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十年回忆录:人最大的悲哀是错把平台当本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9回复:32喜欢:92

→ 加微信号guatianyl进读者群 ← 

文 | Pigparadise

工科院校毕业,在香港和内地工作多年

本文首发于金融街李莫愁(ID:LadyRenaissance)

十年前,刘可拿到现在这家外资企业的offer的时候,外企是国内就业的高岭之花。

那一年,因为应届生招聘人数众多,宝洁在刘可的母校租了四栋教学楼作为笔试场所,刘可也去凑了回热闹。虽说年初刚遇上雷曼兄弟倒闭,但外企的招聘依然豪气逼人,进入宝洁的师兄师姐统统光鲜亮丽,做经验分享时指点江山,俨然已经登上了人生巅峰。

来自十八线小城镇的刘可大为触动,觉得这才是心目中的好公司,立志要去一家外企。回来后简历嗖嗖地发,面试轮轮地过,可能因为毕业院校还行,竟然让她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外资企业的offer。

还不错是什么意思,就是薪酬比起去了爱立信GE的同学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比起去了华为或其他国企私企的同学,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那一年的畅销书是GE的六西格玛,外企就是高效和高薪的代言,刘可的开局不算太好,但给自己规划的职业路线是要在十年之内跳去最好的外企。

抱着这样的信念,刘可踌躇满志地从管理培训生开始做起。

02

刘可所在的外资企业,在国内有稳定的投资和业务,始终笃信“香港就是专业”,把亚洲的总部设在了香港,即使是在国内招聘管理培训生,也是要把人提溜到香港镀一层专业的金的。

刘可抱着朝圣的心去了香港。香港果然没有让她失望,果然非常TVB,A级写字楼在中环,格子间里的女同事都妆容精致,男同事再热的天都穿得住三件套西装,大家都熟练地对着投影仪夹中夹英地讲话,一副不带点英文单词就无法表达自己意思的样子。

刘可也就入乡随俗,从此叫做 Catherine,艰难地化起了淡妆,穿上一走三拐的纯色细跟单鞋。唯一适应起来完全没有难度的,就是刘可也很穿住了正装。因为香港的写字楼中央空调在40度的夏天也可以冷到六月飞雪,正装不穿得厚实点,开会都在打摆子。

刘可在做管理培训生的第一个月,公司给他们安排的课程是四处参观。刘可因而有机会参观了和公司业务相关的写字楼、会展中心、酒店和楼盘,大长见识。在太平山上往下看的华丽夜景,让刘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繁华。在半山豪宅地下的停车库,刘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豪车,甚至有一个业主,买了三台限量的帕加尼并排地放着,大家揣测也许是为了搭配衣服颜色开出去。

刚上大学的时候,来自小城市的刘可连地铁也没有坐过,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不停地偷看同学的操作,生怕露怯。但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后,刘可不说脱胎换骨,但奇异地变得有了底气,以后无论去了什么高档场所,即使自己穿着破球鞋,十万个格格不入,她都可以淡然待之,不惊不咋。

后来,刘可的一个领导和她闲聊的时候谈及,当自家的亲戚毕业的时候,他都力劝他们去大城市闯荡一下,感受一下世界之大。即使混不下去也没关系,起码体验过了。

刘可非常同意,是啊,人生很重要是看过繁华,然后安贫乐道。

03

在香港培训完后,刘可被派入了公司与中方一起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正式地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刚开始工作的前期,用粤语来说,就是“惨到扑街”。

刘可的公司笃信成本控制是丰厚利润的前提,在这种信条的培训下,刘可像一块海绵一样,迅速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表姐,主要技能包括设计出一堆复杂的表格,通过细心、耐心和恒心,检查出繁复的成本数据中不合常理的一部分。

但当刘可拿着数据去质疑中方的管理人员时,中方的管理人员有一万个原因和解释,每一种都显得客观、真实和毋庸置疑。刘可被巨量的真假信息轰炸得头晕眼花,拿着中方的管理人员的解释回公司本部,被香港的暴躁老板当着全公司的人拍桌子指着鼻子骂“你是三岁小孩吗?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信吗?”,再把报告撒得天女散花。

动辄得咎,是刘可职业生涯前端的总结。刘可差点干不下去了。

但小镇青年有小镇青年的好,就是后路不多只好默默往前。刘可默默地做下来了,她总是无偿加班的那个,勤快地去生产线,和前线人员沟通,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慢慢地,她变成了一个管生产的专家,别人说的话她听三分钟就知道是真的还是在扯淡。她学会了如何在纯粹的理论数据和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取得平衡,所以很快成为公司的产品经理之一。

连挑剔的香港老板都对她印象不错,提出下次招聘还是去刘可的毕业院校,因为“工科院校毕业的果然扛骂”。

04

在刘可适应和成长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在悄然发生变化。

变化出现的信号,是刘可一位也去了外企的好友带来的。毕业的时候,他的起薪是最高的,让大家都艳羡,但没想到进了公司后三年,全球的通信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公司猝不及防,飞快地壮士断腕,砍掉了在国内的几个部门,刘可的朋友也被波及,拿了赔偿金重新找工作去了。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也不再讨论外企跳槽和社会招聘的事情了,因为所有外企都在收缩战线,听闻牛气冲天的宝洁,也在不断缩减广州办公室的规模。外企薪酬也没有以前传说中的高了,据同学们相互对比,很多外企的工资都冻结停滞不前了。与之相对比的,是大家都在打听华为腾讯的待遇,一位去了华为的同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班加得是惨淡的,但钱拿得也是满意的”。听得工作只为求财的同学们心痒痒的。

刘可的公司在稳步地发展着,不但不见颓势,市场占有率还不断上升。刘可的工作量也大为增加,一年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国内各个城市飞,曾经创下了早中晚宵夜都不在同个城市吃的记录。

迅速扩大的业务,给中方公司也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中方公司果断地抛弃了破旧的老写字楼,搬进了正对着小蛮腰的CBD大厦。在这栋金碧辉煌的写字楼里,连电梯都是闪闪发光的金黄色,在挑高的一楼大堂,美丽的前台小姐穿着笔挺的制服,傲慢地盘查来客的祖宗十八代。

中方的管理人员对外企的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摇身一变,经常取笑他们的厉行节流是“扣门”,很多要求是扣门,就连香港的总部,也是“鸽子笼”。除了观念的差异逐渐增大,市场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优化的空间反而越来越小,刘可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工厂开会,和中方人员沟通。工作越来越难做,刘可觉得自己都要愁白了头发。

05

没等刘可认真想换工作的事情,公司就已经把香港和内地的业务全部打包卖掉了。出售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买家是一家国企。

香港永远是专业的,在新卖家到位之前,刘可的香港同事们贴心又专业地把日常用的报表和报告全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同事们的名字也全部从英文名改回了中文名。Catherine又变回了刘可。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同事们都在努力把中文名给对上人,用一位同事的话说“一夜起来,都不认识同事了。”

到新旧东家交接的那一天,刘可去了香港办公室。新的老板是国企的资深领导,进入办公室后就召集开会,重点强调购买这块业务的原因是为了整合产业,更好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刘可坐在会议室的座位上,看着透明玻璃窗外的维多利亚港,想想这10年,感觉这才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实在是很妙。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作者Pigparadise,工科院校毕业,在香港和内地工作多年,本文首发于金融街李莫愁(ID:LadyRenaissance),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每日话题

聊聊你的职场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P.S.回复公众号关键字“外企 ”,查看《那些被外企废掉的中年人》

→添加微信号guatianyl进“莫愁读者群”←

正文结束

李莫愁个人微信交流:JRJLady 

投稿与商务合作:ladyrenaissance@163.com

后台回复关键词看干货

中年人 | 西二旗 | 中关村 | 香港 | 风水 | 荒唐 | 崛起 | 都市 | 歧视 | 鉴婊 | 睡姑娘 | 睡领导 | 睡实习生 | 百合 | 春药 | 小三 |潘金莲 | 潜规则 | 投行男 | 出轨 | 金融梦 | 渣男 | low B girl | 虚荣狗 | 见世面 | 投行狗 | 约炮 | 上位 | 套路 | 战斗力 | 毒丸 | 经典 | 靠谱 | 冲浪 | 跨学科

据说不止金融圈

99%有逼格的人都关注了

客官!在看一下呗~

全部讨论

2019-08-22 18:30

文不对题

2019-08-22 18:50

看具体公司吧,我觉得目前所在的外企仍然非常不错。没有优势的外企被淘汰也很正常,只不过以前国内企业没发展起来日子好过点而已。

2019-08-26 10:11

老外赔钱还是很地道的

有点文不对题。说回来,我外企从业八年,对于题目本身是有感悟的,能处于现在这个状态,究竟是自己的能力带来的还是这个平台带来的?相近两个行业中几乎最顶尖的外企都待过了,已经快要跳无可跳了[好困惑]

2019-08-24 23:17

我从一家外企跳槽到一家非常知名的民营。这几年民营的工资往上走了,管理也是很大进步,但人做事情总是不太规矩,啥事情都不发邮件,需要领导发话的时候总是模凌两可,出了事情就怼下面的人。其实各有各的好与坏,做了这么多年觉得钱多的地方才是最好的,管他什么外企内企。

2019-08-24 12:16

在好多平台,世界观正确,能不断涨本事。
有足够的本事,可以换更强的平台。

2019-08-24 09:04

说啥了,楼主?

2019-08-24 08:57

混了20年的外企。

不图钱,只为了自由。
华为,阿里都曾给过2倍多的offer。确实诱惑。纠结了几周,还是没去。
(喷子随便喷。我是吹牛。)

2019-08-24 08:25

人本来就需要一个平台。无非从一个层次的平台,跳往更高层次的平台

2019-08-24 07:29

时代一直在变,赢家需要专业知识,还有懂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