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几本书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2喜欢:18

春节假期天天打游戏睡懒觉,“忙”里偷闲读了几本书,简单写写读书笔记。

1、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这是读过的杨天南老师翻译的第二本书。

巴菲特开始出名,是在65岁以后。但是价值投资,历来是依靠复利和时间的积累,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积淀,也没有65岁之后巴菲特的辉煌。这本书就是梳理了巴菲特年轻时代的22个投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巴菲特从120美元起步到48岁赚取到人生的第一个1亿美元的经历。

这22个案例,有耳闻熟详的喜诗糖果、美国运通,也有不怎么被提及的邓普斯特、洛克伍德。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巴菲特也会犯错——大约有30%的案例是失败或不够成功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巴菲特的持续进化。

巴菲特最早的投资策略,继承自其老师格林厄姆的“捡烟蒂”投资。他从中赚了一些钱,但也遭受了挫折。比如伯克希尔,对于1966年购入的伯克希尔,巴菲特总结说,“我们因为贪便宜而介入了一个糟糕企业。这是一个索然无味的雪茄烟蒂,一家没有希望的公司” 。巴菲特后来认为那是投资生涯中最大的错误。

另一方面,烟蒂投资使巴菲特错失了一些更优秀的机会。比如迪士尼,1966年巴菲特花400万美元买了迪士尼5%股份,第二年,巴菲特就以620万美元卖掉了这些股票。但随后迪士尼在1967年到1995年间,股价上涨了138倍。这就是卖出一家好公司股票的教训。

在上面这些失败或者失误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到了1986年,巴菲特已经进化成了“85%的格林厄姆+15%的费雪”,在股东信中他写到:“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希望永久持有这三只主要股票(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大都会)。。。即便这三只股票目前的价格有些高估,我们也不打算卖掉。”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巴菲特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正是几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帮助巴菲“将一手不够好的牌渐渐换成一手好牌”,并成为今天的“神话”。

感谢杨天南老师的翻译,这本书原作者格伦.阿诺德我记得是一共出了四本关于巴菲特的书,这是第一本。希望早日见到全套的翻译~

2、慢慢变富

闲大的这本书,通俗、系统、实在。

全书分了思想篇、选择篇、估值篇、持有篇、修养篇五部分,循序渐进,可以说是一本价值投资的优秀教材。读这本书我做了很多标注和笔记,收获满满。平时很多自己思考过的问题,书里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和逻辑证明(如上证指数的失真性、复利的力量),平时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书里也有阐述(面对波动的态度和信心、短期损失厌恶、快乐投资等),我也很受启发。由于每个点都能铺开讲一篇文章了,并且有一些我体会还不深,我也不在这里多说了,后续会随着自己的实际感悟,逐步记录。

关于“慢慢”二字,确实是许多投资者最关心和最没有耐心的,我以前也不例外。很多人讲,本金少的时候要赚快钱,因为10万的本金,即使十年十倍,也才到100万,加上通货膨胀,实在是不够看。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怎么能赚快钱?按中国股民的赚钱比例,跟风炒概念,本金大概率会受损。那要如何做?我认为是深研究好企业+安全边际+下重手+时间复利。

书里论述的“道与术”,需要真正地把投资当作事业,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在市场中经历风风雨雨、体会牛熊轮转,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才能写出这些大道至简。相信这些都是闲大多年投资路上积累的肺腑之言。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尤其是在面对市场波动巨大、内心摇摆不定的时候。

3、战后日本经济史

这本书不像历史书,也不像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作者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了日本70年来的经济体制问题,也用个人亲历的事件做了参考和佐证。读来算是通俗接地气,但是也有时显得不够严谨。

作者野口悠纪雄是1940年出生的一代人,在大藏省(国内央行及财政部的合体)工作,历经了日本东京大空袭、二战战败、战后经济重建(1945-1955)、高速增长(1955-1970)、石油危机(1971-1979)、房地产泡沫(1980-1989)、消失的20年(1990-2010)等多个阶段。

这本书核心观点认为:从1940年到2010年,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和衰落,并非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所致,而是通过战时国家经济统制体系(举国体制)在战后的延续实现的。战后发生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在举国体制上进行缝缝补补,而并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变革。作者从土地、工业、税收、外汇、银行投融资、相关政府部门监管等多个方面结合个人经历,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说明。并且,作者认为举国体制(尤其是土地政策)也应为80年代房地产泡沫和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疲软负责。

日本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尤其是1945-1970年日本的经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得益于举国体制下的重工业、基建先行,政府主导财政投融资,集中力量勒紧裤腰带办大事。这点和我们的1949年至今,颇有相似之处。

但后续由这种体制带来的房地产泡沫、衰落的二十年,也值得我们警醒。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如何有效框定和配合、如何顺势而为紧跟世界浪潮、如何进行底部的革新,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4、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这是一本适合数学家读的书,并不适合我。这也是一本强人自传,而不是投资指南。

作者是一个数学天才,一路开挂,以数学教授的身份,将一切进行概率量化,并战胜了拉斯维加斯和华尔街。看这本书就像看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又努力,好奇心旺盛又实践能力强。可惜我数学不太好,佩服和羡慕之余,除了学习作者专注、充满兴趣的人生态度,也并不能从中得到太多启发,甚至第一部分关于21点的模型也没看明白。

这本书我收获最大的是通过作者的投资经历对量化投资有了一些了解。量化投资运用量化模型进行统计套利,发现市场上的错误定价(股票、债券、衍生品、期货、期权等等),依靠模型和计算机,来赚定价错误的钱。并且作者团队能够做到构建市场中性组合,β可以小到0.6,接近于0,来赚取稳定的α。辉煌时期,基金最大回撤不超过5%,连续五六年年化收益率20%+。

但是量化投资以及后来的高频交易存在一个空间的问题:市场上错误的定价就那么多,随着从事统计套利、高频交易的机构越来越多,模型逐渐成熟,每个参与者的预期收益率就会不断降低。并且,量化方式下,计算机每天交易次数高达百万次,庞大的交易手续费也会拖累基金表现。

有意思的是,作者还投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并且对价值投资颇有心得,与巴菲特也是旧友。两人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分别取得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但是作者的道路是一座需要极高数学天赋的高架桥,而巴菲特的道路,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就是一条容易上路、车道众多、虽有曲折但看不到尽头的宽阔大马路。显然,行驶在大马路上,更简单、更安全,更适合我们个人业余投资者。

5、富爸爸穷爸爸

这是一本“财商”启蒙教材。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书的人。

我就是听说的早,读的晚的典型代表。这本书内容不多,语言故事性挺强,还带插图,没多久就翻完了。作者核心观点就是要买入能产生未来现金流入的资产,而不是未来会导致现金流出的资产。这两类资产典型的代表就是商铺和汽车,商铺不但自己具备升值潜力,还能每个月给我们带来租金流入;而汽车,每个月要折旧、加油、交停车费、保养、维修,只会消耗我们的财富。读到这里,想到我身边真的有攒了几年工资买车不买房的朋友,建议他们来读一下此书。

穷人和富人,不只是财富量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金钱观念的差别。钱是通往自由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高档写字楼里的大多数人,每天在几平米的办公位上对着电脑奋战,向老板付出自己的劳动之后,向政府纳税,然后拿到工资,交给房东、交给银行。这就是中产阶级泥潭的由来。

我理解的财富自由,是指想不工作就不工作,依靠被动收入即可满足自己的生活、精神需求。向着这个目标,投资自己、学习理财、买入好资产,是一条即便达不到财富自由,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道路。

@闲来一坐s话投资 @五粮液

全部讨论

2020-03-10 00:19

2020-03-09 15:26

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