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京官十二年》之《治心之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咸丰二年(1852年)的正月初三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是日,这一天,于“忿、欲”二字皆大犯,自思殆不可以为人,何以谏君父乎?很久都没有看到曾国藩日记中说自己犯的错误了,可能曾国藩这一段时间的修行已经好了很多,但是还是有的时候会有一些错误,日记里偶尔会有一句说,这一天在哪里那一句话说的不是特别合适,这一次曾国藩对自己的批评非常严厉。可能是发脾气,还有可能就是有什么人性的欲望,具体没有说,但是这些可能都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又不是一台精确的机器,什么错误都不犯,特别是时间久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曾国藩认为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做人了,更不用说怎么做一个大臣,还给皇帝谏言献策呢。曾国藩对自己这种错误的处理方法是以后每天都要记录自己的心过,身过和口过,第一种心过就是心里做坏事情的念头,恶念都是恶行的基础,所以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内心会有恶念,要记录,然后反思,最后慢慢自己内心可能就会减少这些恶念。第二种是身过,也就是自己做出来的不合适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的不合适的行为都要记录下来,加以反思。最后是口过,也就是说的话,有什么不合适的,人的一辈子很多时候都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要修炼谨言,这个是每天要反思的,可能慢慢就会好一些。

曾国藩这一天日记认真写了,治心之道,先去其毒,要想修炼自己的内心,首先是把内心恶毒的东西要先去掉,内心恶毒,什么修行都是胡说八道的。阳恶曰忿,阴恶曰欲,表面的恶毒是愤怒,生气,其实根子上的恶毒是欲望,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对别人不高兴,发脾气,很多时候都是内心有欲望,无欲则刚,想得到的太多,最后就会导致自己对很多事情不高兴,不开心,发脾气。修行的第一步可能就是要减少自己的欲望,物质的欲望要想想,人的一辈子能吃多少,喝多少,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把钱留给孩子,也可能是罪恶,就像林则徐说的,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而名声、权力很多时候都是过眼云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我们普通人,很多时候都是人走茶凉,根本无法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什么时候都要对繁花似锦,起高楼,宴宾客,有着清醒的认识,读读佛教经典可能是不错的选择。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曾国藩接着说,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绵绵,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养,睟(suì)面盎(àng)背。

治心的方法,应先除去心的毒害,外在的毒恶是忿怒,内在的毒恶是私欲。治身的方法,一定要防备身的恶患。刚烈的恶习是暴躁,柔懦的恶习是散漫。治口的方法,一是谨慎说话,二是节俭饮食。凡此数种,如何医治呢?需要以礼貌来蓄积恭敬的态度,以快乐来启发和顺的性情。暴躁的恶习,宜用和缓调理。治理内里柔懦的恶习,需要自始至终都谨慎不懈。饮食的不节制,要谨慎的约束自己。避免过分的言语,要用和顺的态度来收敛自己。敬达到完美就会表现为肃肃,和达到完美就会表现出雍雍。尊敬和睦,这才是有德的容貌,雍容表现在外表,实际根源于内心。动和静交互颐养,温雅润泽就见于面,盎于背,成为有德者的仪态。说到底就是要节制,这也是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推崇的美德之一,就是说,内心减少欲望,少说话,少吃饭,然后对人恭敬有礼,坚持不懈,最后慢慢很多事情都会理顺了,这就是修行。儒家的道理就那么多,关键是做起来非常难,知行合一太难了,人的一辈子最难的就是把知道的道理做下去,所以要一天一天写,一天一天读,佛家讲的需要护持很多的经典,不断阅读,抄写,最后让这些思想真的进入自己的潜意识,进入自己的大脑,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没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