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货币的教训》- 周其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宏观经济的学问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货币。宏观调控的事务多得不得了,唯有货币才是牛鼻子。

本书写于10年前,作者周其仁教授,是一本分析评论当时及此前中国货币及汇率政策的文集。读后可加深对中国汇率,利率,通胀来由的理解。

之前读黄奇帆《结构性改革》一书时,黄市长提到:“总体上来看,我国通过外汇占款为主要货币发行手段的方式需要变革。通过外汇占款方式发放货币,导致货币的数量调控自主性不足,引发房地产价格暴涨、金融杠杆率叠加等诸多问题,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处理的问题。”

当时没理解何为【外汇占款】,怎么通过外汇占款发货币,货币不是央行以主动创造债务-即基础货币的方式发放的嘛?

原来这里有主动超发货币和被动超发货币的区别。

主动超发在于政府因自己钱不够,就开始印票子;被动超发在于将市场中的外币进行汇率结算。

被动超发具体来说,在过去十多年里,贸易顺差和吸引外资导致大量外汇流入我国。每年中国大量商品净出口,但是生产这些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

比如,某出口企业从海外客户那里赚取了10美元,按照过去强制结售汇的规定,它要将这10美元卖给银行(结汇),换取人民币80元(假设汇率为8),存在自己的账户里,形成了一笔广义货币。然后银行持有了折合80元人民币的外汇资产。

然后,银行还会把外汇再卖给央行,换取基础货币。我们假设银行把全部外汇卖给了央行,换回了80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存在央行。可见,这种外汇资金流入的方式,既投放了基础货币,又投放了广义货币,两者均为80元。而且,对这一渠道的货币投放而言,央行基本没有自主性,而是被动接受,不得不投放。在我国全部基础货币存量中,来源于这一渠道的竟然占到2/3。

总结来说就是:庞大的中国出口赚回来的外国钱,企业向商业银行结汇,商业银行再把绝大部分外汇卖给央行,转为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在此流程里,央行不断出手购汇,基础货币不断流入到商业银行中。

为什么央行要一直购买外汇呢?

因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看低,未来需求升值期望大。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央行大量购买外汇,投放人民币。一旦不进行大量够汇,市场人民币减少,人民币迅速升值,汇率波动大,影响经济。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的实质,是政府确定了刺激出口的汇率目标,然后由央行用基础货币不断购汇来达成。

那么央行,一不做生意,二不能收税,哪来的天量人民币去购汇?

答案还是创造负债,央行的负债主要有两项:包括发行货币和接受金融性机构存款在内的“储备货币”,以及由央行发出的债券。

先看央行负债的最大头——“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reserve money)也就是“基础货币”(base money),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1)货币发行,(2)金融机构存款。第一部分来自法定的央行特权,因为在国家信用货币的制度之下,唯有央行才可合法发行货币。央行发出来的货币进入市场流通,除非央行觉得有必要回收,是不需要向谁归还的。把这些并没有归还义务的货币也记做负债,源于在可兑换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下,央行必须以自己储备的金银为本,发出的票子满足流通的需要,而使用票子的债权人,皆有权拿了票子到央行来兑金银。“储备货币”者,摆明央行发钞具有负债性质,要reserve money,以备债权人上门索债之需。像美联储和德国央行,至今还储备着全球为数可观的黄金,其实就是为它们货币的国家信用作保。至于没有多少黄金储备的央行,发钞的抵押物就是国家权力。窍门在于,“在一个相当宽的限度内”,持票债权人上门要兑国家权力的事,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在这个限度以内,储备货币就是央行可花的钱。

“储备货币”的第二部分,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真储备。因为这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来自它们的储户,有清楚的债权债务链条的约束,即便贵为央行,也要准备这些债权人上门,没有储备怎么对付呢?但是,央行拥有规定商业银行存央行准备金比率的法定权力。假如央行发一道声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就上调0.5个百分点,全国总共数千亿以上的资金就要被“冻”入央行。在理论上,央行只要不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这部分“债”就可以锁定而无须归还。央行当然要为这部分准备金付点利息,但倘若央行付出的利息高过商业银行放贷的机会成本,商业银行还会把更多的准备金“超额”存入央行。央行对后者当然负有偿还的义务,不过只要付息足够高,那么在一个限度内,债权人甚至愿意央行只付息而永不还本。要知道,够高的利息对央行不是难事,因为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增发货币来付息!于是乎,“在一个相当宽的限度内”,央行也可规避储备货币的偿债压力,痛痛快快把储备金花出去就是了。

虽然储备货币名义上是负债,但实际上央行并不担心需要偿债。对于发行的货币来说,人们很少会需要把钞票兑换成金银,甚至是上门索要国家权力;对于准备金而言,法定准备金率一提高,提高的那部分永久锁在央行了,即使超额准备金也许需要偿还,但是只要利息超额准备金利率够高也可以不用还。

在储备货币之外,央行还可以发行债券。央行发出的债券当然到期要还,不过如我们近年观察到的,用于对冲流动性的“央票”,不但可以到期再发,而且可以到期再增加发行的。如是,央行总可以积淀下相当一笔无须归还的负债。再说了,实在到了非还不可的时候,央行反正还有增发货币的杀手锏。

以上,便是被动超发创造货币。

与此同时,土地财政也刺激了货币创造。

中国特别的地方不是政府拥有资产,甚至也不是政府拥有的资产比较多,而是在历史形成、尚未改革的现存法律框架里,政府可以在公益用途之外的广阔领域,动用征地权把农民集体的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再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国有土地市场上,实现这部分土地资产的收益套现。

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供地却类似投放货币。第一,相对于可出售建设用地的巨大市值,政府征地的直接成本非常微小,实在与发行‘低成本、高面值’货币的原理非常相仿。第二,‘土币’本身具有财富储存的功能,在高通货膨胀预期下,‘土币’的财富存储功能甚至优于货币。第三,在供地融资的经济流程里,‘土币’可以抵押借贷,从而把银行存款动员为投资。

征地权的实施不但把一块非政府的资产变成政府和国企的资产,而且成为政府和国企大手借贷的支点,构造了颇具特色的中国货币创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概括起来,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举世皆然之中的中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服务于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两圈的交汇之处,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之中。如果说,无日无之的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这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通胀压力不时相伴的货币基础。 宏观调控吗?请在两个货币圈上跳舞吧。

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货币调控也形成了两个着力点。其一,央行发行多种短期央票,以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其二,央行以数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抑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货币调控在两个圈圈上跳舞,挥来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两把刀。

到这里总结为:央行用基础货币干预汇市汇率,以总量有缺口、回收有时滞的央票对冲,政府主导的信用创造,以及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调控。

回到央行的政策目标,对央行来说,即想要汇率稳定,也想要币值稳定。那么,可以同时追求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吗?

理论上或许是可能的,因为汇率不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之间的市场之价,只要互相换手的货币保持各自的币值稳定,它们之间的市价即汇率自然就是稳定的。

是的,只要若干种互相来往的货币都保持币值稳定,汇率稳定就是必然的结果。

但金本位和布雷森林体系(金汇兑)的历史证明,固定汇率根本守不住,根本原因是参与国际贸易来往的各国,守不住各自货币币值的稳定。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相关各国做不到同步维系币值的稳定。

两国生产率变化的步伐有异,又使用两种不同的货币,生产率进步神速国家之货币,相对于生产率进步较慢国家的货币,挡也挡不住地一定升值。更不消说政治、战争、贸易保护等影响。

在货币与汇率的关系上,货币稳定是因,汇率固定是果。以为固定汇率就可以倒逼出一个稳定货币,是本末倒置。

恰如铁索连舟一样,想用铁索锁住动力并不相同的船,希望所有船都同步,结果就是慢船拖累快船,或者一把火就能烧掉所有的船。

周其仁教授提出央行的目标更应该专注于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汇率不可能稳定,因为人民币锚定的美元早已经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央行的重点是控制好国内的通胀,最根本的就是不能在通过超发基础货币来购汇,而是要用市场里的存量货币来应对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收入,也就是以财政购汇,途径有三:一,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相对于其他公共政策目标,二者相比较,影响重大,也就是开支后收益巨大、不开支后果严重的项目,理应列入财政开支的范围。二,国企利润直接购汇,所有权仍归国企,一可维系积极性,二可帮助走出国门竞争。三,财政专项发债。

通胀的定义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可应市的商品与服务量太多,所以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提升。以超发货币引起通胀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值得商榷的,CPI只能反应一部分民生基础物价,代表不了通胀水平(应该把房价也算入)。普通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永远赶不上通胀指数,那些早早完成原始积累的百分之二十,坐享通胀带来的极大收益,因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太低,而资产收益随着通货膨胀不断积累,无形中更加加剧了财富收入的不均。近几年鼓励进口释放国内通胀的一个渠道吧(当然也有国际政治的考虑)

天量货币存量,从来不是死的,它像江河之水一样,永远在寻找出口,哪里“热”就往哪跑。楼市,股市,债市都是一种“蓄水池”,尽管每天在买卖,但是只要资金一直在里面打转转,不跑出去乱炒粮食、能源和生活物资,就不会造成严重通胀。消费物价平稳,不会对经济生活造成冲击。投资房地产,就自然成为储蓄最优选项。既能保值升值,又有租金收益。钞票只有计价支付功能,没有储藏保值功能,即使存银行,也无法保值。

通货膨胀也的确是一道税,然而这里的纳税主体究竟是富人还是穷人,则要着重关注那些为物价上涨买单的人,如果无论什么手段使得可选消费品价格大涨而生活必需品价格较稳定,那么可以说是向富人收取的税;而使资产价格上涨,则是向穷人收的税。不过有一个规律倒是不会变,货币过多一定导致利率下降,而更有资格获得低成本贷款的人一定是受益者。

想来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真是很残酷。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不过这也是更大的平衡之道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