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京官十二年》之《读史明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阅读曾国藩的很多的生平事迹的时候,经常感慨,曾国藩的智慧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能够平稳落地,避免功高盖主,然后能够一生不忘初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是父母所生,也是孑然一身,为什么不能够做出更好的事业,更多的东西来呢?这些秘密可能都藏在曾国藩的日记之中,曾国藩的阅读之中,翻阅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和九月的日记,其实都是非常普通,一天一天,就是读书,会客,上班,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如果仔细寻找,仔细揣摩曾国藩一生的不同,和我们普通人的不同。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读了很多的书,读了很多的历史书,读史使人明智,曾国藩的很多智慧可能正是来自于读历史,如果说真正的智慧可能来自于儒家经典,或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经典,那么历史书就是习题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的案例,一遍又一遍。最后会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曾国藩京官时期,甚至持续一生,都是在不断读历史,然后自己还有很多的心得,这一段时间甚至每天听十三四岁的孩子曾纪泽给自己讲资治通鉴,可能这个过程中父子也有很多的交流,然后有一些感想记录在日记中。正是这种不断记录,不断阅读,不断反思,可能智慧不断增长,这些就是日积月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九月十五日这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录了,唐宣宗和李德裕的关系,这是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之七,唐武宗驾崩,李德裕受命兼任冢宰负责办理后事,唐宣宗李忱即皇帝位。唐宣宗平素就厌恶李德裕专权,即位的第一天,李德裕手捧册封的诏书站在他的身旁;册立仪式完成后,唐宣宗对左右近侍们说:“刚才挨着我的莫不是李太尉啊?他每看我一眼,都使我毛骨耸然。( 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曾国藩评论的就是这件事,说唐宣宗之立,不能平于李德裕,至毛发为之洒淅,然后说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霍光与汉宣帝,这就是芒刺在背的故事,芒刺在背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芒刺在背”的原义是像芒和刺扎在背上;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芒刺在背”。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二十一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

曾国藩这里评论说,霍光和李德裕都是功高震主,可能偶尔肯定有自夸,自我表现自己很厉害的事情,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出自先秦诗经《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意思是有一匹老狼,因为太老了,行动不方便,前进踩着了下巴上的赘肉,后退又踩着了自己的尾巴,因而有趣可笑。诗歌是借以描写和赞扬一个体态较胖、为人宽厚、德高望重的公孙,同时善意的讽刺了公孙的肥胖,大概有劝其减肥的意思。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昌黎先生集.进学解》中将其发展为“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就是你做到一定的位置,身体肥胖,穿着颜色亮丽的红鞋子,很容易动辄得咎,像周公那样一生小心谨慎,没有让人不舒服,让人害怕的才是真正的大圣人。九月二十八日,曾国藩评论另外两个历史人物,孙高阳和史道邻,孙高阳、史道邻皆极耐得苦,故能艰难弛驱,为一代之伟人。今已养成膏梁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孙高阳、史道邻都是极能吃苦耐劳的人,所以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发愤图强,成为一代伟人。现在已经养成好吃懒做的身子,以后又怎样担当大任呢?曾国藩以晚明的名将孙高阳、明末抗清名臣史可法二人为榜样。二人的共同点是:都是文人,都带兵打仗——既做得管理,又下得一线;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既搞得了办公室政治,又能和基层打成一片。原因:能吃苦。曾国藩也担心,已经养成膏粱安逸之身,明天有了成事的机会怎么办?成事的根基,是能耐得住辛苦。吃苦耐劳在很多时候比聪明伶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