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弃小攻大 再录季度盈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退出小市场,专注大城市后,这家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在第一季度恢复增长

重点

1、一季度叮咚买菜的收入小幅增长,结束了一年多的萎缩状态

2、公司录得上市以来第二个季度净利润,并表示预计今年收入和利润都将“同比大幅增长”

本文作者 阳歌

是生鲜故事还是科技公司?

说到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叮咚买菜(DDL)$ 时,投资者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公司周一发布财报称,在经历了一年的收缩后,今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增长,并实现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尽管如此,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还是下跌16%,显示投资者的期待远不止于此。

我们应指出,即使经历了这一轮抛售,在近期海外上市中概股普遍上涨的带动下,该股今年迄今仍上涨21%,较1月的低点上涨了67%。尽管如此,叮咚买菜18倍的远期市盈率,跟体量更大的美国生鲜巨头$克罗格(KR)$ 一样,但落后于$沃尔玛(WMT)$ 的25倍。

关键是,叮咚买菜是一家生鲜杂货销售商,由于难以在竞争对手之间做到产品差异化,因此这一行的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叮咚买菜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降低配送成本存在困难,这是它主要的支出之一,而它正在取得一些进展的一个领域是,削减供应链中大量环节涉及的中间商。

叮咚买菜也承认最好把重点放在更大、更富裕的城市,那里的消费者不那么注重成本。该公司从去年开始退出亏损巨大的小市场,导致全年收入萎缩。

随着从小市场撤出的影响逐渐减弱,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将重返增长轨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在公司的业绩公告中表示:“我们上调了对净利润和规模的预期,预计二季度和今年都将同比大幅增长。”梁昌霖没有细说“规模”的意思,不过他指的可能是收入。

叮咚买菜还一直在尝试通过增加自有品牌来提高利润率,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往往更高,是它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少许领域之一。但在最新业绩中它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努力,首席财务官王松仅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积极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开发能力”。

那么,这家公司在投资者眼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尽管最近市场普遍看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但分析机构对叮咚买菜的看法明显还是好坏参半。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只有五家给出了“买入”或“强力买入”的评级,其他四家给出的评级为“持有”或“表现不佳”。但它们给出的平均目标价为2.65美元,意味该股较最新收盘价1.82美元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言归正传,我们来仔细看看该公司显得相对稳健的最新财务数据。首先,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1.4%,达到55.3亿元,而一季度同店GMV更是同比增长4.4%。公司提到2023年前两个月仍受疫情影响,并指出今年3月GMV同比增长6.5%,3月是一年前消费模式恢复正常后,更适合作为参照对象的第一个月。

收入增长

随着GMV的提升,叮咚买菜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从上年同期的50亿元小幅增长至50.2亿元。在此之前,公司上一次报告类似的同比收入增长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当时它还没有开始“瘦身”。

总部位于上海的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包括上海以及临近的浙江、江苏两省)实现了盈利。公司指出,三月份这三个地方每个站点的订单量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也指出,在南方城市广州和深圳,以及北京市场,亏损都在“快速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场,前竞争对手每日优鲜(MFLTY.US)倒闭,它因而受益,每日优鲜曾在首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地。叮当买菜也面临着来自领先的外卖配送公司美团(3690.HK)和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的竞争,不过这两家公司都更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叮咚买菜表示,最近一个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基本持平,为50.5亿元,上年同期为50.4亿元。公司在该季度的履约开支同比下降3.9%,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3.9%降至22.8%,主要得益于订单规模的扩大。不过,销售和营销及一般和行政费用增长超过20%,抵消了履约开支的下降。

重要的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非GAAP(不包括与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盈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公布了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1,230万元,扭转了去年亏损5,240万元的局面。

公司还表示财务状况相当稳健,指出一季度实现了现金流为正数,这是它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运营现金净流入。

公司此前曾表示,预计“二季度和今年”在“规模”和净利润方面都将实现可观的同比增长”,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机构,对此并未抱持太大期望,至少在营收增长方面是如此。它们预测二季度的营收增幅仅为2%,全年为4.3%。

在未来几周,这些预测很可能会有上调,甚至评级也会上调。总言之,叮咚买菜似乎正在集中精力,专注于能够盈利的大城市,并通过更直接地控制供应链来提高效率。归根结底,它始终是一家生鲜运营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庞大的中国生鲜市场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