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京官十二年》之《读书有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初八日曾国藩日记中对于学问进行了总结,还是对我们后背学子有非常多的启发的。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四者缺一不可。这跟前文说的儒家有三途其实是非常类似的,但是还是有所增加的,增加了一个经济之学,这个经济之学,和现代社会讲的经济学还是不同的,这里的经济之学指的是经世济民,也就是这里说的政事。现代社会讲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将资源配置到有效的途径,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学问,这个学问本身也是有变化,有进化的,但是大体还是没有跳出这个领域,和中国古代是不同的。曾国藩早年主要是学习儒家的传统几个方面,这也是学习清代以来的学术传统,而经济之学则是如前文所述的嘉庆、道光以来的“经世致用”学派倡导的结果,曾国藩也受益很多,后文说他自己学习这个主要是依赖于贺长龄、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这本书。曾国藩在北京这几年,特别是在各个部门学习了盐政、钱政、河工、漕运等等很多具体事务,越来越重视这一门学问,这可能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有用的,对普通儒生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用处。

曾国藩说自己对四门学问都略微有所涉猎,但是天资鲁钝,对于深奥的东西万万不能有所理解的,只有取其中最为关键的每天都来做,这样可以渐渐打磨久了,可能才会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曾国藩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深奥的东西,一时半会学不会,可能就是每天都阅读,每天都做一点,而不是试图一下子就会有所领会,有所领悟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进步。曾国藩说自己对于义理之学,主要是研究两类书,第一类是四子书,第二类是近思录,四子书即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古代教学用书。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近思录》是依朱熹、吕祖谦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一部著作,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近思录》一书,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共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词章之学,我也主要是阅读两类书,第一类是称之为“曾氏读古文钞”,第二类是“曾氏读诗钞”,这两类书还没有编纂完成,但是在曾国藩心里已经有所规模,有所计划了,胸有成竹了。经济之学,曾国藩说自己主要阅读两类书,第一类是《会典》,第二是《皇朝经世文编》,第二类前文已经有所介绍了,第一类会典是官修断代式政书,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会典以“职官”为纲,记录法令典章,而不详备史实。会典名始见于明代,是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大清会典各个朝代都有修订,五朝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史称《大清五朝会典》。其中《大清会典》(康熙朝)亦称《康熙会典》,是清入关后正式颁行的第一部会典。全书以职官为纲,分别记其职司、设置、品级、规章、掌故等,是了解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因社会在不断变化,旧的规章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以后清代各朝多有续修。考据之学,曾国藩说自己主要读四本书,第一本是易经,第二本是诗经,第三本是史记,第四本是汉书。然后这十种书是自己读书的根本,其他的书都是可以归附到这个里面,就像房屋的根基一样,树木的根,这十种书要像老母鸡孵蛋一样不能冷,不能够见异思迁,这就是为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