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终将集采,赛道前景指向何方?》——五大线索推理证实(上)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9回复:126喜欢:56

先说结论: $长春高新(SZ000661)$    $安科生物(SZ300009)$   的生长激素产品极大可能会被集采,时间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

----------------

严正声明:懒人呕心沥血+脱发无数+晚上十点半还没吃晚饭的原创,严禁盗用!

利益相关:长春高新为懒人第四大持仓,持仓占比10%,一切结论都有可能因为持有而过于乐观,不构成投资建议。

----------------

全文分四章,分上下文发出:

《生长激素终将集采,赛道前景指向何方?》——五大线索推理证实(上)

一、关于集采的核心二问

二、生长激素将会被集采

《生长激素终将集采,赛道前景指向何方?》——长高、安科不惧挑战!(下)

三、集采对长春高新、金赛的影响分析

四、集采后长春高新的估值重塑

----------------

以下为正文:


一、关于集采的核心二问

想搞清楚生长激素会不会被集采,懒人窃以为一定要从底层逻辑上去了解,集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医药行业为什么要集采?

医保局,坐拥2万亿医保基金的富家子弟,为了普度众生,每年大手一挥,为药品支出约8000亿,接近药品全终端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20000/8000=2.5

眼看着账户余额急速下降,算数再差的公子爷也知道,照这么个开销法,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乎,“医保哥”想到了和兄弟们借钱!

2020 年中央已经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 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工作。

但老这么干也不是个事儿,到时候还不上了,大家兄弟都做不了,那到底该如何是好?

又于是乎,这位公子爷开始琢磨着如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毕竟救人还是得救到底,总不能帮个3年就“撒手人寰”了,对不?[笑哭]

没过多久,他居然想到了一个“一箭5雕”的好主意。

而这个答案,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医药集采。

为什么说集采可以射落5只大雕呢?来听听被射的雕们怎么说:

雕甲:对老百姓来说,集采可以将药品价格大幅降低,让老百姓们吃得起雕,吃上好雕......不不不,不对,是吃得起药、吃上好药!

雕乙:对“医保哥”来说,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钱啦!集采可以让目前开源能力有限的家当,实现相当程度的节流,同时还能让百姓放心看病、看的好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保哥已经累计700000000层浮屠,绕地球几圈咧!

某法律顾问:对医药企业来说,集采有“降成本、稳需求、促研发”三大疗效,你信不?[为什么]

不信?让雕雕们继续说

雕丙:降成本,通过3个机制实现:第一,挤出销售费用;第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以前医院回款周期要半年、一年,甚至两年,“4+7”集采的药品一个月内回款比例达到97%以上;第三,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别小看销售费用,以前的医药公司比拼的是渠道,医药代表。相较于研发,很多医药公司大部分的成本都耗在了如何卖出去,如何打进医院的供应体系,走关系,跑后门,利益输送,造成了医药成本难以想象的供应链成本。

比如隔壁的恒瑞医药2021 年上半年净利润 26.47 亿,销售费用 46.65 亿;迈瑞医疗 2020 年净利润 66.58 亿,销售费用 36.12 亿。

这些巨额且不透明的销售费用一方面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造成了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良性竞争。

如果药品进入集采,这部分投入可完全省掉,企业进入集采的产品越多,销售费用节省就越明显。从行业水平来看,药企的销售费用大概占营收40%,企业反馈进入集采的品种销售费用降到了10%以内。

直接节约75%的销售费用!

雕丁:稳需求,以前医院分散采购,整个市场高度不稳定,集采后至少集采期1-3年内需求是明确稳定的,企业可以放心做好生产调度的安排。

雕戊:促研发,中国的医药产业过去之所以被“锁死”在低端状态,就是因为长期的不正当竞争,不是创新、质量的竞争,而是回扣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前很多医药公司根本算不上医药公司,就是一个化学加工厂,比拼的不是药,而是关系,医药代表的钻营能力。

集采可以降低仿制和专利过期原研药品的高额利润,鼓励国内医药企业聚焦创新,药企间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更强!没有竞争力的公司会加速淘汰,以前那种化工厂靠仿制药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一箭5雕的集采,“医保哥”不愧是智商200、从小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长大的优秀青年,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这么一听,集采无论是对医保哥、对老百姓还是对企业简直是完美方案啊,妙哉妙哉!

可突然,懒人隐约看到两只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雕己和雕庚躲在墙角瑟瑟发抖,不断嘤嘤抽泣......咋回事儿啊?

懒人赶忙上前询问。

好家伙,原来这俩雕原来是开制药厂的,一家叫“长春底薪”,搞生长激素滴,一家叫“恒瑞没药”,啥药都搞滴。

这俩兄弟一见到懒人就彻底瘫倒在地,哗啦啦地哭着,还一个劲儿地诉苦......

懒人边听,边思考着:

2、到底什么样的药品会被集采?(文风突变)

线索一:

早在201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1〕5 号)已经明确规定: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相关分工方案要求在2022年达成此一目标,带量采购走向常态化,原则上要应采尽采

应采尽采,可从两个方式入手:技术标准、经济标准,国际上通常从经济标准入手。

比如中国香港地区公立医院就分3档:第一档是使用金额10万元以内的药品,由公立医院自主采购,约有1541种,占采购金额的5%;第二档是10万元-150万元之间,采取邀标采购、竞争性谈判,有420种药品,占采购金额的9%;第三档是超过150万元以上的品种,就集中招标采购,有1260种,约占采购金额的86%。

应采尽采是方向,具体而言还有很多挑战,特别是好多药还没有过一致性评价。此前几批集采都严格以过评为标准,下一步,针对未过评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医用耗材,每一类我们都要研究它的技术特点和市场结构,制定不同的集采规则。

线索二:

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本次药品目录调整是国家医保局成立后首次全面调整,也是自2000年第一版药品目录以来对原有目录品种的一次全面梳理。

医保局表示,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要及时按规定将《药品目录》内药品纳入当地药品集中采购范围,并根据辖区内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药品使用情况,及时更新完善信息系统药品数据库,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药品数据库,实现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医院制剂的编码统一管理。

线索三:

2020年宁波医保局在公布的《方案》中明确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若采购中选产品目录以外的同类产品,医保基金不予支付。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在医保报销体系下的产品,将会迎接带量采购的降价考验。反之,相关非中标产品或将排除在报销范围之外。


线索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中提到要根据每种药品入围的生产企业数量分别采取相应的集中采购方式:

入围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线索五:

2021年1月29日下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就刚刚出台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


其中,明确提到“将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

同时,相比于此前2019年国办的文件,本次文件提出:未过评品种、中成药以及生物类似药将被纳入药品集采。

陈金甫代表国家医保局首次明确了集采的纳入标准:“原研药加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只要达到三家就可以列入集采。”但是集采启动要满足品种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同时满足医保目录内临床必须、用药量大、金额高,才形成集采的触发机制。

--------------------

第一章“什么药会被集采”总结:

No.1大概率在2022年达成集采常态化、药品应采尽采。即按照国际经验,尤其是以中国香港来对标的话,大陆未来95%(9%+86%)以上的药品支出都会在被控制集采药品范围内;

No.2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药物都将纳入集采,区别在于时间早晚;

No.3未过评品种、中成药以及生物类似药都将被纳入药品集采。

No.4集采不再受入围生产企业限制,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

懒人破案,真相只有一个,即将水落石出。

我们继续!

--------------------

二、生长激素将被集采。

先回看上文中,“什么药会被集采”的总结:

No.1大概率在2022年达成集采常态化、药品应采尽采。即按照国际经验,尤其是以中国香港来对标的话,大陆未来95%(9%+86%)以上的药品支出都会在被控制集采药品范围内;

No.2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药物都将纳入集采,区别在于时间早晚;

No.3未过评品种、中成药以及生物类似药都将被纳入药品集采。

No.4集采不再受入围生产企业限制,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解析No.1应采尽采+95%

首先来看一组医保局的官方数据:

集采后,药品平均降幅达到54%。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显示,2020年医药的终端规模在1.64万亿,如果按照95%被纳入集采+一旦纳入降价54%+2020已集采9300亿这三大因子来计算的话,

当期未集采药品金额:16400-9300=7100亿,

那么设最终未能集采的5%支出金额为x,则19x=9300+0.5*(7100-x),解得,x=695。

集采总金额=9300+3202.5=12500

也就是说最终未被采集的5%药品市场份额,金额大概在700亿元左右,而被采集的总金额约在1.25万亿左右。

再回过头来看2020年生长激素赛道的总营收,

龙头长春高新72.36:


老二安科生物8.51亿:

再加上联合赛尔等其他竞争者,整个市场空间在100亿左右。

因此,如果要让整个100亿的市场,完全规避集采,成为1.32万亿(1.25+0.07)市场中未被集采的700亿的中的那100亿,懒人认为几无可能。

解析No.2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药物都将纳入集采。

懒人在国家医保局官网中查询到,“原发性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作为生长激素唯一的适应症,已经静静躺在在国家药品目录中,产品为粉针剂型。

所以,按照政策来看,生长激素极大概率会被集采,至于除了粉针,水针和长效水针是否会纳入集采,懒人继续分析。

根据长春高新2020年年报显示,无论是粉针、水针、长效水针,都可以对“原发性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对症下药(年报中表述为“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但长效水针由于目前市场普及率不到5%,金额上对医保构不成负担,所以被纳入集采可能性极低。

所以,懒人认为,粉针被集采是极大概率事件,但是水针就有些难以确定。

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生长激素极大可能会在政策规定的2022年年底之前,被纳入集采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董秘会发出这段神秘讯号的原因所在:短期内确实不会,但是这个“短期”很难撑过2022年。

解析No.3未过评品种、中成药以及生物类似药都将被纳入药品集采。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了,和应采尽采是一个道理的,除了麻醉药等特殊管控药品外,几乎没有药物可以逃过集采,就算你是中成药,甚至中药都很难躲开。

No.4集采不再受入围生产企业限制,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之前有砖家曾分析说:生长激素不会纳入医药集采的原因是目前市场上生成水针、长效水针的企业很少。

这纯属扯淡。

在生长激素这方面,哪怕只有一家生产企业都有可能被纳入集采,所以,长春高新想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更何况现在多了个难兄难弟:安科生物 。

--------------------

第二章“生长激素被集采风险”总结:

生长激素大概率在2022年底前被纳入集采,除长效水针外的粉针、水针皆有可能。

--------------------

先去吃晚饭了,喜欢的球友们欢迎关注+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真的太累了,还很饿......[吐血]

下一篇继续:

三、集采对长春高新、金赛的影响分析(下)

四、集采后长春高新的估值重塑(下)

 #长春高新闪崩多只疫苗股大跌#   #安科生物回应生长激素风险#   #生长激素集采#  

精彩讨论

浮云淡淡2021-08-27 23:28

生长激素是供给侧玩家极少的原研药创新药,专利要2028年到期,至少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就无法被集采,要不然谁还去研发?

啤酒加泡沫2021-08-28 11:41

要鼓励楼主,出发点是好的,想把生长激素的集采分析清楚,尽量客观,也花了不少功夫。

但很多点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生物药与化药集采的不同点。
1、生长激素总量与医药市场的比例。
2、生长激素进医保的金额与医保总额的比例。院外自费较高。院内的量不够,即使集采,更多是谈判议价。形式上的集采。比如这次辽宁的集采,价格好象还高了。
3、是否还有更紧迫的药品需解决集采。生长激素主要关注个子,不关生死。
4、产能问题。目前这三家的产能应该是供小于求。其他公司从适应症临床到产能建设,至少5年。
5、质量问题。生物药肯定不能价低者得。
6、最近全国医保集采的官员在记者会上表态。集采政策会慢慢调整,越来越合理,会考虑以上问题,不八号会一家中标,等等。

快乐过每一天2021-08-28 10:27

谢谢辛苦分享。有一个问题,你有个逻辑:生长激素所有厂家目前整个市场空间在100亿左右,对应700亿非集采额度,得出必然会集采。但100亿里
有多少是走医保报销的?据说很多是自费,如果走医保的比例很低,那逻辑还成立吗?

arrowbai2021-08-28 10:18

文章当中只考虑价,不考虑量。集采的前提是中标厂商有供应能力,否则就会像华北制药一样中了标也供不上。目前市场上粉针销量中安科大约占了70%,而且目前产能是满产满销,为了扩充2000万粉针产能已经花了几年,还没有正式投产。那么我想问,如果安科未中标,其它哪一家的产能能填补这个缺口,难道等中标了才扩充产能?来的及吗?还是哪家药企有胆量在未知能否中标的情况下,预先扩充产能、孤注一掷?同样的道理对长高的水针也适用,其它各家的水针产能加一起也比不上它一家,一条新生产线上马没几年别想搞定,这还是顺利的情况,到最后集采成功医院断货,不是搞笑吗?

总是满仓2021-08-28 07:33

懒人一点都不懒啊,粉针集采可能将来会有,这是外部政策的趋势。但是问题的核心是价格,而不是集采,大家是担心像别的药品一样会打骨折。

如果只是生长激素小幅降价的话,有啥关系?这个市场或者说中国儿童得到有效治疗,是金赛做出的贡献,培训推广也是金赛推动的。不是说带量集采吗?诱人的是量,但是生长激素这个医保的量是不存在的。

胰岛素虽然和生长激素没有相似之处,也是很好的观察点。单从股价来说,甘李也不过是打对折。

高新的问题不是经营也不是集采的问题,感觉自金磊第二次不告而减的时候,就和机构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结论:集采金赛不惧!

全部讨论

2021-08-27 23:28

生长激素是供给侧玩家极少的原研药创新药,专利要2028年到期,至少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就无法被集采,要不然谁还去研发?

2021-08-28 11:41

要鼓励楼主,出发点是好的,想把生长激素的集采分析清楚,尽量客观,也花了不少功夫。

但很多点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生物药与化药集采的不同点。
1、生长激素总量与医药市场的比例。
2、生长激素进医保的金额与医保总额的比例。院外自费较高。院内的量不够,即使集采,更多是谈判议价。形式上的集采。比如这次辽宁的集采,价格好象还高了。
3、是否还有更紧迫的药品需解决集采。生长激素主要关注个子,不关生死。
4、产能问题。目前这三家的产能应该是供小于求。其他公司从适应症临床到产能建设,至少5年。
5、质量问题。生物药肯定不能价低者得。
6、最近全国医保集采的官员在记者会上表态。集采政策会慢慢调整,越来越合理,会考虑以上问题,不八号会一家中标,等等。

2021-08-28 10:27

谢谢辛苦分享。有一个问题,你有个逻辑:生长激素所有厂家目前整个市场空间在100亿左右,对应700亿非集采额度,得出必然会集采。但100亿里
有多少是走医保报销的?据说很多是自费,如果走医保的比例很低,那逻辑还成立吗?

2021-08-28 10:18

文章当中只考虑价,不考虑量。集采的前提是中标厂商有供应能力,否则就会像华北制药一样中了标也供不上。目前市场上粉针销量中安科大约占了70%,而且目前产能是满产满销,为了扩充2000万粉针产能已经花了几年,还没有正式投产。那么我想问,如果安科未中标,其它哪一家的产能能填补这个缺口,难道等中标了才扩充产能?来的及吗?还是哪家药企有胆量在未知能否中标的情况下,预先扩充产能、孤注一掷?同样的道理对长高的水针也适用,其它各家的水针产能加一起也比不上它一家,一条新生产线上马没几年别想搞定,这还是顺利的情况,到最后集采成功医院断货,不是搞笑吗?

2021-08-28 07:33

懒人一点都不懒啊,粉针集采可能将来会有,这是外部政策的趋势。但是问题的核心是价格,而不是集采,大家是担心像别的药品一样会打骨折。

如果只是生长激素小幅降价的话,有啥关系?这个市场或者说中国儿童得到有效治疗,是金赛做出的贡献,培训推广也是金赛推动的。不是说带量集采吗?诱人的是量,但是生长激素这个医保的量是不存在的。

胰岛素虽然和生长激素没有相似之处,也是很好的观察点。单从股价来说,甘李也不过是打对折。

高新的问题不是经营也不是集采的问题,感觉自金磊第二次不告而减的时候,就和机构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结论:集采金赛不惧!

2021-08-28 04:22

同志们,医保是要保证人民的基本医疗,医保覆盖的一部分,没覆盖也是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医药消费都在医保。我们国家还没发到到嫩个程度,个子不高也要医保报销,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应采尽采也是指医保范围内的品种,并不是尽量纳入!也没有这个能力把锦上添花的药品也纳入医保,能雪中送炭就很满意了。
所以,生长激素全部纳入医保,医保当局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这个实力。

2021-08-27 23:23

。。。这还严谨和专业,完全是主观臆断。。

2021-08-28 04:31

优秀

2021-08-27 23:15

感谢分享,严谨而专业的分析

2021-09-03 11:01

除非医保愿意把特发性矮小划进医保范围内,才有可能被集采。现在就算集采也只是针对原发性矮小患者进行降价,数量较为有限(2020金赛医保报销小于一亿)。从另一方面来说,若把特发性矮小划进医保,就是医保自己给自己找负担,也间接地促进了滥用。在特发性矮小治疗上,生长激素更偏向消费品。
特发性矮小本身只是比同龄人长得低,长得慢,身体健康完全没有问题,更多的处于自身竞争力考虑注射生长激素。从这点来考虑最保守能进入医保,那也是最后最后一批,国家有大把患者等着器材、药品降价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