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里的ICL商业模式是不是有点像刚开始芯片业的代工厂?(从做医院不想做的到做医院不能做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疫情过后看似让ICL产业陷入无核酸业务低谷。

但实际上这次展示出来的我们人均医疗资源极度匮乏问题很大,接下来政府会大力建设乡村和社区医院,缓解我们老龄化的医疗压力。

但是小医院的问题很明显,检测能力没大的综合医院强,所以更需要外包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所以未来五年到十年,我很看好这个赛道。

$金域医学(SH603882)$ $迪安诊断(SZ300244)$ $艾迪康(临时)(AIDIKANG)$ 

中国中部某城市三甲医院一位消化科医生所在的科室就将乙肝丙肝的病毒定量、炎症性肠病、肿瘤标记物等检查交给ICL去做。“机器很贵,实验的人群却很少,成本自然高”,所以一些非常规的检验项目就会集中统一到ICL去检查。

常规检验医院可以自主运作,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实验项目,或者样本量较少,考虑成本因素,医院就会外包给ICL。简单地说,多数是接医院不想做或者做不了的检验生意。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发展的方向是高端特检项目和一些非常规检测项目。这也是金域医学的发力方向。公告显示,2019年,其特检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46%,主要板块为基因组学、病理诊断和质谱三大类。   

特检指的是目录之外的以分子检测和诊断为代表的服务项目,更偏重个性化,需要结合多种检验技术手段,对检验设备、试剂和检验人员能力等要求更高。

中国约70%的ICL市场都掌握在头部四家公司手中。据海通证券分析,金域医学独占34%的市场份额。

原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以2016年为基数推算,2016-2020年间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可节省的检验花费依次为104亿元、137亿元、176亿元、221亿元、274亿元。
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CL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2020年,中国 ICL渗透率约6%,明显低于日本ICL渗透率(60%)、德国ICL渗透率(44%)、美国ICL渗透率(35%);中国在每位患者的临床检测支出方面亦较为落后,于2020年,低于美国临床检测支出的五分之一。

近年来,中国特检市场的增速显著快于普检市场。 2015-2019年,中国特检市场的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29.0%,普检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7%。 2020年,中国特检市场规模占比超过常规检测市场,约达到52.7%,普检市场规模占比约为47.3%。

当时已经成为广州医学院院长的钟南山,在有一回遇见梁耀铭,了解了当时校办企业的现状后,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校办企业必须有学校特色,不然肯定做不起来”。 那什么又是广州医学院的特色呢?当然是“医学检测”。广州医学院的检测专业,究竟能强到什么程度呢?从20多年前直到如今,这个专业的就业率都是100%,这个学科的全国高校排名也从未出过前十。

Source: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