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2喜欢:11
$雅诗兰黛(EL)$ 我今天才突然受到启发,意识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跨国企业普遍的通病是:对本国成功路径形成依赖,不愿意接受他国市场的本土化。
举一个例子就很好理解:
比如A产品在美国卖的非常成功,主打的是高保湿。所以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要求中国市场沿用高保湿作为核心卖点。
然后一线业务人员就发现:中国消费者对“高保湿”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是“抗炎修护”,然后汇报给美国总部,能否改变产品定位。
美国总部看到这个反馈,思前想后,高管脑子里被本国市场的成功路径思维所占据,所以最终决定:必须沿用高保湿,别给我打岔卖点。
最终结果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品牌快速衰落。
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属于人性的弱点,存在每个跨国集团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外资化妆品品牌衰落会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全部讨论

2023-12-28 08:35

外资企业之所以成功,靠的是碾压性的产品优势、管理模式,这样本土化就不是主要矛盾了。80年代外资企业对中国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企业对亚非拉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的手机品牌、电商的国际化。
如果做大幅度的本土化,那么就会形成数百个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跟不上,那些本土化的方案没有经过验证,不一定就能成功,对公司整体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差的解决方案。现在中国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些外资企业即使花大力气搞本土化,也不一定能成功。

2023-12-28 07:25

这个结论有点不符合一般人性,做企业做事的人一般看到市场需求反馈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会去迭代尝试看市场反馈的,不会这么头铁。

2023-12-28 00:08

传统跨国企业这种模式已经落后了,但新的企业模式还未明确。

2023-12-28 09:30

怎么知道中国消费者只能接受抗炎修复而不能接受高保湿呢?能不能通过市场教育来调整消费者需求?如果在中国的换了,那在越南、印度的要不要换?换了之后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品牌?
类似上面的那个例子,最好是以高保湿占领市场,然后再新增抗炎修复的细分品类占领市场。

感谢分享!

2023-12-28 12:50

竞争进入不同阶段,策略不同。外资品牌早年进入中国,输出的是产品、生活方式,还有强势的美国文化,品牌植入教育最好的时机是消费意识还没有觉醒,伴随着受教育水平及信息获取便捷,成分党配方师出现,弯下腰来讨好消费者。

2023-12-28 00:05

2023-12-27 23:56

跨国企业的通病,决策链路长,反应迟缓,管理倾向于标准化而非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