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来势汹汹,疫情常态化还远么?”—12月市场策略月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1月24日,代码为“B.1.1.529”新冠变异毒株在南非被发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6日将最新报告的新冠病毒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并以希腊字母“奥密克戎”(Omicron)命名,其原因是Omicron拥有大量突变,可能存在免疫逃逸潜力以及传染性增加的风险,并且疫苗对该变种的感染、传播、重症率和死亡率也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世卫组织要求各国加强监测和测序工作,信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全球范围投资者的恐慌。美国时间11月26日(周五)VIX指数大涨超过50%,WTI原油价格也下跌超11%。

图:疫情期间全球各指数

Omicron来势汹汹,它究竟是一次性的恐慌,还是新一轮全球封锁的序幕呢?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吗?

一、海外通胀水平或将会居高不下

1,以英国为例,欧洲防疫政策再次趋严

欧洲新冠疫情正处在新一轮爬坡期,Omicron横空出世无疑给欧洲日趋严峻的疫情“雪上加霜”。以防疫严格程度较低的英国为例,在7月份,首相约翰逊号召“学习与新冠病毒共存”,因此英国取消了几乎所有的疫情应对措施,并开放了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无需执行“社交距离”限制,居民也不必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受此影响,英国新增确诊病例在8月后又开启新一轮的增长。进入冬季后,英国疫情控制进一步恶化,在重症率和死亡率回升的同时,首相约翰逊却表态不太可能再次采取疫情防控计划。全面解封后,英国经济虽有所改善,但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未来前景表示并不乐观。英国零售商协会首席执行官海伦·迪金森表示,因为整个供应链的劳动力短缺推高了成本,也造成了货物供应不足、商品价格上涨等问题。英国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供应链延迟和通胀加剧带来的双重压力。10月份英国CPI同比上涨4.2%,创下了2011年11月以来的最高增幅,零售价格指数10月份升至6%,这是自1991年4月以来的最快增速。

市场普遍预期,英国央行将在12月进行首次加息以治理高企的通胀。但是,11月底横空出世的Omicron却使7月以来的防疫政策再次收紧,也使加息的可能性直线下降。截止至11月30日,英国境内的Omicron确诊病例增加到11例,为了应对此次突然袭来的变异毒株,首相约翰逊重新要求民众在公开场合强制戴口罩,并决定把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对象扩大至所有成年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将增加防疫的财政投入,这将对就业以及经济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增加了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事实上,英国是这轮疫情下欧美各国的一个典型写照,疫情引致政府的宽松政策,宽松政策随后带来经济复苏,但疫情的反复却使得货币政策难以退出,从而在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造成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2,美国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加息进程或延缓

同样受到居高不下的通胀困扰的还有美国,在CPI和PPI持续上涨的状态下,美联储的“通胀暂时论”已经站不稳了。

10月美国CPI同比上涨了6.2%,创下近3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0月PCE同比上涨5.05%,创下历史新高,两个价格指数的齐创新高也证实了美国的高通胀现状。上个季度,美国人的工资涨幅为1.5%,创下了20年来新高。工资在涨但通胀更高,因此,劳动力市场持续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失业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工资因劳动力短缺而愈来愈高。而劳动力紧缺使全美的公司都面临着更高的运输成本,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长此往复,形成工资与通胀之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扩大了贫困人口的比例。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显示,相比富裕阶层,最底层收入的家庭储蓄是低于疫情前的。因此,疫情期间辞职潮和罢工潮同时爆发,康奈尔大学劳工研究部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共有200起罢工,其中10月份开始的就有38起,是今年最多的一个月。

图:美国PCE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经济走势不佳令美国的零售业承压严重,11月23日,美国大型连锁1美元店Dollar Tree宣布,到2022年的第一个财政季度末,美国境内所有商店的产品价格将由1美元上调至1.25美元,突显低成本零售商在通胀不断上升时期所面临的价格压力。

就在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鲍威尔的连任以及Taper时间表时,Omicron毒株却来势汹汹地席卷了全球。变异毒株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恐慌性的下跌,美股创出2021年以来最大跌幅。风险偏好下降,短期投资者寻求避险资产,10年美债到期收益率下行16bp。金融市场在经历了“黑色星期五”后,拜登在美国时间11月29日发表重磅讲话,强调美国冬天不会封锁和关停。但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认为,变异毒株和近期新冠病例的增加对美国经济构成了威胁,因为对新冠病毒的担扰或许会降低人们工作的意愿,减缓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疫情风险影响,美联储明年二季度的加息预期也随之“退烧”。11月15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2022年6月加息的概率高达68.5%,甚至有4.4%的概率在今年12月就会启动加息。但是新毒株的出现为市场的紧缩预期泼了一盆冷水,11月30日最新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2022年6月加息的概率已经下降至57.4%。我们也会继续关注12月FOMC会议,这或许将为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下一个关键节点。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目前市场仍处于认知新变异毒株的初期阶段,全球市场走势尚不明确,短期仍以避险情绪为主。如果类似以色列、日本的“封国”案例越来越多,那么将会对市场情绪造成影响,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各国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或将动摇,继续容忍居高不下的通胀。

值得关注的是,世卫组织的官网显示,对于Omicron变异毒株的传播力和致死率尚不清楚,不能因为舆情问题而过分夸大新变种的影响力,从严谨的角度,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关注新变种的具体数据,才能对于全球范围的货币政策有更准确的预判。

二、毒株对国内影响或许有限,但稳增长压力犹存

1,变异毒株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或许有限

Omicron引发了全球权益市场的恐慌,它可能会给国内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情绪冲击以及基本面冲击。

首先,情绪冲击来自于市场对本轮疫情自身发展不确定性的恐慌,股市方面,因疫情影响跌幅最大的是发达市场,顺序为欧股>美股>其他新兴市场>A股;债券方面,长端国债收益率下行也远远小于美债。其次,从疫情对于基本面冲击的影响来看,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能力往往成为影响相对资产价格表现的关键因素。考虑到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偏严,民众积累了丰富的防护经验,变异毒株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大概率要小于欧美各国。

图:变异毒株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图:疫情期间全球各指数

图:美国、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2,11月以来公布的宏观数据总体向好

(1)生产方面:供给约束缓解,“保供稳价”效果显现。

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两年复合增长5.2%,上游供给改善是一个重要支撑;11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0.1%,重回扩张区间,其中中小型企业PMI读数明显回升,生产端也显著回暖。11月PMI生产指数为52.0%,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11月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推动制造业生产产能释放。临近年末,伴随着Omicron的突然来袭,世界经济的复苏也许将再次蒙上阴影,预计后续生产将继续回升;国际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所下行,但仍位于较高区间,因此短期内企业成本压力仍存,但有望边际趋缓。

图:工业增加值与PMI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2)消费方面:保持恢复态势

10月份消费比预期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比2019年10月份增长9.4%,两年平均增速为4.6%。其中对消费拉动较大的是国庆假期,居民出游意愿高涨,积极推动了旅游业的复苏,使得消费出现季节性回升。在已公布旅游收入的25个省份中,收入300亿以上的省份有9个,其中热门旅游身份江苏省的收入更是高达512.55亿元,连续三年位于第一。另外居民的商品消费也热情不减,2021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创5,403亿元的新高,反映出消费市场仍保持恢复态势。

(3)投资方面:分化明显

从结构上来看,制造业投资对全部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贡献率为52.2%。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8%,比1-9月份加快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6.5%。预计随着能源、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措施,以及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落地,制造业投资将进一步平稳增长。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整体投资需求仍然较弱。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较前三季度下降了1.2%;地产行业投资的景气度还在持续下探,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为-5.4%,对比9月份的-3.5%,地产开发投资还在持续下降中。

(4)通胀方面:CPI小幅回升,PPI见顶

进入11月以来,猪价受年底需求旺盛,一直处于上涨之中,从10月份阶段性低价的10.29元每公斤涨到现在的18元每公斤,涨幅达到了75.3%,而两广地区更是站上了20元的新高。然而就在八连涨后,高涨的猪价突然在11月29日开始了“滑铁卢”,并且持续向8元区回撤。据农业农村部推断,猪价也不会下跌得太猛,但是未来一个月、元旦以及春节期间,我国生猪供应有保障,因此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不大。预测11月CPI在猪肉价格以及基数影响下趋升,11月PPI见顶回落,PPI-CPI剪刀差也将随之下降。

图:PPI与CPI

3,政策端的信号逐渐转向积极

(1)货币政策:流动性充足

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去掉“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和“管好货币总闸门”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狭义流动性会如某些市场人士预期的那样大幅度放水,流动性有慢慢转宽或转稳的趋势。考虑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因素制约,以及市场信用违约风险有所显现,如果短期内流动性骤然收窄,那么将会带来风险的进一步暴露,正因为此,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维持。从往年的经验看,四季度银行间流动性环境大幅变化的可能性很低,“稳货币”的政策风向依然延续。央行11月15日一次性等额续作1万亿元MLF,创历史最高投放规模,提前弥补月内中长期流动性缺口。11月30日央行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第五个交易日开展1000亿元规模的逆回购操作。预计12月流动性并无缺口,资金市场将平稳收官。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12月6日进行了降准操作,有望为市场输送1.2万亿流动性,但央行在后续的答记者问环节中提到,本次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而事实上2021年12月15日到期的MLF规模达到9500亿,指望降准能够带来“大水漫灌”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2)财政政策:专项债持续加速发行 

10月社融增量同比2020年多增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增7219亿元。社融出现拐点,10月份开始地方债发行速度明显提速,对社融贡献明显,11月24日国常会提出“加快今年专项债剩余额度发行”,并提出“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研究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工作”。

(3)地产政策:地产政策进一步边际放松

11月 “房住不炒”的主基调维持不变,不过政策已经开始往开始稳信贷方向发展。开发贷、并购贷及优质房企发行新债等融资渠道均有所放开,并且更加注重了风险防范、保交房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受此影响,11月买房人数增多,潜在买家看房也更勤快了。根据麦田房产统计的数据,11月新增客源量比10月份增加14%,日均带看量比10月份更是翻了一倍多。11月份看房次数的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购房者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市场的活跃度较10月份有着明显提升。根据北京住建委官网数据,11月北京二手房成交11851套,环比上月增长26.9%,成交量筑底回升。与此同时,11月卖房的业主量有所下降,根据麦田房产统计数据,11月新增房源量较上月减少约4%。此外,选择调低挂牌价的房源占比,较上个月少了2.2%,说明在客户带看量增加之后,在售业主的价格心理预期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整体来看,1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政策端的信号都较上个月有一定的改善。随着限电限产、“紧信用”因素带来的冲击减弱,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三季度有所降低,但与上半年的快速复苏相比,当前经济整体进入了相对平稳缓慢的增长阶段。我们仍需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呈现出周期性反复的特征,临近年末又出现的散点疫情,使得国内仍然存在持续性的防控压力,可能对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再加上市场对新毒株Omicron的担忧,“稳增长”压力犹存。

三、11月大类资产情况和12月展望

1、A股市场

11月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持续,整体继续上行。市场风格继续延续着前月的趋势,创业板指持续走强,上涨4.33%;大盘股表现不佳,上证50沪深300指数双双下跌,分别下跌3.12%和1.56%;中小盘指数表现较好,其中中证500上涨了3.28%,中证1000指数上涨了9.06%。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从行业表现来看,11月份28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涨多跌少。具体来看,国防军工涨幅最大,累计上涨12.98%,通信行业和有色金属紧随其后,分别上涨了11.29%和8.84%。休闲服务行业出现了显著调整,11月累计下跌16.62%,采掘和银行业分别下跌4.82%和4.23%。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在政策层面,11月货币政策中性偏松,流动性充足;预测社融增速后续或有所回升,结构性宽松持续。从市场角度来看,在“紧信用”向结构性“稳信用”的转换阶段,或将产生权益资产的Beta机会。在疫情层面,相比欧洲、美国金融市场因新毒株Omicron带来的恐慌,国内的防疫政策一直趋严,毒株造成的直接影响或许有限,因此跨年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2、债券市场

在10年国债收益率触及3.04%后,受风险偏好下降、资金宽松等带动,11月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11月26日下跌至2.86%,为9月以来的新低。在稳增长政策的呵护下,预计12月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会有所反弹。接下来12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是否做出加速Taper的决定将会成为关键时点。

图: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雪球私人财富部

3、大宗商品

11月,国内“保供稳价”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动力煤跌幅明显;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铜、原油价格同比涨幅收窄,铁矿石价格跌幅扩大。国内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干预政策已逐步到位,但与今年一季度价格相比,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下行空间。在11月月底Omicron的冲击下,国际市场预期需求走弱,引发大宗商品加速下行,预测短期内市场走势将取决于情绪修复。

风险提示: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私募月报#   #Omicron#   #疫情常态化#