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人造肉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一、起源

1896年,美国营养学家约翰·哈维·凯洛格发明了商业用肉类替代品,并率先开发了两种美国第一类植物性肉类产品,美国开始引入商业肉类替代品。

再到1922年,麦迪逊食品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基于大豆的肉类替代产品,大豆成为了后续肉类替代品的主要成分。

这是最早可考的“人造肉”行业的发展起源,当时“植物肉”“人造肉”的概念尚未出现,但发展方向开始明晰:寻找肉类的替代品,且从植物中提取主要成分。

2010年前后,行业开始迎来一轮爆发,从美国辐射至全球,并在2019年在中国成为风口。

人造肉概念能快速引爆,实际上是由几家公司推动的。

2009年,Ethan Brown创办了植物肉生产公司Beyond Meat主要利用豌豆蛋白为原料生产人造肉产品。

它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食品公司之一,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之外,另外两家分别是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

二、人造肉优势

1、其具备低脂、低糖、低热量的优势。

数据显示,经常吃植物性食物的人患如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16%,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降低了31%;也由于植物基产品大多不需要通过腌制、熏烤、高温烘烤等加工方式,也能够降低致癌风险。

2、植物基产品相较动物基更加低碳环保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传统畜牧业是大部分温室气体——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最大来源,且超过了所有汽车、卡车、飞机、火车和传播的总和。

普华永道&蓝色地平线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如果植物肉占据肉类市场10%的比例,每年将节约1.7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同于27亿棵树的碳吸收总量。

3、与普通肉类相比,替代蛋白的成分更加灵活,具有多样性,利于个性化定制。

人造肉的一个差异化优势在于,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配方可以被标准化,在外形和口感之外,可以通过调整配方,来决定营养成分的比重,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4、传统畜牧业具备强周期性,供需不确定性较大,人造肉可以补上因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肉类缺口。

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自2019年开始下滑,但也维持在50%以上;

三、人造肉分类

原材料上,入局企业分为两派:植物性人造肉和动物性人造肉

植物性人造肉,通过从豆类等植物分离蛋白质和纤维,改善其结构加工成具有肉类口感的纤维蛋白,最后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维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

动物性人造肉,也叫“培育肉”,原理是先从动物中抽取干细胞,通过生物培养的方式令其分裂生长,最终长成肌肉组织。

技术路线上,植物性人造肉的难点在于,如何模拟真肉的味道、口感等,且降低营养损失率,而动物性人造肉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成本,实现量产。

四、市场规模

具体产品上,当前市面上主要以植物性人造肉产品居多,全球植物肉市场也呈现出市场增量大、增速快的特点。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其预计每年将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市场分布上,美国是当前最大市场,但亚太区被认为是未来最大的市场。

2018年美国在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中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不过行业最大的需求缺口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OECD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这个缺口可以由人造肉来填补。

五、目前面临的挑战

1、在保持味道、口感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从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这两者都未解决。

2、目前价格不亲民

3、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整体接受度较低

4、人造肉企业是否具备稳定的供应链

5、环保优势的争议:长期的素食主义,会导致人体确实某些必须的动物源营养素(如铁元素),导致需要从其他途径额外摄入(如各类营养补剂)甚至因此得病,而这一过程中的额外资源消耗,会导致植物基的环境成本更大。

$双汇发展(SZ000895)$

$龙大肉食(SZ002726)$

$金字火腿(SZ0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