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如何在投资中做一个情绪高手?

发布于: 雪球转发:7回复:7喜欢:29

$京山轻机(SZ000821)$ $奥翔药业(SH603229)$ $复星医药(SH600196)$ @今日话题 

伴随着股市行情的涨跌起伏,你的内心是否经历着从大喜到贪婪,从大悲到恐惧的转变,在何时进场和是否割肉离场中焦灼徘徊?你是理性的做出投资决策,还是跟随人性的原始本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投资心理学,共同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巴菲特之道》书中提到,在所有的人类行为中,人与金钱的关系恐怕是最为特别的一个,尤其是谈到股市,根据定义,整个股票市场是所有股市交易者的集体行为的综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股票市场就是被心理的力量推来推去。 

在现代投资理论中,心理学并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传统观点认为投资者的心理并非是妨碍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因素,根据市场有效理论,当信息公布后,大量理性的投资者会即刻做出反应令股价瞬间进行相应的调整,股价反应很快以至于没有人可以从中额外获利。但近年有证据表明“心理和情感因素会影响金融决策。”人们开始以行为学的思考方式看待金融问题,这种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被称为行为金融学。我们通过拆解《巴菲特之道》一书,来初步探究投资心理学的奥妙。 

格雷厄姆被公认为金融分析之父,在《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人》这两本著作中,格雷厄姆解释了投资者情绪触发的股市波动。他认为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投资者或许在数学、金融、会计等方面能力超群,但是如果不能掌控情绪,将无法从投资中获利。巴菲特称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个重要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对待股市具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 

那么有哪些心理和情感因素会影响金融决策呢?我们简单列举一下: 

过分自信 

自信本身并非坏事,但过度自信却是另一回事,过度自信的投资人不仅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其合力对于市场也有巨大的影响。很多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肯定并依赖他们认为正确的信息,同时忽略相反的信息,或者只评估容易得到的信息,而不去努力寻求了解自己知之甚少的东西。很多投资人和基金经理经常拥有一种优越感,相信自己具有更好的信息来源,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可以战胜他人,这种过度自信反而造成他们的表现不佳,如果所有参与者都这样,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的炒作行为。 

过度反应偏差 

行为金融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投资者往往关注最新的信息,并从中进行推断。行为学家认为,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这种现象即过度反应偏差。例如如果短期的报表不佳,人们就会想都不想,快速做出过度的反应,股价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在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投资者能24小时无间断地与股市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地查阅股票的表现。那么不理会股价的随时波动对于投资者有益吗?泰勒的观点是:“投资股票,然后不要打开信封。”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35年前由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巨人——诺贝尔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首次提出,作者认为,这是阻碍投资者运用巴菲特的方法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难关。 

在此之前,《博弈论和经济行为》的作者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顿提出的“决策效用理论”认为每个人会将自身的最佳利益,作为选择、制定决策的依据,人们并不看重最终财富的数量,看重的是财富的增量部分是盈利还是损失,他们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在一个50对50的游戏中,即使赔率一样,大多数人也不会冒险,除非潜在获利是潜在损失的两倍。这被称为非对称损失厌恶,下跌较之上升更具影响力,这是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之一。

运用在股市上,损失厌恶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很明显,我们持有错误的股票太久,只是模糊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等到翻身之时,通过不卖出持有的套牢股票来逃避面对已有的失败。然而这样做实际上造成了另外的潜在损失,如果不卖出错误的投资,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个本来可以重新安排投资而获利的机会。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探讨的是在环境变化时,我们对于金钱前景看法的变化,我们趋向于在心里将钱放在不同的“账户”里,这将决定我们看待他们的态度。这里作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要付钱给保姆20美元,你本以为钱包里有,但打开后没有找到,于是你在ATM机上取了20美元付给保姆,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你忽然在口袋里发现了前一天要找的那20美元,你会认为这20美元是失而复得的意外之财,尽管他们都是来源于你的银行账户,都是你努力工作所得,但现在拿在手里的这20美元,你会毫无压力地将它任意处置。 

心理账户的概念解释了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的损失,这帮助我们了解了风险承受问题,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风险。 

短视损失厌恶 

巴菲特曾说,最好股市一年只开放一天交易。实际上这与心理学短视损失厌恶的发现有关。

 在分析历史上的投资回报时可以发现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也就是说,看投资结果的时间频率越频繁,你看到的亏损次数就越多,如果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机会看到亏损,但如果一个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创伤就小很多。换言之,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那么多长时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当观察期间为一年时,投资者的情感效用因子才会变为正数。 

厌恶损失是人类的本性,无法改变,但查看投资净值的频率却是可以选择的,至少在原则的设定上是可以改变的。

 旅鼠效应 

“旅鼠悖论”即投资者从众行为,无论有没有意义。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类动物,因为高繁殖率和低死亡率,旅鼠的数量大增,每隔三五年,旅鼠们就会在黑夜里开始莫名其妙地大行军,直至达到海边,在海水里游泳到精疲力竭而死。 

很多人在投资上的行为像旅鼠一样盲目,包括职业经理人,他们在一个机制中工作,按照固有标准评估工作成果,几乎没有动力去做一些大智若愚、特立独行的决策。但循规蹈矩终将失败,特立独行才是成功的必行之路。 

情绪陷阱管理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克服了短视损失厌恶,这与其公司的结构有关,伯克希尔公司既拥有全资的子公司,也拥有部分持有的股票投资,因此巴菲特能体察到这些企业的价值增长与所持股票的价格之间的联系,而不需要每天看股价,也不需要用股价来印证他的投资正确与否。 

可口可乐为例,在1989-1998年的十年中,可口可乐的股票表现超越大盘,但是以年度计,其超越大盘的次数十年中只有六次。持有可口可乐股票的人,在其表现低于大盘的时候,会卖出可口可乐,但巴菲特首先分析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情况是否依然优秀,然后继续持有。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在大多数时间,股价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人们必须为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做好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有心理和财务上的准备。” 

巴菲特说,当人们贪婪或恐惧时,他们经常以愚蠢的价格买卖股票。短期而言,人们的情绪对于股价更具影响力,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芒格曾表示,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发现现实的世界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现象。 

在巴菲特和芒格之外,直到最近,主流投资界才开始认真对待金融和心理学的交互问题。投资决策究其本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过程,充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跨越投资决策的心理误区,避免多数人的错误,并且识别他人的错误,从中捕捉到机会。

 

 

以上仅为以上仅为投资体系分享或者行业和公司基本面分析,不荐股,切勿作为投资依据,否则风险自负!

全部讨论

2022-07-16 21:28

谢谢老师的亿利洁能

2022-07-24 21:45

2000年左右的时候,同事开玩笑说,挣钱的最好办法是买上好公司,然后抓进去关上几年

2022-07-19 19:03

尼大是不拉黑人的大V,你黑归你黑,我说归我说

2022-07-16 17:49

尼大为啥要拉上复兴

2022-07-16 17:09

资金需要看情绪,才会考虑进场还是出场

2022-07-16 16:56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