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未来-供应链金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供应链金融的诞生至少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贷资金的用途问题,仅用于产业链条而不会被挪作他用;二是信用的流转问题,银行通过核心的信用背书向中小微企业进行了信贷支持。

从这两点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伟大的金融创新,也是银行前进的方向。

导读

根据官方统计的基础数据,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如此重要,但是在融资方面,与公有经济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的待遇。

民营企业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广大中小民营企业,一方面被大型企业拖欠着账款,一方面处于金融机构支持的边缘地带,长期陷于资金短缺、产能受阻的境地,举步维艰。

供应链金融的诞生,无疑给广大民营中小微企业打开了一扇天窗。

Q1、什么是供应链金融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围绕企业的采购、生产、存储、销售等产业链条而进行的融资。

一个商品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形成销售,会经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一个供应链条。在这个链条里面,那些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称为“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方面对上下游合作企业进行压制,这些上下游合作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核心企业的生态链不稳定,最终核心企业自己的产品也不稳定。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何小米能在疫情期间一枝独秀?),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维护所在供应链的生存,提高供应链资金运作的效力,降低供应链整体的管理成本,已经成为各方的共同诉求,因此,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的综合风险偿付能力为基础,为核心企业核定一个授信额度,这个额度专项用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每当一个供应商向核心企业供了一次货,双方签订了合同,验收入库了货物,开具了发票,形成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那么这个供应商就可以把这批货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支付一定成本,从而达到借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达到融资的目的。

Q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与传统金融方式相比,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点是:

1、转移性。中小企业融资不是靠自身能力,而是依托于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核心企业的付款能力;

2、自偿性。供应链金融的最终付款人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的还款来源就是对核心企业形成的销售收入,还款来源清晰且确定;

3、闭环性。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资金不会被挪作他用,核心企业信用拆分流转的开头,是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形成的应收账款,而流转的尽头,是核心企业自身的付款动作。


Q3、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应收账款融资、未来提货权融资模式、库存融资以及预付款项融资四种模式为主,供应链金融公司通过直接提供金融类服务(作为保理商、贷款平台的类金融机构)或者以经营贸易业务的间接方式(垫付+赊销)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指上游企业为获取资金,以其与下游企业签订的真实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向供应链金融公司申请以应收账款为还款来源的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在传统贸易融资以及供应链贸易过程中均属于较为普遍的融资方式,通常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平台,但在供应链贸易业务中,供应链贸易企业在获得保理商相关资质后亦可充当保理商的角色,所提供的应收款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为高效、专业,可省去银行的繁杂流程且供应链企业对业务各环节更为熟知,同时在风控方面针对性更强。

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流程:在上下游企业签订买卖合同形成应收账款后,供应商将应收账款单据转让至供应链企业,同时下游客户对供应链企业作出付款承诺,随后供应链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信用贷款以缓解阶段性资金压力,当应收款收回时,融资方(即上游企业)偿还借款给供应链金融公司。

2、未来提货权融资模式

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下游购货商向供应链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付货物的款项,同时供应商承诺对未被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并将提货权交由金融机构控制的一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

3、融通仓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主要指以贸易过程中货物进行抵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企业存货量较大或库存周转较慢,导致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利用现有货物进行资金提前套现。随着参与方的延伸以及服务创新,存货融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以下三种方式:

(1)静态抵质押。企业以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拥有的存货为抵质押的贷款业务,供应链企业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货品实行监管,以汇款方式赎回。企业通过静态货物抵质押融资盘活积压存货的资金,以扩大经营规模,货物赎回后可进行滚动操作。

(2)动态抵质押。供应链企业可对用于抵质押的商品价值设定最低限额,允许限额以上的商品出库,企业可以货易货,一般适用于库存稳定、货物品类较为一致以及抵质押货物核定较容易的企业,由于可以以货易货,因此抵质押设定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小,对盘活存货作用较明显,通常以货易货的操作可以授权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

(3)仓单质押。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普通仓单质押,区别在于质押物是否为期货交割仓单,其中标准仓单质押指企业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标准仓单为质押的融资业务,适用于通过期货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或销售的客户以及通过期货交易市场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的客户,手续较为简便、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便于对质押物的处置。普通仓单指客户提供由仓库或第三方物流提供的非期货交割用仓单作为质押物,并对仓单作出融资出账,具有有价证券性质,因此对出具仓单的仓库或第三方物流公司资质要求很高。

4、预付款融资模式

在存货融资的基础上,预付款融资得到发展,买方在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供应链企业代为向卖方议付全额货款,卖方根据购销合同发货后,货物到达指定仓库后设定抵质押为代垫款的保证。在产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下,库存周转较快,因此资金多集中于预付款阶段,预付款融资时间覆盖上游排产以及运输时间,有效缓解了流动资金压力,货物到库可与存货融资形成“无缝对接”。一般在上游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以供应链指定仓库的仓单向供应链企业申请融资来缓解预付款压力,由供应链企业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一般按照单笔业务来进行,不关联其他业务。具体过程中,中小企业、上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企业共同签订协议,一般供应链企业通过代付采购款方式对融资企业融资,购买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供应链企业。预付款融资方式多用于采购阶段,其担保基础为购买方对供应商的提货权。目前国内供应链贸易企业中常用的方式为先票/款后货贷款。

在供应链贸易业务中,供应链企业可提供预付款融资服务,尤其在较为成熟的供应链条中,当中小企业在采购阶段出现资金缺口时,向供应链贸易企业缴纳保证金并提供相关业务真实单据,供应链贸易企业在对商业供应商进行资质核实后,代替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并掌握货权,随后由中小企业一次或分批次赎回。按照中小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具体协议、以及双方合作情况,货物可由供应商直接运送至中小企业或运送至供应链贸易企业指定的仓库,而此时,供应链贸易企业可在采购甚至物流、仓储以及销售阶段实质性掌握货权。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有60%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其次为订单融资,开展比例为39%;预付款融资开展比例为38%;此外,有32%的企业开展了存货质押融资;26%的企业开展了纯信用贷款融资业务;而依托核心企业开展的上游担保融资业务比例为24%。

Q4、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1、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最关键的要素。金融机构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与上下游的生态关系,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根本风险。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核心企业可能因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

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组织上下游向金融机构套取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2、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金融机构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3、业务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

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这就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必须系统化、科技化和数字化。

Q5、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未来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的系统化、科技化和数字化。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是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供应链的创新模式,让数据实现供应链可视化与在线决策,颠复了传统供应链(如SCOR模型)的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尤其区块链技术,将在供应链金融中大放异彩。

供应链金融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信任传导困难,确权流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系统交易本身的真实性难以验证,链上的资产无法实现拆分、传递和流传,资金转速缓慢。

区块链技术的作用在于把供应链生态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通,使信息共享;并且将核心企业的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转化为数字权证,能保证其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也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通过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以此提高履约效率,降低合作的信任成本。通过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对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拆分和流转,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总的来说,区块链技术提升了核心企业的确权效率,降低了信任成本,实现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对多级供应商的信用穿透,从而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周转慢的问题。

我国数字供应链金融时代已经到来,表现为:(1)商业模式平台化;(2)金融供给多元化;(3)服务对象广泛化;(4)金融服务智能化;(5)供应链资产标准化。各地经历了由“以点带链”的供应链金融1.0、“从链到网”的供应链金融2.0、“依网扩圈”的供应链金融3.0的不同的阶段,一些先进的供应链企业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供应链金融4.0。

结语

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负债端成本将大幅上升,国内商业银行粗放发展的阶段终会过去,银行要在政策支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提升资产端的议价能力,鉴于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商业银行未来的客户定位必然下移,逐步转向根基最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那么供应链金融将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

当银行一股脑扎进供应链金融的时候,必将是供应链金融的蓝海,也是广大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春天,唯有金融可以普惠到中小微企业的时候,中国的实体经济才真正有了崛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