投入6.41亿,同比增长50.8%(主要是迪安在进军上游自主产品,因此比金域投入还多),平台上的可检测项目数增长200左右至3000+。即便是大的三级医院,一般能检验的项目也就500左右,这其实就是ICL这个行业能存在的核心底层逻辑。
7. 迪安在前不久的投资者交流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病理AI(不论金域还是迪安都选择从病理AI入手)商业化方面,在取得AI病理三类证之前,通过绑定设备形成软硬件一体的数字病理整体解决方案进行销售、AI病理软件单独或和第三方设备绑定销售、合作共建结合远程AI会诊形成解决方案等方式进行商业化,后续取得三类证后,宫颈细胞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进入医保收费目录,价格25-200元,可以进行单独医保收费项目。从潜在市场规模来看,全国适龄妇女有4.5亿人,每年检测人次1.2亿,渗透率不到30%,在国家政策鼓励下,预计2030年渗透率达到80%,结合收费价格,预计AI病理市场空间为200亿。

2023-05-08 18:41

迪安管理不行

2023-05-08 13:48

写的挺好。我是认为是低估的,奈何市场不认可。

目前迪安总共有实验室40家,可以检测2700+项目(金域2800+,就多一点点),
检测项目,我印象中年报里,迪安现在是3000+,金域是3600+

2023-05-08 12:41

注意,QFII并没有增持,而是持有人高盛的合资公司高华证券,变更到高盛国际持有,从股东账户名册上看好像是增持了,实际还是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