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嫌贫爱富,只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都说银行最势利,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从不会雪中送炭, 从我这个十几年金融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以偏概全。

对于那些不差钱的有钱人和大企业,银行不惜穷追着给钱,而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银行总是拒之门外,显得非常嫌贫爱富。

那么,你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

Q1、从贷款安全性来看

1、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政策性银行除外),赚钱是第一位的,因为和普通公司一样,都要对股东负责,所以从上到下都要追求KPI,谁也摆脱不了考核的压力,收入和效益挂钩;

2、富人(含企业)的资产多、现金流好看,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创造效益的可能性较大,而穷人(含企业)轻资产、盈利能力弱,还款能力较差,破坏效益的可能性较大;

3、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

简言之:把钱借给富人更加安全,而借给穷人,出现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

Q2、从责任追究来看

1、所有的银行,对于形成的不良贷款,都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四大行对于不良贷款追责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出了不良贷款,当事人就有责任,只是责任大小而已;基本不存在“尽职免责”之说;

3、追究责任的形式包括:离岗清收、取消绩效、仅发基本工资、罚款、降级、撤职、开除,有涉嫌重大违规的,还可能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追究的范围不但是客户经理和相关基层领导、还包括风险部经理、分管行长、支行行长等等一条线的相关人员,很多银行奉行“一追到底、终生负责”的原则;

5、一旦发生不良贷款,扣减该支行的当年各种评先、奖金、年终奖等等,被处罚人员若干年内基本没机会参与岗位晋升和提拔,部分领导岗位直降为基层员工。

简言之:只要出了不良贷款,不问青红皂白,先处罚人再说,辛辛苦苦都是打工的,没必要为了一笔贷款冒这么大风险,所以大家又想雪中送炭,又想保命,往往三思而后放弃了送炭。

Q3、从贷款流程来看

1、银行的贷款要符合制度的规定,要经过严格的调查、审查和审批流程,穷人和穷企业的家底往银行的系统里一过,基本会被系统PASS掉,系统都没过去,谁也不敢往下走流程了,逆流程,在银行相当于贩毒……

2、系统过了后,至少要经过集体审议的流程,多年从事信贷审核的专家委员,会从个人的经验分析行业、产品、押品、人品等各种因素,经过集体评审,最终投票得出一个最终结论,如果穷人的风险点过多,即使系统过了,在这里也会被PASS掉,集体审议的结果,没有人有权力否决;

简言之:给你贷款不是某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要经过内部层层审批,即使某个人很想支持你,但是很无奈,可能过不了风控那一关。

Q4、从穷人自身的问题来看

1、中小微企业往往财务不规范,有的走私账,有的不开票,有的不好好交税,有的基本是家庭小作坊,连个专业的财务人员都没有,银行想支持它都难,企业连个正常的财务报表都提供不了,难道要银行帮你做?同样的过程,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富人那边好点;

2、部分小微企业老板缺乏对金融的理解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在顺境的时候离银行远远的,觉得不需要银行,在缺钱的时候才去找银行,这样是不行的,缺乏交往的基础,怎么可能忽然获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呢?

3、部分企业和老板不太注重个人征信,有民间借贷和不良诉讼,甚至有金融机构的违约记录,这些基本都是银行的警戒线,很难取得银行支持。

简言之:要银行雪中送炭,先要自身够规范,平时多交一些银行的朋友,多去银行走动走动,关键时候才能产生交集。

银行不是不想雪中送炭,但是从创造效益的角度看,雪中送炭的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银行追求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收取利息,不是做风险投资,不能承受风险投资那种遍撒网,捞大鱼的结果,如果真的放开不良的口子,可能会发生一些我们都无法想象的后果,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妖魔鬼怪就都出来了,那时候就不是P2P和私募的爆雷那么简单了,就可能是毁灭性的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