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京官十二年》之《课子读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开始,曾国藩日记里多了一项就是听儿子,十三四岁的曾纪泽讲资治通鉴,例如七月初一日曾国藩夜里听讲《鉴》三页,主要讲的是姚崇初相,这是唐朝的事情。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后曾被外放亳州等地刺史。唐睿宗复位后,被召入朝,官至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但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开元四年(716年),姚崇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开元九年九月丁未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又作文献)。这里的姚崇初次为相,可能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事情。

七月初二日,曾国藩听讲《鉴》三页,讲的是宋璟初相,也就是初次做了宰相,宋璟(公元663-737年),邢州南和人,唐代政治家,经武曌、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朝,为官52年,宋璟在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后,与姚崇一起团结合作,励精图治,为开创大唐自贞观之治以后的第二个盛世即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并列为唐朝四大名相。《新唐书》姚宋列传之后有赞曰: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呜呼!崇劝天子不求边功,璟不肯赏边臣,而天宝之乱,卒蹈其害,可谓先见矣。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这一天的日记中曾国藩还记录了自己对宋璟的评论,也非常有意思,曾国藩讲到了汉代的陈汤斩郅支单于之首,匡衡抑其功,仅得封关内侯。郝灵鉴得突厥默啜之首,宋璟抑其功,仅得授郎将。其后,汤以非罪而流,灵鉴以恸哭而死。宰相妨功疾能,人之不得伸志者多矣。关内侯,爵位名,原称伦侯。秦汉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仅低于彻侯(即列侯,亦称通侯)。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曾国藩通过给曾纪泽讲解历史,可能对他完成一些基本的教育,这一次讲的是由于宰相嫉贤妒能,或者妨碍功劳,导致了很多的人不能伸张其志向,曾国藩没有从国家治理安全性角度讲抑武将的作用。七月初三日,曾国藩则是讲了自己的一些读书感悟,这个可能不是给曾纪泽讲的,但是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的感悟,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世者,其相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则人之相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这里说的是美好最主要的是要长久,所以这里对短期的成功并不相信,突然让这个世界相信你,这种相信肯定是不牢固的,突然获得很大的名声,这种名气肯定超过实际情况。真正的君子从来没有显赫的名声,没有突然获得的美好名声,这就跟一年四季的运行一样,是逐渐成功的,每年的事情使人们不知不觉,也就是人的相信不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子、李子的树都不会说话,但是果子很好吃,人们都来这个树下面,时间久了,甚至都走出一条路来了,所以真正做出结果了,不需要说很多的话。美好的东西都是这个样子,也就是有价值的,价值不是我们说出来的,人们自己都会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好学校,好医院不用做广告,人们都自己会来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