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件思维看小米模式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雷军曾说过,OFFICE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只会用到其极少的一部分功能,但是却要为此支付全部功能的价格。

所以他抓住了这样的痛点,推出了更简洁,更易使用的WPS,并且以免费的方式迅速普及开来。

这样的思维模式,在雷军的个人生涯里随处可寻,而小米模式又让我想起了在软件行业里经常会用到的套路。

比如PHOTOSHOP,3DMAX等一些知名软件,它们相对同类软件,并不是因其功能强大,而是易于上手。同时刻意放松对个人盗版的管制,便于更多的小白用户加入进来。

而对于那些高级功能或是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各类插件来实现。

最后各类插件及庞大的用户数形成的生态,变成其强大的护城河。

如今很多软件一上手遍是免费开源,以便迅速形成生态。而后来者除非再建生态,否则即使其功能上强于前者,也无济于事。

小米的模式也正基于此。

在历史上技术很强,但没有生态的企业被颠覆的情况,比比皆是。

无论是造手机还是造车,成不成功都是一时的。单个产品即使再成功,日后也会不断迎来新的竞争。试想苹果如果也是安卓阵营,现在也必定在苦苦内战。

如果是基于卖产品的思维,雷军大可不必去造车,但是对于生态链的布局来说,车又是必然需要的。

指望造车会使小米股价突飞猛进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些烧钱的项目,乐观一点可以给予0估值。况且这几年的政府补贴刺激,已经提前释放了未来很多的买车需求,而拥挤的赛道后面免不了有一场厮杀,所以小米反而不用急着推出新车。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就是小米早已制定的“手机×AIoT”战略。

现在应该需要加上一个汽车,相对于我之前所说的软件模式来说,手机和汽车是主体,而生态链产品则作为插件。

这样的开源模式,同时做到了资本杠杆与技术杠杆,以求最效率的形成物联网生态。

相对于短期的利润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其MIUI月活及AIoT设备数的增长。

物联网与互联网一样,当到达一个奇点时,才会打开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间。

$小米集团-W(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