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货殖列传》

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3喜欢:13

所以我告诉你们诸位老板,读书首先要读《货殖列传》。我们这里有一个老同学,李博士,当年在大学里是学物理的,他常跟我提起,说当年到我这里是要修行的,结果我叫他读《货殖列传》,他慢慢就走上工商业这条路,因为这篇文章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他同时也在研究身心修养。

我现在是陪你们诸位读书,我读古书的习惯跟你们不同,像你们在座诸位,每个人一看好像就懂了。一问你,读过啊!懂了吗?懂了。在我读古书的经验,你们读书像水面上那一层油,油面以下的深度都不知道了。古文有很多内涵在里头。你看他写书的时候距离我们两千多年了,但如果你把他读懂了,就会发现同现在的思想,同国外来的经济思想、理论、商业观念,很多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看他的原文。对不起啊,你们难得有一天坐在家里看书,现代人都很少回到书房读书。这一点我告诉你,我们小时候看到,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管地位,官做多大,差不多有时间就回到书房的。你们看唱京戏的就看到了,那个男的回来,太太出来迎接,“老爷请!”“夫人请!”走开了,先回到书房,不是回到卧房,不是先回去抱太太。回来好像不先进书房转一下,那是没得文化的。我们小时候还亲眼看到的,不像现在,下班以后就出去应酬了,打球啊、吃饭啊。我说现在的人,老板们一天吃饭吃六七个钟头,没有几个钟头办事的,三餐饭的应酬,打高尔夫球,每天都是这样。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这是重点了,我们讲政治哲学,政治好的时候,在中国文化是“安居乐业”四个字。老百姓每个人平安活着,安居;乐业很难,那是要人人对前途没有茫然,一个职业可以永恒地传下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司马迁是主张黄老的道家政治,所谓“无为之治”,等于现在讲的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鼓吹的那种自由民主。他说道家所指的上古那个时候是这样。
“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司马迁感慨,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化,道家推崇的社会看不见啊!“涂民耳目”,把大家的眼睛蒙住了,“则几无行矣”,没有达到上古那个政治理想
他的文章《货殖列传》,引用的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段他先插了一个标杆。我顺便告诉大家,他写文章不是拿来就写,而是先把目标插在那里。这两句话,现在算不定国文老师要你划掉,不要了,因为跟这个题目不相干嘛!不是不相干,而是标杆,先插在这里。
“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史官,司马迁的父亲也是太史公,“太史公曰”,就是史官的评论,让你搞不清是他父亲的话还是他的话,其实就是司马迁自己的评论。古代做皇帝有两个重要的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真正好的时代,皇帝旁边两个太史官不是秘书长,也不是秘书,也像秘书。他又管天文又管气象,同时管记录皇帝的言行。“左史记言”,皇帝你今天讲了一句什么话,错误的也给你记下来。“右史记行”,你今天做了什么事,记下来。以前的史官很厉害的,随时记录,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皇帝旁边有史官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

我们历史上好几个史官,皇帝叫他不要记这个,不行!那是我的职责所在。在春秋战国(《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史官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让史官不要记,史官不肯,坚持要记,他说我是史官,对不对都要记,要杀就杀。结果被杀。史官的弟弟继位,照样记,再杀。他的第二个弟弟又来继承史官,还要记,他就下不了手了。照样把他记下来,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司马迁的职业是太史公,管历史的,也管天文。他父亲管这个,他也管这个。他写文章有个巧,自己要骂人,没有说我要骂人,他说史官讲的,或者我听爸爸讲的,其实都是他自己要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这几句话我们先停一下,上古的历史文化,神农距离司马迁一二千年了,上古由神农到轩辕黄帝,由黄帝、尧、舜、禹、殷商到周朝这一段,他说“吾不知已”,我的历史资料不够。

“至若诗书所述”,《诗经》、《书经》都是历史,我们诸位注意啊!什么是中国文化?是四书五经吗?什么是四书五经呢?古人一句话——“六经皆史也”,包括《诗经》、《礼记》、《书经》、《易经》、《乐经》、《春秋》,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通通是历史。这是读中国书要注意的,我补充这一句。

“至若诗书所述”,《诗经》、《礼记》、《书经》、《易经》、《春秋》等五经传下来,记载“虞夏以来”,就是虞舜、夏禹以来。到了舜的时候,我们中国发了大水灾,大禹治好了水患,才建立农业立国的国家,我们现在说“华夏文化”是以夏禹为代表。

那么,下面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这个古文漂亮极了,我们以前读书不是这样读,你们现在没有看到过,叫念书,出声地朗读吟诵出来,回到书房里拿到书,每个文章有音韵,像唱歌

“耳目欲极……”(示范)这个叫读书,叫书声琅琅然,会读得很开心,记忆很深刻。像我小时候坐在书房里,我父亲悄悄从楼下上来,听到我在念书,不错,然后告诉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告诉我夜里不要贪睡觉。古文照你们这样一看,字都认得,不一定懂。司马迁这个古文是朗诵的,如有一个平仄不对就换了,而且内容很深。

他说我们的文化到夏朝以后“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每个人欲望很大,眼睛要看好的东西——现在的电视机啊、什么东西啊——耳朵要听好听的音乐,嘴巴要吃好的东西——我们现在吃饭,好像每天过年一样,以前我们过年偶尔杀个猪啊,或者是好久好久才杀个鸡,不像现在这样享受。每个人都贪图“身安逸乐”,身体坐在那里动都不想动,都要人家来服侍,放逸,放松了,自己要享受,身体是这样。心里头呢?“夸矜势能之荣”,我是大老板,然后格老子我最大。“心夸”,自己爱吹。“矜”是骄傲。“势能”有钱就有势力,有地位就有能量,以这个为光荣。他说人贪图虚荣,所以大家读书每个字要读清楚。

“使俗之渐民久矣”,他说这个社会的风气变成这样奢侈、骄傲,不是一天来的,是慢慢变来的。

“虽户说以眩论,终不能化”,他说因此你到每家、每个人前面劝他,虽然你有钱了,发财了,但你要谦虚。这是没有用的啊!“终不能化”,教育不是这样,改变不了的。

那么,下面讲一个政治的原则了。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几句话就是经济的、政治的教育原则,所以做领导人,做国家的领导人,“善者因之”,上等的就因势利导,像那个水流一样,流下来的时候你不能挡,你只好将就它那个力量,慢慢疏导出去。所以讲管理,你要按这个原则去做。“善者因之”,知道他的原因,“利道之”,使他转过来。

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

其次呢,差一等的就“利道之”,等于我们骑在驴子的背上,驴子不肯走,拿个竹竿,前面吊个红萝卜,驴子要吃红萝卜,永远向前面跑,这个是“利道之”,你用一个好的利益摆在前面,给他一个目标走,这是第二等。

第三等,教诲他,好像刚才我跟一个年轻朋友谈话,朋友年轻,也是做大事的。我说:你的公司怎么样?他说好像军事管理。我就笑了,现在讲管理军事化,越管理越不好,这是“教诲之”。

再其次“整齐之”,什么叫组织,搞组织?现在搞管理的都乱搞,依我看你的管理都不行,因为你管理不好自己,这样的管理要完了,“其次整齐之”。

最下等的政治、经济管理“与之争”,与民争利了,公家跟私人企业争利,或者上下争利,那就完了。

对不起啊!我现在是陪你们攻书,帮你们读书,读书的方法是这样,要朗诵,叫大家全体朗诵,叫做书声琅琅然。可是大家做不到。你们现在包括孩子的教育,只是看书。到现在我的习惯不肯用笔记,一听了就用脑子记。你们现在是笔记啊!要不然就是计算机啊!你计算机坏了,你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一段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如果把《史记》整个拿出来,这里头的好东西很多很多。我们暂时换一个稿子,换《史记菁华录》这一篇,翻过来第二页。这个《史记菁华录》的编辑不同,都是抽要点。刚才我提到经济政治,工商的发展,姜太公、管仲、吕不韦等。像汉武帝的时候,两个商人左右了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发展,一个叫桑弘羊,一个叫卜式,都是商人做官哦。《盐铁论》的争执就是这个时候,这些事情司马迁当然知道,因此他写《货殖列传》。

那么真正讲《货殖列传》,商人了不起,你们现在喜欢讲“儒商”,儒是读书人。你们诸位“儒商”,至少要去拿个学位,贴在那里要好看一点。真正的儒商历史上没有几个,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儒商的代表是他。第二个是范蠡。

《货殖列传》中,子贡没有写进来,司马迁对子贡很恭敬,另外写。子贡是儒商,子贡在孔子三千弟子里是做生意的,学问好,能外交,又有钱。孔子三千弟子里有土匪,有流氓,有做官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钱的,书又读得好的是子贡,你们做儒商就要学他了。这个我们今天来不及讲,那是非常精彩的。

孔子死了以后的坟墓在山东曲阜,是子贡决定的。当时看风水选了一个地,子贡说不行,这块地不好,只能埋葬一个帝王,没有资格埋葬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是万世师表。结果那一块地后来葬了汉高祖。子贡把孔子埋葬了以后,同学们都走开了,他一个人庐墓三年,自己盖一个小房子,在老师孔子的坟墓旁边守了三年才走。孔子在的时候,很多的事情,用的钱都是他在支持的。因为子贡会做生意,历史上给他四个字评语“亿则屡中”,这个“亿”不是说他钞票有多少亿哦!这个“亿”代表他的思想没有一件事情看不懂,“亿则屡中”,判断事情很正确。研究儒商子贡是非常精彩的,今天时间来不及,我们回过来再讲《货殖列传》。

这一段他提出来的是范蠡、陶朱公。不是全的哦!不过假使你们读《史记》,关于陶朱公的研究,你看了这段认为懂了陶朱公,不行的哦!那是一小段!范蠡的一生,包括越王勾践,有关国际政治的,另外一篇传记。因为司马迁要写《货殖列传》,做生意发财,与经济有关的,所以,他引用了范蠡。我们读一下。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就是越王勾践把吴国打垮了这件事。“乃喟然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这是范蠡成功了以后,自己感叹的话。范蠡跟谁学的?范蠡的老师叫计然子,道家的人。他说老师传给我的学问乃至方法等等,有七套本事,我只用了五套就拨乱反正,使越国起来称霸——用在政治经济上成功了。既然一个快要完了的国家,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用老师这一套学问把它扶起来,他说现在我留一点自己用用。他辅佐越王用了一半,另外一半他自己玩去了。不是去玩,是成功后离开越王,开始另一个人生局面。

这里面有人生的大道理,他帮助越王成功了,然后他要走时告诉文种,说离开吧,“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人生要认识一个老板,这个老板创业的时候,跟他做伙计蛮好,到成功的时候,完了,他不能做老板。所以讲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因此讲“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非走不可,所以范蠡溜走了。那么司马迁写《货殖列传》,这一段不用在这里,所以我刚才告诉你,你要研究难了,还要到《史记》里其他地方去找资料出来才完整,现在只讲他做生意这一面。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范蠡走了,地位不要,功名富贵一概不要。那么,历史上传说他带西施走了,我还说笑话,范蠡带着西施往哪里走?就在我们太湖那一道堤上,在那里上船走的。人家说:老师啊,你根据什么?我说根据我说的,这是说笑话。可是这里讲走得很轻松,一叶扁舟离开了,“变名易姓”,不叫范蠡了,自己姓名都不要了,到齐国他的名字外号叫“鸥夷子皮”,到山东陶这个地方叫“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他开始做生意了。刚才我提到山东的临淄,在春秋战国的这个阶段等于现在的上海,是货物、交通、财政的中心。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在这里做生意,开公司了。这一句话你们要注意,诸位都是领导,“与时逐”,跟着时代,观察这个时代的变化,不论做什么,或者是股票,或者是期货,或者是投资生产,看清时势、机会,“而不责于人”,对下面很宽大。换句话,如果搞错了,不要怨人家,自己负责任。所以,古文有时候一句话好几个解释,这是要了解的,也要学他的修养。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注意!你们讲管理学,要发财,第一难是用人,所以,这里也提到“故善治生者”,做很好的生意,乃至做其他事业,“能择人而任时”,总要找到一个可信任的人才,选择人才以后,两个字“任时”,这一个人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事情上可以千个三年五年,假使要另外发展,就不是他的能力了。读古书每一个地方你都要注意。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这一段如果像我们读书,就要朗诵了,唱歌一样唱出来。文章是很美,声调也很好,他说他这样做“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古代的“千金”就是几亿或者多少,这个价值很难比了。总之是很多很多,白手成家,三次成功,然后分散不要了。所以,我鼓励你们看韩国的《商道》,也是这个精神,一毛钱没有,结果做到红顶商人,最后自己死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二十块钱,他走的是陶朱公这个路线。陶朱公十九年当中三聚三散,不是失败哦,而是自己到了最高峰,一手把它用掉。我常常说等于梁武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赚来的钱,我自己把它花光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再来。他自己有本领,看得很准,“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每次都分给穷人,通通分散了。司马迁在这里提到,像他这样的做法,“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我常与一般同学们讲,我说你这个公司多少人?我们有几个同学,公司员工是好几万人,我说你要好好做,现在一个职员跟着你,五口之家靠他吃饭,你有一万人,就有五万人等你吃饭,你垮了,这五万人就业、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做生意,你不要认为只是做生意,而是在做一件好事,这样,你就学到一点陶朱公的精神了。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所以中国文化几千年以来,讲到富有就提到陶朱公。这篇文章不只提一个人哦,还有什么巴寡妇,巴寡妇是四川人,有铜矿。你看秦始皇那么了不起的人,与一个有钱的寡妇见面,四川那个时候到长安都是走路,秦始皇为她修了一条马路,跟她来见面。当然,我想这个钱秦始皇出一点,其他的都是巴寡妇出的钱。《货殖列传》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管理的道理。

《货殖列传》里头,怎么致富的,他说了一些要点,经典的名言很多。我想给大家讲的很多,你看红笔画的那么多,都很重要,希望你们大家能够吸收,能够了解。我现在为了争取时间,只好简单地讲。这一段他就讲一切人都是求利的。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这个贤人是讲读书的,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的,去搞政治。“论议朝廷”,管理国家的政治。“守信死节”,他说这些管政治的人论议朝廷,必须要做到人品“守信死节”,守住信用,建立人品。“死节”,至死不变,为了名节的问题,宁可守穷,这就是人格的建立。“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一般人都是为名利,都想赚钱。他说至于有些人看不起名,看不起利,学问很好,做隐士或者修道去了,名利对他们不起作用,那他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啊?他提出来一个问题。“归于富厚也”,结果呢,这个他就骂人了,说有些自己表示清高的人,最后还是向钱看。
譬如我们提到齐国当年的首都临淄,孟子、荀子、一般科学家、修道的、炼丹的,都到齐国去了,你们看那个阶段,那个山东临淄比现在上海、香港热闹得多了,天下的人才都汇集在那里,都向那里跑,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有钱。

下面这一段很精彩,把军人、各式各样的人都讲了,我们简单地念过去,“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为什么要钱,要富有?世界上只有富有最诱惑人,人类天生的性情是要钱,不用教他,个个都向钱走,向富有走。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塞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当兵的去拼命,打仗的时候冲到最前面去,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他说不是为了利吗?这是一段。

“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其实皆为财用耳。”这个包括很多了,“闾巷少年”,一般年轻人。“攻票”,就是现在抢劫之类,少年特别多,各地都有。“劫人作奸”,抢劫或者强奸,或者盗墓,挖人家的坟墓,或者做假钞票,还有替人家做保镖拼命,或私家侦探,甚至一切犯法的事情都干。“走死地如骜”,他们自己晓得这样做犯法,会被枪毙,但还是拼着命去做,为什么?其实都是为了钱,还是为了钱。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名琴,揄长袂”,这些都是文章的好东西,文学的好东西,古人写文章所谓“炼字”,每个字都是黄金打造的一样,深思熟虑。“蹑利屣,目挑心招”,这四个字更滑稽了,他讲女性出来做这个事,譬如说眼睛一瞟,就勾搭上了,“心招”,你来吧!心里想的就是一个钱。“出不远千里”,千里迢迢都要跑来,乃至农村出来的跑到都市,打扮得漂亮去赚钱。“不择老少”,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有钱。“奔厚富也”,为了钱。这是讲女的方面,你看古今社会是一样的。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你们这些老板们、少爷们、小姐们,或者大官的少爷公子们,名牌的车子、名牌的服饰,他是为“富贵容”,表示炫耀,还是为了钱。

“弋射渔猎”,打鱼的、打猎的。“犯晨夜”,半夜就起来工作。“冒霜雪,驰坑谷”,很危险的地方都去。“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为了好吃,大家喜欢新鲜的野味,他们就做这种事。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赌钱的、开赌场的。“作色相矜”,男女打扮得很漂亮,在那里乱搞。“必争胜者,重失负也”,都想成功,都怕输,不想失败。

再来是做医生的,高价钱给人家看病,“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精也”,为了吃饭,也是为了钱。

还有做公务员的,“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写假公文,假的证据。“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不怕犯法,不怕坐牢,不怕枪毙而贪污受贿,也是为了钱。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各行各业,大家通通为了要钱,使自己富有。“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他说所有这些人,都不远千里万里,拼了命,都是为了钱。

这一段讲这个,目的为了什么?告诉你,大家都向钱看。这又是为什么?中间你自己去研究,跳过来下一页。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比者,命曰素封”,这是个问题,你看《聊斋志异》,常碰到“素封之子”,“素封”是从这里来的。什么叫“素封”呢?一般人白手起家,也没有家庭的背景,等到富有了,像一个王爷一样。所以我常常告诉人家,怪不得大家要钱,我说我一辈子功名、富贵、权力,什么都玩过,然后我看这些人真有意思。“封”等于封侯拜相,有封地或爵位。可是有了钱还没有办法封侯啊!但是你有了钱,好像那个地位跟他们是一样,因为有钱,你的身份就高了,“素封”是这样一个东西。“素”就是白纸一样,“封”就是封爵、封地。再转到下面看: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所以钱财是那么诱惑人的东西。

司马迁这一篇文章读完了,你差不多懂了人生。不过你只读一次两次不行的哦,要读好多次才可能懂。我读《史记》的经验告诉你,当年抗战的时候,我在成都,那里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前清最后一榜的榜眼商衍鎏先生,我也拜他为师。有一天我问他:“老师啊,你们当年考进士是怎么考的?”他说:“你怎么问这个?”我说:“那我的文章如果参与考试怎么样?”他说:“应该可以。”我心里想,那么容易啊!可是真讲读书很难,每个字都要很用心,这是一件事。

后来我问袁老师,袁老师说:“听说你跟商老师问当年考进士。”我说:“我看前清这些举人、进士的文章差不多,我认为很平常。”袁老师把胡子一抹,瞪我一眼,他说:“你书读过很多,《史记》当然很熟,有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你读几遍?”我说两三遍,可是好句子都会背啊!袁老师说:“不行!你要懂得写文章,把《伯夷叔齐列传》读一百遍,再来跟我讲话。”我一听很不服气,可是他是我的老师,当年跟老师是这样讲:“是!”不讲话了,只答应是。回来很不服气,再拿《史记》出来读一读。哎哟!我发现是有问题!当年认为读懂的,现在好像没有看到的地方很多啊!再来。哎哟!越看越有问题,最后真听老师的话读一百遍,然后来跟老师说。他一看说:“你不要说了,你懂了。”所以,读书做学问真难!我现在提出来请你们注意。

所以他说“是以无财作力”,没有钱,只出劳力,有时候人自己有自卑感,“少有斗智”,自己脑筋不肯用了。“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自己有办法以后,自己脑筋会出来。

“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这些话都很重要,现在一般人为了谋生,“不待危身取给”,危险的事情敢去做,“则贤人勉焉”,所以一般人是勉励他。人生要建立自己谋生的职业,不要随便求人。自己会谋生了,就可以建立独立人格了,这个要特别特别注意!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富人分三种:“本富为上”,当然天生的福报好最好,父母有田地,有财产,最好。我常说,我假使父母留下来多少千亿的财产,然后由我乱花,我说那个才好,那个是本富。“末富次之”,辛苦赚来的,自己白手成家的其次。“奸富最下”,非法的致富是最下等的。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但是整个的社会繁荣起来,譬如读书没有“岩处奇士之行”,要超然独立,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家修道,或者是离开一切人事,处在山林里头,或者在城市里独居,孤苦伶仃,自己去修行。没有这样独立的人格与品行,而又靠人家拿钱生活的,永远是可怜的人,永远是贫贱的人。而这些人却又喜欢讲学问,讲理论,讲道德。他说那跟有钱人一比也是太羞耻了。他并不是赞成有钱哦!也不是赞成跳出现实的人生哦!这个你要去想一想了。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编户之民”是普通人,他看到有地位、有钱的人好像有自卑感,这是人格上的问题了。“伯则畏惮之”,看到人家更有钱会怕的,穷人怕富人,愿意拿点薪水给富人打工做事。他又说如果遇到更有钱的人,愿意做他的仆人。交一个有钱的朋友,都高了,自己脸都争光了。他说这个社会的人情都是“物之理也”,人人都有这种心理。

下面他一层一层地告诉你,“夫用贫求富”,一个人由穷白手起家到富有。“农不如工”,我们讲经济学的基础是农业经济,第二个是工业经济,第三个才是商业经济。现在买股票、期货的人,那是第五六层的经济了,已经不是经济了。所以买股票、期货,我叫它是虚无经济,买空卖空,说是支持实业生产,实际很多是在扰乱实业生产,最后说不定又归于空,这个另外讨论。

他这里告诉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司马迁的观点——“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个很难听了,讲女性的,做手工绣花卖给人家,还不如半开门户,招一些男的,一下就解决了。

“此言末富”,当然,这样的富有是“末富”,白手起家的路。可是人都要钱,“贫者之资也”,穷了没有办法,只好走上这一条路。

“由此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不肖者瓦解。”《货殖列传》这几句话千万记住!我看司马迁人生的学问都在这里。“富无经业”,怎么样发财没有一定的,也没有长久的,哪一行、哪一业不一定,最后是靠你的智慧,不能说哪一行对,或者可以一直发达下去。

第二个,“货无常主”,财富不会永远属于你的。我也常常告诉大家,财富是个什么东西?拿哲学道理,尤其是佛学的道理讲,财富属于你的所用,不是你的所有。你一生再多的钱,只有临时支配的使用权,并不是你的所有,而且只有你用到的、真用得对的,才是有效的,否则都不是。

我们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两手空空的,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地走。孩子生下来,这个手就是抓着,大指头放在里面。人一辈子都是抓,光着屁股来,什么都抓,到死的时候放了,这就是人生。

所以我常常给大家讲,有一个经济学你们没有看过,释迦牟尼佛的经济学。释迦牟尼佛他讲一个原理,他说这个钱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临时支配权,有五分之四不属于你的,财富多的也一样。他说第一份要给政府;第二份是盗贼的,骗你、抢你的、偷你的钱;第三份属于你的疾病;第四份属于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这个以外,你只剩下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还并非你的所有,只是你临时可以支配使用而已。我说他的经济学最高了,其实那五分之一也要自己真正用了,而且用对了,才是有效的。又有一说,世间财物,为五众所共享,“王、贼、水、火、恶子”。

司马迁这里没有讲得这么深刻,但是他讲“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要注意,不会永远属于你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依我这八九十年的经验来看,三代都不会,富不过二代的很多。一下子就变了,没有了。所以“能者辐”,有能力的就赚来,其实不仅仅是靠能力或劳苦,还要其他很多因素凑拢来,像车子的轮子样,一条一条辐条凑拢来。“不肖者瓦解”,能力不够了,或者其他条件不行了,一下就没有了。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邪?”司马迁在这里讲,他说有千金财产的人,“比一都之君”,好像与地方首长平起平坐。达到百万,现在不是百万了,就是你们讲的多少个亿。他说达到这个,“乃与王同乐”,他的享受比部长、省长乃至国家领导人好。“岂所谓素封者邪?非邪?”他说这个并不需要祖传的,靠自己努力来做到这样。

那么,我们再翻一下这一本资料,最后一页,“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这个“礼”包括很多,所以,管子的经济政治从这里开始,经济不建立好,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没有基础;反过来讲,文化没有基础,这个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个病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所以讲文化的修养,好人富有了,做好事,做功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没有修养的人发财了,用到享乐上,或者做坏事去了,或者继续再投资,为了钱而赚钱,至于怎么样用钱才好,根本不懂。

所以,“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这是三句重点的话——水很深了,养很多的鱼;山很深了,里头很多的生物;人富有了,一个人有了财富,要养仁,讲仁义道德等等。不是说人富有了自然会有仁义道德,那是要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要修养才会有的。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所以呢,树倒猢狲散,猴子是为了桃子才来的。不是只有财富吸引人,道德学问的富有,也会吸引人来学习归附。“富者得势益彰”,富有了,得到势力,有机会更发展。“失势则客无所之”,你倒霉了,朋友也没有了。所以你的朋友很多,要考虑考虑是你的道德关系,还是你财富的关系,自己要反省。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从前的谚语说:有钱家庭的孩子,不会死在路上,总是有人招呼的。没有人招呼,算不定就死在哪里。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的名言。

“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他有一个结论,谁都怕穷,可是反过来看,人究竟富有到什么程度才满足?看了这几句话,你可以答复,人永远不满足。“千乘之主”是皇帝,“万家之侯”是诸侯,“百室之君”地方的首长。他说每个人,不管官多大、钱多少,随时仍觉得不够。依我的经验,我常常告诉同学们,人生啊,永远感觉到缺一间房间,身上永远感觉缺一块钱,所以,“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那么有力的人,自己还感觉到不够,不满足,“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所以,一般人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这是司马迁在这一段的结论。

司马迁的文章,在那个时代写的,他避开政治的迫害,就是说还是担心汉武帝的,可他不管政权与帝王,一个学者尤其是管历史学的学者,要公平,所以,他写的文章很难看懂,有时候把要点放到每个传记上去了,常常一两个字包含意义很深很深。所以写文章、写历史、作《春秋》,有四个字——“微言大义”,有一句不相干的话,或者两三个不相干的字,不要放过。那个微言,轻轻地点你一下,中间包含的意思非常多,这叫微言大义。$贵州茅台(SH600519)$ $沪深300ETF(SH510300)$

全部讨论

02-18 19:48

感谢,受益匪浅~

2023-12-26 15:24

南怀瑾讲《货殖列传》

2023-10-04 07:12

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